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華清宮》李約:「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
故宮,一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古代宮殿,皇家建築。它經歷了兩個王朝的興衰覆滅,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交替。青磚紅瓦、綠樹紅牆、斑斕屋簷、亭臺樓閣、各式園林是它展現給我們的日常面貌。除此之外,莊重沉靜的它也無時無刻的散發著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提到故宮,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它以前是帝王的宮殿,當時它有一個霸氣又好聽的名字——紫禁城。清朝滅亡,新中國成立之後,紫禁城內無人居住,為了保護這座具有中國歷史文化代表的建築,便更名為故宮,變身為旅遊景區,派專人看守搭理,人們可以進出參觀遊覽,想像一下古代帝王的日常生活。相信每個到北京旅遊的人,必去的一個景點就是故宮了吧。電視臺也做了多檔關於故宮的節目,向我們傳遞和講解我們所不知道的故宮。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故宮起源——南京故宮
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只有北京的故宮。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座故宮,它在南京,叫南京故宮,也是人們熟知的紫禁城、北京故宮就是以它為藍本修建的。它始建於元朝至正十六年,之後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權,在南京登基後,繼續增建宮殿。只是縱觀歷史,似乎大王朝的京都都在北方,為鞏固自己的王朝,朱元璋命人在北方尋找合適的地方作為京城。當時剛經歷過戰亂,北方很多地方的破壞嚴重,一直未找到滿意的地方,直到朱元璋駕崩,他遷都背上的願望都沒實現。
在朱元璋駕崩後,皇位本來是傳給皇太孫朱允炆,但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一直有掌權的野心,之後發動的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在奪取政權之後,朱棣便遷都北上,定都北平,北平的宮殿就按照南京紫禁城的風格和格局修建。之後皇太極推翻明朝政權建立了大清王朝,佔據了紫禁城,在原有的建築基礎又增建了宮殿,並添加了滿族自己的一些文化風格,就此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北京故宮。
輝煌磅礴——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在15萬平方米左右,總共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有九千多間,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成的木質古建築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以三大殿為中心,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也是各朝代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不過我們可能在各大影視居中最常見和常聽的宮殿就是養心殿,是皇帝批閱奏摺辦公的地方。既然是皇帝經常待的地方,那環境應該很舒適才對,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養心殿常年都是陰冷潮溼。
故宮養心殿為何常年溼冷
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這是什麼奇怪的現象呢?當時很多知名建築工匠也未找出是何原因,就一直無果。自清朝滅亡,溥儀離開故宮後,就一直無人看管打掃修繕,有些破舊。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將故宮列為國家知名文物,成為國家博物館,便將故宮整個翻新維修,在修繕的時候,專家掀開地磚,才找到原因,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原來,養心殿的地磚下面被挖空鋪設了各種管道,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地暖管道,經過勘察驗證,結果這就是古代的地暖。
揭密
因為北方的冬天特別寒冷,考慮到皇帝經常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務必要保證室內暖和,不能讓帝王受涼。所以當時的工匠們也是廢了很多心思,結合當時北方燒炕的原理才想出這麼適宜的方法,先在大殿下面鋪設好管道,等天冷的時候,將燒好的熱水從管道灌進去,熱水的溫度通過管道傳遞出去,大殿就有了溫度。只是當時的設計沒有現在先進,管道裡面的水無法排乾淨,等春天溫度升起來,就慢慢蒸發成水蒸氣滲透出來,導致室內潮溼陰冷。然後夏天雨水較多,地面本就潮溼,加上累積的雨水,到秋天都無法完全乾透,故而此地除了冬天較為暖和,其他季節都有點溼冷。
結語
揭曉了養心殿總是潮溼的原因後,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想到這麼巧妙的辦法來保暖,這也算是地暖的前身了。雖說古時候因為認知、環境等因素科技不發達,但他們一直是聰明的,總是能從當下的不便中發明創造各種物件利於人們使用,譬如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造紙術,方便了後世萬萬千千的人們。也正是因為古人這種善於發明創新,不被環境折服的精神,給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所謂: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不管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是日常生活的經驗,都要秉承不懂就要問,做到勤學好問,自身的學識和文化自然就會累積和呈現。
參考資料:《過華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