曲阜明故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三大聖城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曲阜明故城位於山東省濟寧曲阜市靜軒西路,是以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為旅遊依託。「孔廟、孔府、孔林」,既是中國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徵和標誌,也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實物。
孔廟,建於公元前478年,後不斷擴建,是佔地327公頃的古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建於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之地,西與孔廟毗鄰,佔地約16公頃。明嘉靖年間改建後,成為我國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
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有墳冢10萬餘座,佔地3000餘畝。它是我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也是一座天然植物園。
孔府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孔廟東側,是孔子嫡氏孫居住的府第。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承襲了32代,歷時880年。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
孔府佔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布局:東路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孔廟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位於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孔廟始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後,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廟,並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於廟」。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詔 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模並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東魏興和元年(公 元539 年)修繕孔廟,「雕塑聖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國都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詔 「州、縣皆立孔子廟」。唐代修廟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擴大舊制....凡增廣殿堂廊廡316間」。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達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築120餘楹「化為灰燼」。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到了清朝, 孔廟又修建了14次。
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當時孔廟又毀於雷火世 宗胤真除親到太廟祭孔外,又「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為加快工程進度,還調集了12個府、州、縣令督修,共用了6年時間。歷史上,孔廟先後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形 成了這樣的宏大規模。 如今的孔廟的規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築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孔廟佔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公裡多。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宋朝呂蒙正有文贊道:「繚垣雲矗,飛簷翼張.重門呀其洞開,層闕鬱其特起。」這一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龐大建築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築學家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著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孔林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 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
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裡,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裡,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斷碑深樹裡,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