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實體商業的一切
當團隊決定在街區裡做表演藝術節時,小鎮就不只是用於消費的商業街區,還可以是一座「被打開的劇場」,「人文藝術」的種子就這樣被植入在小鎮的街區肌理中。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全國的實體商業、旅遊景區好像和人們一起真正「過了個年」,它們化作一個個「城市引力場」,讓因疫情限制了「行動自由」的人們,在久違的流動、行走、駐足和相聚中重獲能量,城市和生活的生機也重新被激活。
今年十一,我再次選擇了在北京過。
這是北京一年最好的時節,秋高氣爽,微風輕拂在城市間。每年此時,我都會去北京呆上幾天,約個三五好友敘舊,然後就去見見順義的「老朋友」——中糧·祥雲小鎮,參加一年一度的「戶外藝術季」。
即使是在疫情剛過去不久,今年的「戶外藝術季」依舊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60組演出團體,160場公共藝術展演 ,40萬+觀演人次,帶動銷售同比增長14.35% ,國慶長假期間銷售同比上升17.57%。
但數據並不能體現這個活動的全部,真正打動我的是這場背後的意義和理念。這個由祥雲小鎮自主研發的藝術季到第三個年頭,為我提供了一個觀察商業空間和人文藝術關聯性的城市樣本,同時,也折射出這座街區從「逆風成長」到「精神氣質養成」的諸多軌跡。
一條商業街區「精氣神」的養成
商業空間需要「精氣神」嗎?當然,這是它與別不同的基礎。
哪怕是比商場更融入於城市肌理的商業街區,如果只是通過自然景觀、外擺空間、媒體裝置,商業街區頂多是一個「被攤開來的mall」——沒有「特立獨行的靈魂」,自然難以走進人心。當然,一個商業街區要養成獨特的「精氣神」,也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
有關祥雲小鎮的「創業」故事,一直是我所津津樂道的。團隊用了10年時間,愣是將原本的「商業荒漠」,打造成一條具有人情味的街區。如今,祥雲小鎮的每天都人來人往,漫步其中,能分明地感受到她和她所服務的客群「氣質相投」。
在這裡,每個人都仿佛是平等和自如的,逛逛街,遛遛狗,喂喂鴿子,和家人朋友吃完一頓大餐,逛完一家商店,轉身就能找到個不錯的角落喝杯咖啡,或者就乾脆坐在大樹下面曬曬太陽發發呆,人們自由穿梭在熱鬧和寧靜之間。
毗鄰北京中央別墅區,祥雲小鎮早已是眾多中高產客群的生活中心和後花園,整座街區散發出的氣韻裡,也帶著洗鍊過人生起伏的從容和恬淡,看似平凡的一草一木、一店一景裡,總能咂摸出些許後勁兒和餘味,俯仰之間是對生活本真的體察和貼近。
所以,在這座街區裡生長出來的活動,自然也自有其情態。
△ 春天風車節、夏天伴夏音樂季
△ 秋天戶外藝術季、冬天冰雪節
祥雲小鎮深諳自然的力量,根據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特點,結合街區的形態特質,原創了四季IP活動:春天的風車節,夏天的伴夏音樂季,秋天的戶外藝術季,冬天的冰雪節,總能把自然之美在這座街區裡放大,策劃出不同形式的活動場域,釋放著四季流轉的吸引力,讓人們一次次投入其中。
連續三年的藝術季意味著什麼?
在四季IP原創活動裡,最特別的,當屬每年伴隨著秋風而來的「戶外藝術季」。
「戶外藝術季」以公共空間表演、街頭藝術為核心,每年的舉辦都正值國慶長假。它以小鎮的秋天作為背景和舞臺,把整座街區變成了一個開放式的演藝場,熱鬧和歡聚,是它的基底。
△ 2018年 戶外藝術季,期間日均客流4.7萬,衝高日單天客流達5.4萬,較上一年同期增長48.7%,10.1-10.5期間客流總數26.1萬
第一場活動的意義在於:北京的城市街頭,第一次有來自全世界各地100多個藝人,在22天裡,帶來了最地道和最具感染力的表演,讓觀眾置身於全景式街頭藝術表演新環境。他們來自巴塞隆納、倫敦、巴黎、清邁、香港、北京、上海、大理等。
△ 2018年戶外表演
而這些藝人,除了來自一些國際知名團體外,幾乎都是團隊在4個月內通過instagram、facebook、抖音等渠道點對點尋找、邀請的。新穎的表演形式點燃了公眾的熱情,也改變了大眾對街頭藝術和公共空間的認知,它貼近生活,表達生活,更傳遞著人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
第一年的成功,為戶外藝術季繼續「往高走」奠定了基礎。
△ 2019年戶外藝術季,期間日均客流4.71萬,衝高日單天客流達5.8萬,較上一年同期增長28%,整體客流總數57.7萬,銷售同比增長23%
這一年,「國潮」和「世界」的主題形成呼應。
除了近百組藝人表演,取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型機甲表演首次進駐街區,團隊還邀請了具有20年歷史的多倫多國際街頭藝術節策展人、荷蘭世界活雕塑藝術節主辦方及獲獎藝術家,實現「雙節聯動」。
這不但讓中西表演文化藝術的魅力同步釋放,也為本土藝人了提供一個可以觸達國際的平臺,活動舉辦期間既可欣賞到TOP級別同行的作品,同時又可與各國藝術家做深入交流,對國內外優秀表演藝人形成的強磁場聚集效應隨之而生。
有了前兩屆的基礎,哪怕在第三屆籌備時遇到了波折,這顆「人文藝術」的種子已在小鎮悄然發芽。
△ 2020年 戶外藝術季「江湖奇士夢華錄」
今年顯然是個特殊之年,藝術季的策劃也頗費心力,一方面是更為側重「本土化」的挖掘和呈現,另一方面也嘗試「破圈」,助推殿堂級的藝術團體打破劇場局限,走進街區和人群中,衍生創造更具互動性和感染力的表演藝術形式。
如果說,前兩年的藝術季裡最打動人的是「歡聚和共融的氛圍」,那麼今年的藝術季最打動人的應該是「直抵內心的藝術力量」。
今年,團隊將肢體舞蹈、新民族音樂、迷你劇場等多種藝術形式進行組合排布,引入有國際高度的藝術內容;在場景設置、參與度、互動性、體驗上加大力度,讓觀眾更容易與表演者連接,更沉浸地融入到藝術表演中,感受藝術人文的力量,希望通過人文和藝術內容去觀照大眾的精神需求。
三年的時間不長,卻足以讓人對一件事產生足夠深的認知和情感聯繫。
在觀眾席裡,有不少人是連續參加了三年戶外藝術季的「鎮民」(即住在祥雲小鎮附近的居民)。仙童貓對祥雲小鎮的評價是「一直很獨特」:「原本因為只趕上培德書院的中秋活動末尾而感到遺憾,轉身卻被如火如荼的藝術節所吸引,跟著人群一起欣賞了觸感實驗室的表演,有趣極了,清風徐來,心情也好了起來…」
△ 正在享受表演的觀眾們
SISI 則很開心自己和孩子在藝術季中都能收穫:「往年都帶孩子來玩,今年娃參與了跳竹竿舞,他居然因此對少數民族產生了興趣。」
而她自己則被陶身體劇場的展演深深觸動:「和舞者這樣近距離的接觸是第一次,他們很有想法,身體的舞動連接心靈,讓我重新思考身心的美感和意義。」
SISI 的話讓我感觸頗深。以往我們只能在城市的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裡看到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它幾乎對任何人不設置門檻,如今,街區式商業空間也居然開始承載了這一作用,商業空間的公共性,在此得以再次衍生。
三年的時間裡,祥雲小鎮戶外藝術季為項目帶來的價值已遠超過客流和銷售帶動本身:從藝術團體和藝人的聚集到藝術文化傳達,從表演展示到深度交流,從自主原創 IP 活動的開發到為品牌的價值賦能,藝術季為國內戶外公共表演藝術和街頭藝術表演者開拓了國際視野。
一年一度的活動讓大量藝術團體慕名而來,讓小鎮沉澱出「國內外表演藝術團體的磁場聚集效應」,成為國內最具規模化的「公共表演藝術」地標之一,也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帶來「表演藝術和公共空間結合新的可能性」。
讓觀眾更容易與表演者產生共鳴
今年的戶外藝術季有個最大亮點,是邀請了不少以前幾乎只在劇場裡演出的藝術家與劇團,例如:四次榮登紐約時報、擅長以肢體展現時間和生命本真之美的陶身體劇場,首位獲得現代舞「羅馬獎」的趙梁ART、多次帶著原創作品參與世界頂級藝術節的劉曉邑團隊「觸感實驗室」等。
對表演者來說,戶外演出會造成很多不確定性,但也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例如「自然」,自然風,綠植的氣味,都讓觀劇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舞臺也變大了,甚至可能是,沒有舞臺,全靠表演經驗與肢體語言,匯成自己的表演舞臺。
更有意思的是觀眾,原本只能坐在座位上的他們,獲得了更開闊的「觀劇視角」,他們可以肆意遊走,隨性選擇想體驗的劇目,與演員距離更接近——甚至是成為演員的一份子;同時,連呼吸的空氣都是新鮮的。
「空間」是藝術家們走出劇場表演的最大的不確定性,也正因這些不確定性,讓真正好的內容創作者們有了更多的「破繭」嘗試,創造出一個個因地制宜、富有感染力的、不可複製的互動式作品。街區的環境襯託了演出,演出亦詮釋了空間。
藝術家顯然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因地制宜」地設計作品,哪怕他此前只有在劇場演出的經驗。
「趙梁ART」在為祥雲小鎮設計互動肢體展《虛幻休息》時,思考的是如何在商業的建築群落裡,用內容讓消費者駐足。
「在城市鋼筋水泥的冰冷氛圍中,每個人都急切需要一些自我療愈、自我休憩的空間,我希望用藝術超越時間和空間,帶人們進入一個安寧純淨的環境。」趙梁說。
△ 趙梁ART 現場表演
面對與觀眾零距離的表演,表演者應變周遭會發生的任何突發狀況,例如,觀眾的配合與積極性——這是大部分藝術家會顧慮的地方。好在,開放式的空間場域,讓大部分觀眾很快就融入,觀眾也是表演作品裡的一部分。
△ 趙梁ART 現場表演
在趙梁眼裡,現在的觀眾並不僅僅渴望只做一個觀眾,他們的體驗、參與、互動將是更強烈的意願:「我們也想要和觀眾發生更深層次的連接,未來的環境藝術或者劇場藝術更多的是融合性的,是我們彼此在交叉、滲透、彼此感受。好的作品的溝通方式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彼此如戀愛關係一樣:我是張開的,我給予你,你接受到了,同時回饋給我。這是最美好的藝術方式,是所有藝術家都該追求的。」
如果說,在劇場內,演員與觀眾是「單一輸出」的話,那在戶外場景,兩者的溝通完全是互動的。
「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說:「原以為在商業空間表演,場域會很聒噪,沒想到並不是,效果遠遠超出我的預期。我們在這裡收穫到了比劇場更多元的觀眾,各個年齡階段的都有,並不是只有年輕人,大家對身體是有感知的。」
這個曾被雲門舞集前任藝術總監、國際現代舞大師林懷民最看好的、最肯下功夫的藝術團體,此番全團出動來到祥雲小鎮,舒展開身體的每一寸筋骨,帶來「生筆畫圓」運動體系的公共空間展演。
來到祥雲小鎮,是「陶身體劇場」首次走入公共街區進行展演,藍天白雲之下,在小鎮的白鴿廣場上,十幾位觀眾在陶冶的帶領下和舞者們拉起手來,通過「力量和力量」的相互感知,體會身體的運動,進行了交互共舞的探索。
△ 陶身體劇場 現場表演
在陶冶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力量在現場交流的驅動下,能夠更好的感知彼此:「這次的公共展演更多的是展而不是演。與劇場不一樣的是,舞者在面對人和人的現場更加直接,我們能看得清楚觀眾是誰。所以這次展演最有意思的是最後現場觀眾與我們一起互動,一起舞蹈的過程。」
△ 陶身體劇場 與觀眾互動
藝術進入街區,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便是對親子兒童的公共教育。
「觸感實驗室」認為,公共空間給了他們更多與孩子接觸的機會:「我們的木偶劇不只是孩子可以看,大人也會產生共鳴。我覺得給孩子做東西不只傳遞可愛和好玩,而是一種世界觀,和你能為他打開多少窗戶,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回到陽光中,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這是劉曉邑團隊「觸感實驗室」第二次將創意木偶秀帶到戶外場景,上一次是在深圳的一場藝術節。在祥雲小鎮的木偶表演裡,觸感實驗室與孩子們的接觸幾乎是零距離的,每一個孩子的反應他們都能快速接受並給予反饋,這讓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創造潛能和想像力,在看表演時有了更多釋放。
△ 觸感實驗室 演員與小朋友的零距離接觸
「街頭會給我們很多不同的刺激和感動,現在我們特別迷戀在公共空間的表演,因為在劇場的一切都是固定的,而在街頭,每一點都不一樣,有很多偶然性,也越容易獲得觀眾反饋。」
△ 觸感實驗室 演員與小朋友的零距離接觸
或許線下的魅力也就在於此,如何用溝通、交流、肢體激發人們在以往所感受不到的體驗,並且主動發出反饋,實現自我的覺解和彼此的溝通。每個人都在其中汲取到能量,留下屬於自己的精神記憶。
在空間播下人文氣韻的藝術種子
如果說,商業街區比購物中心更容易激活和釋放社區的活力,那祥雲小鎮「戶外藝術季」的意義在於:它挖掘了「商業街區」與「人文藝術」中最具吸引力又能彼此融合的部分,將藝術轉化為更為大眾更易於感知、參與和被打動的形式,注入街區體內,讓城市的街頭更多元、包容。同時,小鎮也讓人文藝術內容帶來的精神能量,不斷沉澱在街區裡,轉化成了街區性格魅力的一部分。
當祥雲小鎮的團隊決定在街區裡做表演藝術節時,小鎮的「功能性」就已經被突破:它不只是用於消費的商業街區,還可以是一座「被打開」的劇場,街區的一條肌理都是劇目的據點,「人文藝術」的種子,就這樣被植入在小鎮的街區肌理中。
但和純城市街頭不同,祥雲小鎮仍是帶有「商業氣息」的街區,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在小鎮上演的活動都有「商業味」。相反,在團隊一開始決定要策劃公共活動時,就已經在「藝術與商業融合」這個命題裡,給出了自己的價值倡導:當藝術走進公共空間時,它不應淪為商業的配角;也不會是高冷或先鋒的,而是用一種鮮活正向的姿態,在小鎮這樣的場域裡實現能量傳遞,走入每個公眾的內心。
正是一群富有人文情懷的商業專業團隊操盤,藝術季才能極大實現了商業與人文平衡,也讓藝術表演看到了更大的市場潛能。
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
參加戶外藝術季的三年裡,我的感受始終如一:視頻和圖片都無法詮釋這些藝術表演在眼前的景象,置身於其中時,你很容易被這些純粹美好的畫面所打動。
在後疫情時代,我欣慰地看見,商業空間的「公共性」和「精神性」正變得更強,除了傳統的店鋪消費,戶外演出、露天電影、地攤經濟……更多的可能性在這裡被發掘和呈現。
也許過了很多年,你可能不會記得去過的某個空間有什麼牌子的店,但你一定記得,在這裡,你正好偶遇了一群表演者,在溫柔的秋風下與他們共舞。
激活空間,讓人們回到線下的,不是藝術;讓空間賦予靈魂,並產生情感記憶的,自始至終,都是我們自己。
撰文:銳裘
圖片來源於品牌官方
探索實體商業,看見城市未來
城市 | 地產 | 零售 | 消費
勾 搭 銳 裘
WeChat:rachelhui_22
Email:rqmkt@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