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是戀家的,喜歡尋根問祖。我們同屬華夏一脈,炎黃子孫,歷經數千年也不敢忘祖。
如今,在河南,你隨便拉個人問問,他的祖先在哪裡,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說自己的祖先來自山西洪洞老槐樹。
據說,我們河南人大多都是在明朝時期從山西洪洞縣遷移過來的。不但我們河南,還有山東,以及祖國的其他各地。把山西洪洞老槐樹認作老家的比比皆是。
這是因為自明朝初期一直到永樂十五年,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裡,以山西洪洞老槐樹為中心和最大的集散地,先後分18次,向中原地區和全國十餘個省,500多個縣市大規模地遷移了大量的移民。之後,這些移民又再一次分流走向全國各地。於是乎,民間有諺語云:「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
目前,洪洞縣老槐樹遺址早已被開發成了尋根祭祖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了。每年都會有無數的國人前來這裡尋根問祖。
我們去時遇到的是一個陰天,天白地灰,混濁一片,步入景區,好像進入一個混沌未開的世界。在逛的過程中,還下起了毛毛細雨,雖然打溼了地面,人卻不用雨具。
這裡的大門是一個巨大的根雕造型,門頭上懸掛的字匾上從右往左寫著「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進了根雕大門,正對著的是一面「根」字影壁牆,呈八字形結構,正中間紅底金字,書寫著一個大大的「根」字,兩側八字牆上分別用篆體字寫著「飲水」和「思原」。
影壁牆的背面,有汾城人崔秀峰於民國十年寫的「古大槐樹賦」。兩側八字牆上寫著一幅長聯:「地隔情無隔任乾坤易換遠祖總難忘尋根明代大槐樹,民移祖不移縱歲月沉淪親情終應續祭祀洪洞老鸛窩。」
根字影壁牆正後的中軸線上,分別座落著「獻殿」、祭祀廣場和祭祖堂。西邊是民俗村,東邊是方濟寺和第一、二、三代古槐處。
祭祖堂為祭祀園的核心,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內設有1230個移民先祖的姓氏牌位,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有「天下民祭第一堂」之稱。
大槐樹移民是明朝政府的一項國策。它源於中原地區的長期戰亂和水旱蟲災等自然災害。特別是在元末明初時期,元軍大肆殺戮,各地起義軍頻繁爆發,史載河南、山東一帶,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有「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說法流傳於世。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生產才剛剛有所恢復,朱元璋剛一去世,就又來了個燕王朱棣奪權的「靖難之役」,一直從北打到南,據傳屠殺了不少百姓。
中原無人,此時的山西卻風調雨順,無兵荒馬亂之災,更有外來逃荒避難之人湧入,人口顯得稠密異常。
至此,移民就成了官府不得不做的事情。然而,中國人向來都是戀家的,故土難離。於是政府便不得不採取強制措施,制定了相關的移民政策,逼迫民眾強制遷移。
由於洪洞縣交通位置便利,這裡便成了移民統一匯集後的集中遣散地。為了記得住這片鄉愁,這棵醒目的巨大老槐樹便成了標誌。多少年來,成為廣大移民懷鄉憶鄉,寄託思鄉愁緒的信物。
回想當年的畫面,民眾在兵士們的押送下,手綁身後,背井離鄉,骨肉分離,是一幅多麼悽慘的景象。
好在有祖先保佑,大槐樹庇護。從這裡走出去的民眾,不論到了那裡,都發展得枝繁葉茂,最終遍布了祖國各地。
中國人是戀舊的,中國人是不忘本的,中國人喜歡尋根問祖。於是數百年來,到大槐樹尋根祭祖從未中斷。與人一樣,受生老病死和洪水等自然災害影響,當年的第一代大槐樹早已消失不存,但人們對老槐樹的情懷卻始終未變,人們在園中製成了一棵假的巨槐,供前來祭拜的人們觀瞻緬懷。
在「巨槐」的旁邊,有一棵「千年槐根」,據專家鑑定,生長在宋元時期,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外露達4.2米,形狀奇特,是大古槐真根。
目前在古槐旁邊,同根系衍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樹。第二代槐樹樹齡也已超過400年的歷史,第三代樹齡也已達百年。
在第一代古大槐樹遺址處建有一座紀念碑亭。碑亭兩側的楹聯上寫著:「開疆拓土篳路藍縷啟山野,報本溯源銘功昭德興中華。」
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當下的中國,已經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強大國家,正如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中牌坊上所寫,「譽延嘉樹」、「蔭庇群生」。樹因人而譽延,人也受樹的庇護而更加騰達。
「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洪洞老槐樹必將與中華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