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經濟,包括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較大影響。人們自然關心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的受挫和復甦狀況,也對疫情後我國經濟能否回歸常態表示擔憂。本文簡要回應了這兩種關切。
一、疫情中的我國經濟–重挫後逐季復甦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重挫6.8%,為有紀錄以來最差,本世紀以來首次季度負增長,這與我國過去40年年均9.4%的超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重挫是全局性的,供給端的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與第三產業(服務業)和需求端的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俗稱三駕馬車)均出現深度負增長。一季度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產值分別下降3.2%,9.6%與5.2%;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額則分別下跌15.8%,16.1%與16.6%。
導致重挫的直接因素是史無前例的非藥物抗疫措施,包括「封城」以截斷地區間人流、取消聚集性活動、推行家居遠程辦公、推遲學校開學、實施嚴厲邊境管控等。這些措施使得幾乎所有的室外消費停滯,包括餐飲、旅遊、購物、聚會、娛樂、運動等;同時,大部分工廠停工停產,物流大規模中斷,供給與需求雙雙急速下行。
但隨著疫情於3月下旬基本平息,二季度企業復工復產,居民復動復出,供給與需求均強勁反彈。二季度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增速均轉正,分別達3.9%,4.4%與1.9%;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增長也分別轉正為11.1%與0.2%,零售總額跌幅也顯著收窄至4%。因此,二季度GDP增長轉正為3.2%,比1季度的-6.8%反彈整整10個百分點,幅度之大超出了市場預期。
儘管如此,很多人根據以往的經驗所預期與希望的「報復性復甦」,尤其是「報復性消費」,在二季度並未出現。這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較之此前SARS等疫情呈顯著膠著的態勢。儘管疫情已基本平息,由於境外病例的不斷輸入和本土感染的間歇出現,人們對於外出活動仍然心有餘悸,沒有「報復性消費」,零售總額仍然下跌4%,復工復產率也未達到理想水平。因而二季度3.2%的GDP增長速度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進而上半年GDP仍比去年同期收縮了1.6%。同時,市場對復甦的力度能否加大持觀望態度。
所幸,進入三季度,疫情繼續好轉,經濟活動進一步恢復。復工復產率持續上升,居民外出逐漸增加,交通物流不斷改善。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政府雖未在「兩會」上設定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但表示仍將爭取儘可能高的增長,並相信全年為正增長,因而雖未推出類似「4萬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等方案,但逐步地、定向地、救助性地出臺了一系列的寬鬆措施。
其結果,三季度經濟增長4.9%,雖稍遜於數據發布前的市場預期,但比二季度高1.7個百分點,也將整個前三個季度的增長速度轉正為0.7%,表明經濟復甦的力度的確明顯加大。更令人鼓舞的是,大部分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在需求端,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8.8%、8.9%和3.2%,大大高於2019年的5.4%、0.4%和-3.0%,但零售總額僅增長0.9%,顯著低於2019年的8%,但也比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反彈了19.9和4.8個百分點。在供給端,第一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和6%,高於2019年的3%和5.7%,只是第三產業增長4.3%,明顯低於2019年的6.9%。可見,當前只是需求端的消費和供給端的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仍弱於疫情前。
關於新冠疫情的今後發展,雖全球而言勢將延續至明年,且今冬二次暴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就我國疫情來說,鑑於過去9個多月的經驗,相信能夠保持基本可控,即使是今冬疫情回升也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在此基準情境下,四季度經濟復甦將進一步加速。從需求端的三駕馬車來看,預計出口將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抗疫醫療產品出口和對東協出口持續強勁而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將隨基礎設施投資加速和製造業投資回暖而增長8.5%左右;消費將追補增長4.0%左右。
基於上述預期,預計四季度GDP增長5.9%,下半年增長5.4%,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平。
鑑於上半年增長-1.6%,預計2020年全年GDP增長2.2%。這一增長速度雖與2019年的6.1%和疫情前預測的5.5%~6%有很大的差距,但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下能夠取得一個正增長,已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之唯一;而其他主要經濟體今年GDP增長均篤定為負,問題只是負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