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太公釣魚臺的傳說。
子牙河,由西南方入大城縣境,蜿蜒百裡自東北方而出。舊時煙波浩渺,甚是壯麗。
子牙河,古稱沿河。清代康熙年間管河衙門遷駐子牙村,故河名子牙河。
大城縣誌載,縣北四十裡有子牙村。村東有子牙堙,名子牙釣臺。相傳以為太公居此,河中有釣臺,浮雲煙波,士人云常隨人高下,雖大浸不沒。子牙釣臺,二水合抱有江南水雲之狀每遇秋漲勢高於臺而臺不沒亦奇觀也。
臺上舊有太公廟,塑像俱全,廟房門宇肅如也,詢問土民,皆稱太公曾居於此。,因名子牙鎮。蓋太公之字也。。。。。。
清代,康熙皇帝曾多次親臨於此。
相傳姜太公垂釣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 一天,有個打柴的見姜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是釣不到魚的!」
姜子牙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姜子牙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周文王姬昌那裡。周文王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姜子牙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周文王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姜子牙。可是姜子牙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周文王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
這一天,周文王來到釣魚臺聘請姜子牙,姜子牙說:您既然視賢與我,能否親自拉我回宮啊?
姜子牙做到車上,周文王親自拉著車,走了一程又一程,周文王累的氣喘噓噓滿頭大汗,歇息下來。姜子牙問還能拉嗎?周文王說實在拉不動了,姜子牙告之,你拉我八百單八步,我保你江山八百零八年。周文王忙說,我拉你到城裡吧?姜子牙說,天意如此啊!
像姜太公那樣 英雄得遇明主,才華得以施展,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
子牙釣臺是祥瑞的寶地。 話說到了乾隆年間,這乾隆皇帝也是一位雄主,羽扇綸巾風流倜儻,也像康熙一樣喜歡微服私訪。
一日這乾隆皇帝乘船沿子牙河巡視,正停靠在子牙村碼頭。
日近當午,乾隆有幾分餓了,平日裡吃慣了滿漢全席,今日突發奇想,要嘗嘗民間食物。
就換上便裝,帶了和珅與劉墉到岸上酒家下館子。
在鎮上尋了一家小酒館落座,乾隆點了幾個小菜,一壺好酒。
正閒吃間,聽酒家門前一老漁翁呼喚酒家:掌柜的,老朽今天有好福氣,釣到兩條肥美的大鯉魚,您店裡能否留下?
只見掌柜的走出去跟老漁翁對談:這樣好的大鯉魚,我怕沒有客人能吃得起呀,我可不敢全留。我留下一條吧。
這話被乾隆聽見了,命和珅喚掌柜的過來,說:掌柜的,燉魚的手藝如何?
掌柜的說,我這燉魚的手藝,十裡八村也稱得上是一絕。
和珅說,我們有的是銀子,把這兩條魚都給我們燉了吧。做好了,我們主子爺高興了重重有賞。
掌柜的下廚燉魚自不細表。
功夫不大,把魚燉熟分作兩盤,每盤一條端上來。
和珅對乾隆說,爺,您先嘗嘗。
乾隆嘗了一口,嗯,真香。
乾隆對掌柜的說,真香,把剩下的那一條魚從中間分開,劉墉和珅每人半條。
劉墉一看,計上心來,說:主子爺,奴才聽說這子牙河裡的魚鮮美,但是魚頭更珍貴,吃了讓人更聰明,所以奴才把魚身子讓給和珅,奴才只要魚頭。
和珅一聽,急急忙忙搶開了:奴才也只要魚頭,奴才願意把魚身子讓給劉墉。
劉墉一看和珅中計了,心中這個樂,順水推舟說,那就把魚頭讓給和珅吃吧。
這君臣三人各懷心腹事美美的吃了一頓全魚宴,品嘗了當地美酒。
乾隆心裡說,真是好酒,我在皇宮大內怎麼沒有喝過如此好酒呢?
心裡想著,就喚過酒家來,道:這酒是何處美酒。
酒家答道:這是小人本地的美酒,名叫子牙釣臺酒,相傳上古時候姜太公所創,太公在此隱居垂釣,不用井水,也不用坑水,取子牙河河心活水所釀。乃世間珍品也。
釀酒秘笈,極少人知。客官能飲此酒也是有福之人。
乾隆一聽,此間竟是姜太公垂釣之所,姜太公垂釣引來周文王,保大周八百年江山,這可是天下福地呀,我當一觀,忙道:這太公垂釣之所在何處?
掌柜的道:河邊有太公廟既是。
於是君臣三人算過飯錢,奔太公廟而來。
鎮東不足裡許,就是姜子牙姜太公的廟宇,名曰:太公廟。
廟前有歷代石刻。
君臣進廟之後,見正殿塑姜太公垂釣像,左右配歷代著名謀臣塑像。
大殿香菸繚繞,有善男信女禱告跪拜不斷。
劉墉和珅見了也緊忙給太公神像叩頭。
這乾隆皇帝一看可猶豫了,有心給太公神像叩頭,心內又一想,姜太公被周文王封為丞相,哪有皇帝給丞相叩頭的?
這時劉墉看出來了乾隆皇帝的猶豫,
劉墉忙對乾隆說:主子爺,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聽劉墉一句話就解開了乾隆的心鎖,乾隆皇帝高興萬分,後來乾脆以老佛爺自稱。
聽說西子牙村有個乾隆爺留下的石碑,叫做龍亭子,如果您知道這個傳說,歡迎發給我。姜子牙釣魚臺及遺址已經申請第五批國家級文化遺產,
姜子牙釣魚臺景區復建在即《子牙釣臺酒》尋求合作15631635962
2李都堂的傳說
李松,字子節,生於明嘉靖四年。
有關李都堂,大城民間仍然流傳著兩則故事,
(1),李松童年時在縣城讀書,有兩個小鬼兒每天很晚都看到他經小路放學回家,就想惡作劇,故意嚇唬他。一天晚上,李松途中內急如廁,兩個小鬼兒亦尾隨而至,它們故意以袖遮面,露出一對綠色的小眼睛一閃一閃的。李松瞅了瞅小鬼兒,覺得他倆的樣子很奇怪,伸手就把其中一個遮在臉上的袖子扯了下來,並且勇敢地與它們對視。只見小鬼兒青面獠牙,吐著長長的紅舌頭,頭髮又亂又髒,樣子十分嚇人。李松非但沒有被它們嚇住,反而笑了笑,用手摸著一個小鬼兒的腦袋說:「小鬼兒小鬼兒,你好大個頭啊!」這下倒把那個小鬼兒嚇了一跳,它不由得驚嘆:「李松李松,你好大個膽啊!」這倆小鬼兒很佩服李松的膽量,從此每晚打著燈籠送他回家。
(2)說有一個下雪天,李松捏了個雪球,走進城隍廟去玩。他把雪球放在城隍爺的供桌上,說道:「勞煩城隍替我看著,如果雪球不見了,可別怪我不客氣,我要揪下你的腦袋當球玩。」說完之後就又到別處玩耍,把這件事忘記了。城隍爺給他看了一個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氣轉暖,再也看不住了,擔心自己的腦袋不保,便在一天夜裡,給李松的老師託夢,求他告訴李松到城隍廟取走雪球。
第二天早上,李松到學堂上課,老師問他城隍廟雪球的事,他才忽然想起來。老師說:「你趕快把雪球取回來吧!這麼熱的天兒,城隍爺實在給你看不住了。」他一路小跑進了廟門,果然看到供桌上尚有一片水漬和杏核大小的一塊雪球,李松衝城隍爺的塑像扮了個鬼臉,頑皮地說:「區區小事,何必如此當真。」說著就伸手去拿,正好一陣清風吹來,雪球化作一團霧氣被颳走了。
3劉天官的傳說
劉天官戲小鬼的故事 第一年的正月十五,劉天官降世了。傳說他出生時滿堂紅光,啼哭聲也與眾不同,那是個字正腔圓呀!人們說這孩子是「天官」的命。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也是民間傳說的「天官賜福」的日子,自然和民間傳說有了聯繫,因而給新生兒取名劉大受。唐代武則天稱帝後,曾改吏部為天官。因而後世人們往往把吏部的官員也稱為天官。
劉大受自幼聰明絕頂,老師授課,一聽就會,而且是讀書過目不忘,因此深受老師的喜歡。劉大受和東陳村的李松是同年生的同學,而且都特別調皮搗蛋,常常跟同學們打仗,不是把人家鼻子打破,就是把人家衣服撕破,家長們常找上門來。因為孩子,劉二夫人沒少跟人家說好話。因劉夫人知道孩子的前程,雖然特別疼愛,但家教很嚴。劉天官也特別聽他娘的話,娘一生氣,孩子馬上就認錯,但是愛玩卻是孩子的天性,不時難免惹出一些事端。
劉家為接送孩子上學方便,專門置辦了一輛馬車,可大受不讓父母接送,說我大了又有同學做伴,可以鍛鍊膽量和智慧,劉鉞也無可奈何,只好順著他了。實際上劉大受是貪玩。傳說李松上學是小鬼接送。劉大受上學也是小鬼接送。據說一次放學後,因寫作業天黑了,老師不放心,跟在倆個孩子後邊目送。一出校門,看見有四隻燈籠伴隨倆孩子左右,有說有笑,不時還戲耍一陣子。只見倆個小鬼把李松抬起來,搖晃了幾下又放下。「督堂太輕了」。又抬起劉大受,劉大受心生一計,使了個千斤墜,小鬼說:「好重哇!夠天官的資格。」劉大受順手狠狠彈了一下小鬼的頭說:「好你個調皮的小鬼。」疼「疼死我了,天官輕點。」後邊的老師一聽是小鬼,嚇的趕緊回屋了,從此知道了倆孩子的前程,不敢小視,更加喜歡這兩個學生,處處護著他倆。
傳說以前過年節時有拜祭天神的習俗,就是在路邊隔不遠豎 ·一根二丈多高的杆子,上面掛著長明油燈,夜晚照耀的如同白日,叫點天燈。敬神用的燈油是香油。一日,劉大受的母親炒菜,發現家裡沒油了,叫劉大受趕緊打油去。好個調皮的劉「天官」,端著碗要爬上杆去偷油,因人個小夠不著,便叫來兩個小鬼幫忙,他命令小鬼:快扶我上去。劉大受腳蹬著小鬼的肩,手摸著小鬼的頭,說:小鬼、小鬼,你好大頭。」小鬼說:「天官天官,你好大膽。」劉「天官」戲小鬼的故事,至今還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趣談。(本文節選自張守鵬老師文章)
4楊家將傳說
宋朝時候,楊六郎在此抵抗遼國。話說有一日楊六郎得到密探信報,北國元帥韓昌正在以小河邊休息,所帶的兵馬不過一二百人。楊六郎一聽,擒賊先擒王,這是個抓韓昌的好機會,機不可失。點起精兵五百來捉拿韓昌。
眼看楊六郎就到韓昌跟前了,韓昌猛地發現了宋軍,急忙跳上馬落荒而逃。
宋軍趕到,地上光剩下一地的馬鞍子了,於是就給這個村起名叫做「光鞍」(後來演化為廣安)『
楊六郎一看韓昌跑了,很是不舍,在後面緊緊追趕。
八王爺聽士兵報告說楊元帥僅僅帶了五百兵丁去抓韓昌去了,很不放心,召集人馬給楊六郎助陣,到了廣安一看楊六郎往東追去了,在後面緊緊追趕。
六郎在馬上回頭一看,後面是八王爺的大旗,知道八王爺來給自己幫忙,心說,八王爺啊八王爺,你也不能衝鋒陷陣,還在後面緊追,這要是遇上北國韓昌,豈不是羊入虎口嗎?於是停下馬來,勸王爺回歸大營,此地後來得名「王返"(王範)
後來楊六郎在此演練軍馬(演馬)。。。。。。。。。。。。。。。。。。。。
楊六郎有一娃娃親,女方名叫王蘭英,大城縣王都村人。武藝高強,自然不如柴郡主溫柔可人,楊六郎就想毀壞婚約。一次兩人相遇,六郎扭頭就跑,王蘭英在後面緊追不捨,王蘭英問六郎:「愛奴家不愛」『(愛農)
六郎也不回答,騎馬往北跑,王蘭英急了,喊道「這門親你四要四不要?」(四嶽)
六郎繼續往前跑,王蘭英沒法子只能停下往回走,信馬由韁,心中說「好難招的夫啊」(南趙扶)。。。。。。。。。
5老包坐完城
完城村南有一古城遺址。
傳說包公曾在此居官。包公的兩個小跟班奉命拿了他的照妖鏡來到城邊巡查。一個對另一個說,這裡哪來的妖怪啊,包大人叫咱們巡查也是徒勞。
另一個拿著鏡子,說,我照照你吧,看看你是什麼妖怪變得。
說著就那鏡子衝他比當,那個還拍了,趕緊往外推,沒成想用力過猛,連人帶鏡子推到了護城河裡。
等到掉河裡的那位在爬上來,早已不見了照妖鏡的蹤影。
從此,失落了照妖鏡。據說此鏡在此六十年一照射,空中可顯城。
大成陶然居
集古韻今風之大成者,
濃縮六百年京作家具之精華,
追求陶治情操之樂趣,怡然自得之心志。
匠心獨具,巧奪天工。
注重 結構之美、力學之美。
做工細膩精巧,深具文人情懷。用料氣派講究,彰顯王者至尊。
大成陶然居
遵循古法、延續傳統、繼承歷史,匠人精神
國家商標局20類商標註冊號21228137.招全國經營加盟,有意者請聯繫誠尋合作15631635962
任何成功都不容易,耐心,或許十年會北方家具市場稱王呢
6龍冢秦始皇幼子墓傳說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始皇統一六國,多次巡視天下,也曾來過咱們古大城縣----平舒。
大城縣城北有個小村,叫做龍冢村。村東有個橢圓形土丘,高於地表5米。南長75米,東長52米,北長57米,西長48米,面積2000平方米的古墓,當地村民成為「萬龍山」也村民稱作「龍冢疙瘩」。相傳為秦始皇幼子墓。
相傳秦始皇巡視天下,有一年駐驛大城縣北原屬燕國的地方,他的一幼子染瘟疫而亡。由於燕國人荊軻曾經欺騙始皇行刺於他,秦始皇對燕國人多有成見,始皇的母親是趙國人,於是就想把愛子葬在原趙國境內,至於落在何處,始皇也無定論,後來決定墓地落在何處聽從天意。
就這樣,這位皇子的屍體由士兵們輪流抬著往邯鄲方向走。這天走到今大城縣城西北十裡處,突然,抬著屍體的前後兩根槓繩同時斷落。秦始皇見狀心想,看來此地正是安葬皇兒的 風水寶地。他立即下令此地為愛子的萬世安息之所。於是動用千軍萬馬數萬民夫為愛子建築陵寢。
從南邊的村莊選來童男西邊的村莊選來童女殉葬,在陵寢北側高搭靈棚,東側點無數的萬年燈,附近百裡的官員都要來祭奠,一時間車馬雲集,這就是童子、七女、孝彩、萬燈、馬莊等村莊的來歷。
龍冢古墓,清光緒縣誌載疑為秦始皇太子扶蘇墓,
《大城縣誌》也有記載:居民向 太子冢祈禱,無不應者,俗呼為 仙人臺。
《城冢記》古籍,稱「相傳始皇巡守駐蹕於此,值幼子薨,因瘞之。」表明龍冢古墓主人系秦始皇十歲左右的年幼皇子。而秦始皇二十餘子的名諱及名次序列在史書上也難以全部查清。
龍冢村,乃是明代移民遷來後所建,建村於古長城遺址土隴內,故名隴中村。康熙年間更名為「龍冢村」 。
大城縣李賈村人。
李蓮英原名李英泰,又名李進喜,1848年,出生在順天府 大城縣,今河北大城縣臧屯鄉 李賈村人,祖籍山東 齊河。他生於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歲入宮,李蓮英這個名字是慈禧太后給起的。
李蓮英發跡後在老家李賈村修莊園一座。有一年跟慈禧老佛爺請假回大城縣老家。他在村裡散步,只要遇到的人跟他打招呼的就有賞錢,凡是進入李府看望他的,無論老幼,皆是賞銀二兩好酒好菜招待。李蓮英在村裡散步,有幾個不懂事的孩子嬉鬧著說他大老公如何如何的,被跟班的聽見了,舉手要打,李蓮英趕緊喝止,說:都是本村不懂事的孩子,隨他們他們叫吧,不然別人還不敢呢。
有一年秋收以後,有幾個李家的親朋故舊酒後閒聊,說,收了秋無事咱們結伴去北京找李二爺求點活幹,掙幾兩銀子去。一攢兌幾個人真的去了北京找李蓮英。李蓮英一連好幾天好酒好菜招待,幾個人心說,光吃飯不幹活也不成啊。
於是等李蓮英心情好的時候齊齊的湊上前去說:二爺,謝謝您的好吃喝,我們光吃飯不幹活淨長肉了,這哪成啊?
李蓮英說,你們就踏踏實實休息幾天吧,要是實在想幹活,你們先把咱家的銀子搬出來,搬到院子裡曬曬太陽吧。
李蓮英吩咐管家把銀庫打開,讓幾個人把一箱一箱的銀子抬到院子裡曬太陽。
幾個人心裡說,這銀子又沒有蟲吃鼠咬的,還需要曬太陽呢?
晚上李蓮英散了班回來就叫幾個人,說:銀子曬了嗎?
幾個人答,曬了。
秤上傷了多少?
「回二爺,分毫不差」
李蓮英說銀子也有水分,怎麼能不傷秤呢?明天還接著曬。
幾個人回到睡覺的屋,一個人嘟嘟囔囔的說,這銀子哪來的水分?曬到年也出不來水分啊。
另一個靈機一動說,要不明天咱每人賺下幾兩,不就抽了分量也省得二爺責怪了。
於是從這天開始,這幾個人在抬箱子的時候每人順下幾兩銀子。
一連五六天,幾個人拿了三四百兩。要知道在那個年月一個教書先生一年不過掙六七兩銀子。這三四百兩銀子足夠他們過日子的了。
李蓮英看著他們一群笨賊,心內暗笑。一天叫他們到跟前說:我看曬得差不多了,明天就不要曬了,你們幾個回家過年去吧!
相傳李蓮英一出生的時候就長著兩顆門牙。
到了光緒年間李蓮英覺得慈禧太后春秋已高,將來主宰天下的也必定是皇帝,想要保住榮華富貴,必須要給皇帝以好感。於是李蓮英使用兩面手法,一面對慈禧老佛爺畢恭畢敬,一面時時處處給光緒皇帝提供方便。在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的時候,李蓮英也是儘可能多的偷表忠心,使光緒皇帝感動不已。
慈禧太后絲絲縷縷的感覺到了李蓮英在逐漸親近、同情皇帝,但也沒有抓住什麼過錯,就有意的開始重用崔玉貴。
李蓮英是大總管,這個崔玉貴是二總管,崔張吉村人(時屬河間縣,1949年劃歸大城)。
李崔二人論關係還稱得上是表親,但是明和暗不和,勾心鬥角。
李蓮英是二品頂戴花翎,崔玉貴是三品頂戴花翎,相差著一級。崔玉貴也時時刻刻想著超過李蓮英,見太后老佛爺重用自己,處處賣力,奉命監視皇帝,這可就得罪了光緒帝。最後落了一個被逐出宮。
李蓮英呢?
據說在光緒帝彌留之際傳下遺詔:誅殺袁世凱、優待李蓮英。
8天下第一光棍傳說
康熙帝被困臥龍崗
劉為朋大鬧大尚屯
(今日大孟橋)
喜好微服私訪體察民間疾苦整治貪官惡霸,
話說康熙年間,
一日康熙皇帝私訪河間府途中與隨從人員走散了,走在荒郊野外,一天沒怎麼吃東西了,真是又累又餓,心中煩惱,眼看前方不遠就是一個小村莊了。
心中有了想法,到了村裡尋一戶人家找點吃的,借宿一宿。
但是腳下沒了力氣,實在走不動了,心想:我就在這路邊停一停吧。想著就順便半躺半坐在了路邊的土崗上。這一倒下,渾身無力,想起就起不來了,康熙心中暗叫不好但已經沒了力氣掙扎,就在這土崗上昏昏沉沉睡著了。就在康熙睡著不久,有一位好漢騎著毛驢打此路過,好漢走到近前一看,有一人倒在路邊,急忙跳下驢來。伸手一摸,這人身上還熱乎著,用手指在鼻子前一量還有呼吸,看來還沒有死。
好漢抱起康熙的頭,連聲呼喚:唉,醒一醒,醒一醒。
康熙朦朦朧朧中睜開了眼,心中明白救駕之人到了,口中微弱地說:我沒病,一天沒吃東西了,餓的頭暈眼花,沒了力氣。
這好漢一聽,急忙說:我帶你進村去,到我家去。
說著把康熙扶上了毛驢。他一手扶著康熙一手趕著毛驢就進了這一小村。
書中暗表,康熙皇帝躺過的這一土崗,原名叫楊莊劐,因為康熙皇帝躺過,此地就被後人就稱作了臥龍崗,一代一代的傳說著,直到如今,三百多年了
這好漢把康熙皇帝用毛驢馱回了家,趕緊做了一碗熱面,連湯帶水的給康熙餵下。肚子裡有了食,康熙逐漸逐漸恢復起來,半躺在炕上,康熙說道:多謝恩公相救,敢問恩公貴姓高名?
好漢答道:鄙人免貴姓劉名為朋,這小村名叫孟橋村。
好漢劉為朋上下打量著康熙,雖在難中,卻渾身上下帶著百倍的威風,知此人絕非凡夫俗子,
忙問到:敢問先生貴姓?因何至此呀?
康熙沉思了一下,欲述真情,怕又驚嚇著這一家人,怎麼辦呢?就說自己常用的假名吧,
康熙說道:再下名叫黃三,北京人氏,外出做生意與僕人失散,我只好獨自回北京,不想一路饑渴,暈倒於此,多謝英雄搭救。
劉為朋說,先生不必客氣,做人,當是如此。

康熙在劉家一連住了多日,要回北京。
劉為朋也是好爽性格,這幾日與康熙是無話不談甚是相投。見黃三提出來要走,心中也有幾分不舍,奈何家中多了一個大活人吃飯,也是捉襟見肘,無有辦法。只好送黃三出村來,出得村來,說:這裡離北京路途遙遠有三百多裡,你就騎著我這頭驢走吧。康熙飛身上了劉家的毛驢,說:恩公,咱們後會有期。以後有事到北京找我,哪家門口最大(我)就是哪家。
兩人灑淚分別。
康熙回北京不表,單說劉為朋送走了康熙,還把半個家當的毛驢也送了。村人們很是笑話:救人救到家,送佛送到西,這回連毛驢都送了,真是傻人。
劉為朋傻嗎?
半點也不傻,早就看出了這位黃三爺絕非等閒之輩。
送走了黃三,劉為朋心裡空落落的。
一晃就是三月。
這一日劉為朋閒來無事,正逢大尚屯大集,於是決定趕集玩玩。
這大尚屯可是一個巨鎮,百裡聞名。
傳說古時候這裡修建了一座大廟,裡面住著一位大和尚,村名被人稱作大和尚屯後來去了和字叫了大尚屯。這裡的集市甚是有名。三百六十行樣樣俱全,有賣的有買的甚是熱鬧。
劉為朋到了集上,有幾分餓了,在街邊小吃攤要了兩個火燒一份湯,正吃著,聽有人叫到:劉爺,您在這那!劉為朋抬頭看了看來人,不認識,說道:您是哪位?怎麼認識我?
來人答道:你這行俠仗義的人物,有幾個不認識您呀!
兩人正說話間,見集市上人炸開了鍋,潮水般的湧來。。。。。。。。。。。。。。。。。。。。。。。。。。。。。。。。。。。。。。。。。。。。。。。。。。。。。。。。。。。。。。。。。。。。。。。。。。。。。。。。。。。。。。。。。。。。。。。。。。。此處省去一千五百字。。。。。。。。。。。。。。。。。。。。。。。。。。。。。。。。。。。。。。。。。。。。。。。。。。。。。。。。。。。。。。。。。。。。。。。。。。。。。。。。。。。。。。。。。。。。。。。。。。。。。。。。。。。。。。。。。。。。。。。。。。。。。。。。。。。。。。。。。。。。。。。
思來想去,唉,有了,去北京找黃三爺!
劉為朋風風火火進了北京城,北京城真大呀,
到處是王公大臣的大宅大院,一座挨著一座,哪座宅院最大哪裡是黃三爺家呢?
找個人打聽打聽吧,有人說了北京城最大的宅院就是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房子,皇帝老子家。
劉為朋沒招了,到皇宮試一試吧。
劉為朋到了皇宮外遠遠地一看,真氣派!心想這可不是咱老百姓去的地。又一想,既來之則安之,手搭涼棚四處一望,呵,不遠處幾個小太監正餵他的小毛驢吃草呢。劉為朋找到他的小毛驢,見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要封他做官,他不要,於是欽封他為《頂天光棍》,走哪吃哪,吃飯不要錢。
(我猜想這個走哪吃哪、吃飯不要錢,肯定不是白吃老百姓的,一定是官家兜底)

康熙微服走四方,
病在孟橋臥龍崗。
幸遇頂天一好漢,
救駕還朝民敬仰。
據說康熙御賜的匾額文革前還有呢。聽說再後來被做了躺櫃。
9馬懷德斬蟒傳說
郝莊村有一位青年,名子叫馬懷德。他身材魁梧高大,性格沉穩而有膽略。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他隨父從原籍山東遷居於此。當時,縣城東部地處九河下稍,蔓草荒煙,渺無人跡。這裡有一條巨蟒經常出沒傷人,已有數百人為它所傷害。
大城知縣曾張貼布告,重金懸賞令捕殺巨蟒,因其兇猛,終不為當地獵戶所獲。
馬懷德看到此情此景,決心殺掉這條巨蟒為民除害。於是他晝夜操練武藝、演練騎射。一日,他在地裡勞動時,挖出一柄古鋮斧,斧刃鋒利耀眼。他回家高興地對妻子說:「這條巨蟒禍害百姓很長時間了,一日不除,百姓一天也不得安寧。天賜我利斧,我準備除掉這條巨蟒為民除害廠他不顧妻子的勸阻,立刻跨馬提斧向巨蟒出沒之處馳去。此時,巨蟒正身盤古樹,頭部伸人井中飲水。當它聽到駿馬奔馳的聲音從井下驚起,看到馬懷德迎面而來,它張開血盆大口吐著紅舌向馬懷德吸來。馬懷德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不顧一切高舉利斧向巨蟒猛砍,巨蟒立即身首異處,汙血四濺,蟒尾拼命抽打,將馬懷德打於馬下,巨蟒因掉了腦袋當場斃命,馬懷德也受重傷被村民們抬回家中。
第二天,馬懷德感到背部疼痛,原來中毒生瘡。時任大城縣縣令的金鑄聽說後,親自到馬懷德家中探望,並對其父說:「你給鄉民生了一個好兒子,他不顧個人安危,為民除害,報達國恩,大義大勇,實屬可欽可敬!」並為其家掛「忠義」牌匾,還把馬懷德居住的村莊定名為「好兒莊」。同時,縣令還寫奏章向朝廷申報表彰。可惜,表彰還沒有下來,馬懷德便與世長辭了。
1 0張作霖祖籍傳說
1 916年4月張作霖榮任奉天巡閱使(相當於省長),督理奉天軍務。
奉天是哪?就是今日的遼寧。
張作霖當上了一省之長,真可謂飛黃騰達。得到消息的人奔走相告,袁大總統任命27師師長張作霖當盛武將軍,奉天巡閱使了!
隨著官報的刊登,消息也傳到了直隸省津海道大城縣。
道光年間闖關東的老張家的人在東北發了,當上奉天省長了!
張作霖當上了奉天省長,一天比一天忙。
這一天督軍署門前來了一個老者,自稱是張大帥的本家。守門的衛兵一聽是大帥的本家求見,很是熱情,說:敢問您老的名諱怎麼稱呼?我好給您通稟一聲。
老者說,我叫李有zhi,,,,,
還沒等老者說完,衛兵就急了:你姓李,我們大帥姓張,這是哪跟哪啊。別在這冒認皇親了,快走快走!
說著就往外轟,老者把脖子一梗梗,就是不走,還想往督軍署裡闖,這大帥身邊的衛兵多圓滑啊,一看是個不好惹的主,如果真的跟大帥是一親戚呢?可別得罪了,就說:老爺子,您別鬧了,我這就去給您往裡稟報,大帥見不見您可由不得我啊。
衛兵安頓好老者,抽身往府裡走,老者一見笑了,對著衛兵說:你跟大帥就說我們家祖上出過翰林,大帥就知道了。
衛兵見了張作霖,一五一十的報告了,張作霖起初也是一愣,當聽到了衛兵報告來者祖上出過翰林時,張作霖好像想起了什麼,對衛兵說:快請進來吧。
衛兵一溜小跑出來,滿面堆笑,對著老者說:老爺子,咱大帥有請,跟我進去吧。
老者也高興,跟著進了督軍府。
張作霖正在帥廳等候,老者一進屋就說:督軍大人,你可給咱老李家光耀門楣啦!
張作霖聽了不僅不惱,反而笑著問道:你這話從何而講啊?
老者問道:請問督軍大人的先父大名?
張作霖答道:張有財。
「再往上的先人呢?」
」我爺叫張發,老爺叫張永貴「
老者再問:祖上從哪裡來的奉天?
張作霖說:聽說是道光年間我老爺那一輩,那時候直隸一帶天下大旱顆粒無收,我們家就從直隸順天府大城縣闖關東到的奉天。
老者說,這就對了!我也是「有」字輩,跟你父親是一輩。
說著老者從懷裡拿出了一本家譜,講起了往事:
大明朝永樂年間,李姓從河南馬頭城遷山西洪洞縣,後又遷居順天府大城縣東臧莊。到了嘉慶年間,張家的姑娘嫁到了李家。後來老張家沒有男孩子,就從李家報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李永貴,過繼給張家繼承張家的香火,就改成了張永貴。。。。。。。。。。。。。。。。。。。。。。。。。。。。。。。。。。。。。。。。。。。。。。。。。。。。。。。。。
故事講到這就應該結尾了,
張作霖祖籍地在哪村?您知道嗎?
大城縣十大傳說故事排名不分前後。
本文100018字,
感謝您的閱讀,轉發。
請受累點個再看吧!
點讚、轉發都是一種美德!轉發請註明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