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城、香巴拉之城」。當我進入縣城前看到這樣的宣傳牌,感同身受。每一位到鄉城來的旅人在路上都吃了不少苦,看了不少美景。在經歷了深邃的峽谷和不知名的雪山之後,看到山谷中的縣城,忍不住聯想起詹姆斯謝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對香格裡拉的描述:「東方崇山峻岭之中的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飛瀑、森林環繞的寧靜湖泊、牛羊成群、純淨的天空、金碧輝煌的廟宇……」(圖:桑披寺門口眺望縣城)
不知為何「香格裡拉」這個含金量非常高的名字被迪慶州的建塘鎮給搶註了,反而四川鄉城的「香巴拉」之名被漢譯為「鄉」,讓人聽起來土味十足。雖說酒香還是怕巷子深,21世紀,深山仍然藏不住鄉城之美。(圖:巴姆神山)
從滇西北進入川西,鄉城是必經之地。因為滇西北迪慶州有著名的梅裡雪山,川西南甘孜州有稻城亞丁雪山,遠道而來的觀光客通常會將這兩個地方一次走完,於是鄉城變成了交通要道。我們到來的時候,縣城已建起一座豪華氣派的五星級酒店,足以彰顯其在香格裡拉圈中的旅遊地位。(圖:縣城中心廣場)
鄉城過去是三岔路口。往西通著得榮縣、214國道,往東通318國道理塘,往南通香格裡拉。現在又新增兩條,一條直通稻城亞丁雪山景區,另一條沿著瑪依河,一路打了很長涵洞隧道,通滇省214國道奔子欄。新路不再繞得榮縣,大大縮短與白馬雪山、梅裡雪山距離。縣城網狀通道的便利讓遊覽效率、質量更高。從此,偏隅之地搖身變成香格裡拉圈中心。(圖:巴姆神山下通往然烏的路)
鄉城是群山之中的低洼地帶,縣城海2850m,比香格裡拉還要低。我們騎著自行車在進入縣城之前路過青麥鄉,被一片片綠油油的青稞田所感動。要知道香格裡拉小中甸那麼美,也沒有種青稞的機會。更有趣的是,白色藏房掩映在農田,遠遠眺望像綠海中的貝殼。過後才知,這原來是鄉城一大特色,當地人形容這些房子是佛祖灑落於人間的白佛珠。
海拔低的優勢還為鄉城招攬了很多客人。在城裡吃飯時遇到一個前往亞丁旅行團,他們從稻城機場趕過來緩解高反症狀。因為機場海拔4411m,如果繼續前往更高的亞丁雪山會非常辛苦。先繞道鄉城住一晚,次日前往亞丁,是個迂迴辦法,儘管會經歷無名雪山盤山路的顛簸,總算能安穩地睡覺了。旅遊團另一半人去了縣城外的然烏溫泉,那裡正是我們來的方向。然烏有流雲飛瀑,雪峰環繞,空氣中負氧離子稠密,世外桃源一般的康養地。(圖:然烏)
晚上,入住一家民宿青旅。這是一棟老式藏房,一樓住牲口,二樓廚房,客人住三樓。老闆娘是位60多歲老太太,交給我們大門鑰匙後,讓自助自理。青旅另一波客人是歐洲老外一家人,我們一起利用廚房做飯、吃飯,相互聊起對方的行程。原來香格裡拉圈在國外認知度頗高,西方人驚詫於如此高海拔的豐富動植物形態,興趣點在攝影、徒步登山。他們出入此地利用最多是香格裡拉機場,下一個目的地是鄉城巴姆神山。(圖:冷龍村眺望無名雪山)
鄉城的桑披寺也是鄉城「三奇」之一,它的照片被精心裱裝在藏房客廳。紅牆金瓦遠遠看上去就像這座縣城的靈魂建築。翌日早上我們登上了這座寺廟,由寺門口眺望鄉城又是另一番風情。寺院門票背面的漢字介紹頭一段寫著:「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爬雪山來到鄉城曾在桑披寺借宿,肖克將軍曾在此留下一幅字——「扶助番族、獨立解放」,後被刻成匾額掛在經堂。
桑披寺全名「噶丹·桑披羅布嶺寺」。在藏區每座前綴「噶丹」的寺廟都蓋得和布達拉宮有幾分相似,因為它們同屬格魯派。在康區有13座和桑披寺差不多規格的寺院,它們的緣起始於清康熙皇帝對格魯派的支持。1669年,格魯派一口氣說服碩曲河流域大小上百座寺廟改宗,並由桑披寺管理。
下午離開縣城前往理塘。第二天路過鄉城東大門無名雪山。如果不騎行難以體會這座山的艱險。接著,在4708m海拔的埡口之後,鄉城的綠色元素消失得無影無蹤,到處是灰撲撲、乾涸蒼涼的景象。埡口風冷呼嘯,大自然又亮出其兇殘的一面。與之形成反差的是,這樣的山坡上才有蟲草,每年鄉城人來這裡苦苦尋覓,賣蟲草所得成為鄉城人一年裡主要收入之一。
友情提示:1、雨季自駕前往鄉城,路上小心落石塌方。2、遊覽寺院,注意參拜禮節。3、住在藏式木樓注意防火。4、在野外搭帳篷露營或騎行路過藏村小心野狗。5、由鄉城往北的甘孜州自駕線路海拔會越來越高,切勿疲勞駕駛。6、高原地帶,晝夜溫差很大,且乾燥紫外線強烈,注意保暖、防曬、補水。(圖:冷龍村眺望鄉城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