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靜
「最近我們單位想組織一場全員參與的徒步活動,21天打卡,養成健康生活的運動習慣。現在大家都在搞萬步有約,但是不知道一天定一萬步是否合適,能否請教一下專家?」昨天,有讀者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幫幫團求助,對此,浙江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薛亮給出了回答:針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人群,儘量循序漸進,可以從日行6000步開始。
走法不同,效果不同
「最初這個『日行萬步』的概念,大約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日本一家研發計步器的公司提出的。」薛亮說,這些年,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肥胖人群也迅速擴容。於是,我國衛生部門進行了日行六千到一萬步的倡導,目的是讓大家做到吃動兩平衡,避免因生活條件改善後引起的營養過剩、超重肥胖。
走路被譽為「心臟健康之路」。不過走法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
散步:步伐、動作較隨意,速度比一般走路還慢,每小時走3.5公裡左右。運動健身效果不佳。適合年齡較大、行動不便但可行走者等。
走路:步伐依個人習慣速度走路,呼吸不受影響,每小時走4~4.5公裡左右。運動健身效果要看行走的時間長短而異,30分鐘以上達到輕微運動量。
快走:步伐比一般走路較大些,每小時能完成5.6~6.5公裡左右。快走速度較快,手臂的動作也會自然增加,呼吸感覺較明顯,可以輕易達到每日運動強度量的標準目的。
暴走:每小時能完成6.5~7公裡左右。一般人很難長時間堅持,要視心肺能力及肌耐力進行調整。
競走:競走的速度取決於步頻和步長,普通走每分鐘約為100到120步,而競走可達180到200步。普通走的步長一般是70到80釐米,競走的步長可達90到110釐米,身材高大的運動員的一步是120釐米左右。
運動過量,容易受傷
「走路人人都會,但走路健身也要講科學,要發揮最大的健康效益,又避免不必要的損傷。」薛亮舉了個例子:有個很胖的人因為體重超標,不能跑步,就選擇了快走。然而堅持了一個月,就膝蓋疼半月板受傷了,「走路雖然很少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突發狀況,但會因動作不對或者過量,導致腿部關節的慢性損傷。」
按每秒走約兩步的頻率計算,「6000步」大概是快走40分鐘,「10000萬」則需要1個多小時。剛剛開始鍛鍊的成年人可逐漸增加時長,從快走半小時開始。快走時,一般應使心率維持在每分鐘120-140次。
正確的快走姿勢是軀幹伸直,抬頭、挺胸、收腹,直視前方,手臂緊貼身體兩側前後自然擺動。抬腿邁出腳,然後從腳跟到腳尖「滾動」著落下,再抬另一隻腳。如果是走平路,要把注意力放在收縮小腹上,走路時臀部適當地向前扭動,讓腹部肌肉承擔更多的力量:如果想瘦身,最好走坡路。
平時你可以從鞋底的磨損情況來分析走路姿勢。如果是足內側磨損得比較多,說明受力主要集中在足內側,可能是由於扁平足或小腿內旋,容易引起髖部或膝蓋甚至是足部疼痛。
「對於有鍛鍊習慣的成年人,為保證鍛鍊效果,快走應至少每次40分鐘。另外,鍛鍊應當全面,可結合快走進行力量、柔韌等練習,使身體得到全方位鍛鍊。」薛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