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020-12-17 綜投網

  今年全球經濟,包括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較大影響。人們自然關心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的受挫和復甦狀況,也對疫情後我國經濟能否回歸常態表示擔憂。本文簡要回應了這兩種關切。

  一、疫情中的我國經濟–重挫後逐季復甦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重挫6.8%,為有紀錄以來最差,本世紀以來首次季度負增長,這與我國過去40年年均9.4%的超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重挫是全局性的,供給端的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與第三產業(服務業)和需求端的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俗稱三駕馬車)均出現深度負增長。一季度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產值分別下降3.2%,9.6%與5.2%;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額則分別下跌15.8%,16.1%與16.6%。

  導致重挫的直接因素是史無前例的非藥物抗疫措施,包括「封城」以截斷地區間人流、取消聚集性活動、推行家居遠程辦公、推遲學校開學、實施嚴厲邊境管控等。這些措施使得幾乎所有的室外消費停滯,包括餐飲、旅遊、購物、聚會、娛樂、運動等;同時,大部分工廠停工停產,物流大規模中斷,供給與需求雙雙急速下行。

  但隨著疫情於3月下旬基本平息,二季度企業復工復產,居民復動復出,供給與需求均強勁反彈。二季度第一、第二與第三產業增速均轉正,分別達3.9%,4.4%與1.9%;固定資產投資與出口增長也分別轉正為11.1%與0.2%,零售總額跌幅也顯著收窄至4%。因此,二季度GDP增長轉正為3.2%,比1季度的-6.8%反彈整整10個百分點,幅度之大超出了市場預期。

  儘管如此,很多人根據以往的經驗所預期與希望的「報復性復甦」,尤其是「報復性消費」,在二季度並未出現。這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較之此前SARS等疫情呈顯著膠著的態勢。儘管疫情已基本平息,由於境外病例的不斷輸入和本土感染的間歇出現,人們對於外出活動仍然心有餘悸,沒有「報復性消費」,零售總額仍然下跌4%,復工復產率也未達到理想水平。因而二季度3.2%的GDP增長速度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進而上半年GDP仍比去年同期收縮了1.6%。同時,市場對復甦的力度能否加大持觀望態度。

  所幸,進入三季度,疫情繼續好轉,經濟活動進一步恢復。復工復產率持續上升,居民外出逐漸增加,交通物流不斷改善。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政府雖未在「兩會」上設定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但表示仍將爭取儘可能高的增長,並相信全年為正增長,因而雖未推出類似「4萬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等方案,但逐步地、定向地、救助性地出臺了一系列的寬鬆措施。

  其結果,三季度經濟增長4.9%,雖稍遜於數據發布前的市場預期,但比二季度高1.7個百分點,也將整個前三個季度的增長速度轉正為0.7%,表明經濟復甦的力度的確明顯加大。更令人鼓舞的是,大部分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在需求端,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8.8%、8.9%和3.2%,大大高於2019年的5.4%、0.4%和-3.0%,但零售總額僅增長0.9%,顯著低於2019年的8%,但也比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反彈了19.9和4.8個百分點。在供給端,第一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和6%,高於2019年的3%和5.7%,只是第三產業增長4.3%,明顯低於2019年的6.9%。可見,當前只是需求端的消費和供給端的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仍弱於疫情前。

  關於新冠疫情的今後發展,雖全球而言勢將延續至明年,且今冬二次暴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就我國疫情來說,鑑於過去9個多月的經驗,相信能夠保持基本可控,即使是今冬疫情回升也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在此基準情境下,四季度經濟復甦將進一步加速。從需求端的三駕馬車來看,預計出口將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抗疫醫療產品出口和對東協出口持續強勁而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將隨基礎設施投資加速和製造業投資回暖而增長8.5%左右;消費將追補增長4.0%左右。

  基於上述預期,預計四季度GDP增長5.9%,下半年增長5.4%,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經濟增長水平。

  鑑於上半年增長-1.6%,預計2020年全年GDP增長2.2%。這一增長速度雖與2019年的6.1%和疫情前預測的5.5%~6%有很大的差距,但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下能夠取得一個正增長,已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之唯一;而其他主要經濟體今年GDP增長均篤定為負,問題只是負的深度。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 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省份排名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後,各省份也陸續發布了自己的經濟「三季報」。據記者統計,截至10月25日,已有27個省份發布了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相比上半年,各省份增速持續回升,其中有14個省份的GDP增速達到2%以上,最高的貴州達到3.2%。總體上看,長江中上遊地區增速持續領先。
  • 疫情影響很大!前三季度印度經濟下降9.3%,人均GDP不足1400美元
    投資、消費、進出口、生產以及其他各項經濟指標是幾乎是全面的下滑,即2020年第三季度印度雖然採取了多項刺激經濟復甦的措施,但依然大幅低於疫情前水平——同比實際縮減7.5%,表明疫情影響程度依然很大。
  • 2020年前三季度玻璃纖維行業經濟運行分析
    一、前三季度行業整體經濟運行概況   (一)玻纖紗價格快速上漲,行業利潤增速再創新高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玻璃纖維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6%,扭轉了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局面,實現正增長;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0.98%,增幅創造歷史新高。
  • ...動力不斷增強丨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解讀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
    2020年前三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及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影響,中國經濟面臨多年未遇的嚴峻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經濟運行穩步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逐步好轉,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 ...保障有力有效丨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解讀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
    投資增速由負轉正、消費復甦態勢不斷鞏固、就業形勢穩中趨好、居民收入名義增速穩定回升……總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隨著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投資、就業、消費等領域恢復向好,經濟加快復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下一步,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兜牢民生底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打牢堅實基礎。
  • 6.2%:透視中國經濟的信心和韌性——解讀前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縱觀國際國內環境,挑戰中蘊涵機遇,壓力下孕育動力。前三季度,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 2020年前三季度國內經濟前十的城市,北方城市現在只剩一個?
    近日,統計部門陸續公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前三季度GDP。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實現GDP722786億元,同比增速0.7%,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其中第三季度實現GDP266172億元,同比增加4.9%。
  • 2020下半年中國經濟預測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幾何?
    16日,國新辦就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答記者問。對於三季度、四季度經濟走向,劉愛華表示,從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個經濟指標回升情況看,下半年經濟的持續恢復是有支撐的。
  • 匯中財富研究院|無近憂而有遠慮,三季度經濟數據解析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三季度GDP增長4.9%,維持了一季度以來經濟持續復甦的態勢。從結構上看,三季度經濟數據亮點頗多。9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長6.9%,較2019年同期增速高了1個百分點。生產持續復甦,帶動了產能利用率不斷提高。三季度,產能利用率為76.7%,同樣也高於去年同期水平。 這說明,就短期數據來看,工業生產已經徹底擺脫了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恢復了疫情之前的增長態勢。
  • 疫情下,臺灣經濟為啥能這麼好?兩大原因是關鍵
    但是臺灣卻在今年全球疫情特殊背景之下經濟實現了逆勢增長,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出口貿易數據,均創下了不錯的成績,臺灣經濟為何能夠實現逆勢增長?臺灣今年前三季度GDP總量放在全國來看屬於哪個水平?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臺灣第一季度的經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2%;受疫情影響,第二季度同比下降0.58%;最新第三季度GDP增速初值為3.33%。也就是說臺灣前三季度經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6%,整體來看經濟發展向好。
  • 2020年前三季度國內經濟前十的城市,北方城市現在只剩一個?
    近日,統計部門陸續公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前三季度GDP。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實現GDP722786億元,同比增速0.7%,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其中第三季度實現GDP266172億元,同比增加4.9%。
  • 【SMM專題】從數據看美國疫情、經濟現狀 業內預計明年美國經濟先...
    SMM12月11日訊:今年世界疫情是始終貫穿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除我國「抗疫」工作十分突出,經濟復甦也處在世界領先外,其他國家至今仍受不同程度影響。據經合組織發布的經濟發展報告,中國則在2020年成為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2%,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經濟都呈現出下滑趨勢。美國 現有確診/累計確診
  • COVID-19疫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一、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1、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的傳導機制   在探討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前,首先要理清此次疫情影響宏觀經濟的機制是怎樣的?具體來看,其會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對宏觀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1)供給層面。疫情的爆發主要影響了勞動力這一重要生產要素的提供。
  • 光華思想力課題組:疫情對2020年經濟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本報告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光華思想力」宏觀經濟預測課題組發布的關於疫情對2020年經濟的影響及政策建議,報告原標題為《需要兼顧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雙重目標》。本報告由顏色教授團隊執筆。顏色是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 央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和我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分析
    因疫情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將2020年全球GDP增速預測從1月份的3.3%下調6.3個百分點至-3%,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世界銀行也將東亞-太平洋地區2020年GDP增速預測從2019年的5.8%放緩至2.1%。疫情對全球經濟運行產生明顯影響。
  • 三季度「經濟日報—伊利集團消費趨勢報告(乳製品)」發布——網購...
    「經濟日報—伊利集團消費趨勢報告(乳製品)」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與伊利集團合作,以凱度消費者指數提供的數據為基礎,對我國乳製品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並按季度發布。三季度報告顯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隨著經濟穩定恢復,我國乳品消費需求不斷釋放,液態乳品消費持續復甦,常溫液態乳品銷售額增長率轉正,冰品消費熱情高漲。
  • 前三季度世界十大經濟體名單出爐,我國與美國差距縮小,一國消失
    文/龍小林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國家的經濟都陷入了衰退中,即便是全球的主要經濟體,能實現增長的除了我國之外恐怕再無其他。不過即便是大家一起衰退,有的國家衰退的程度相對較小,有的則比較大,這使得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排名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 前三季度中國區域經濟實力「榜單」揭曉:22個省份經濟增速跑贏全國
    &nbsp&nbsp&nbsp&nbsp央視網消息: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由負轉正」同樣成為前三季度中國區域經濟的關鍵詞。截至目前,31個省份陸續公布了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有25個省份實現經濟正增長。
  • 西部12省區市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監測對比分析
    內容摘要:今年年初, 我國西部12省區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整體經濟水平下滑趨勢明顯,但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力實施,各地「六穩」「六保」任務落實到位,經濟形勢於二季度出現回暖,三季度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預計四季度會趨於穩定,全年經濟形勢向好,增長潛力持續釋放。
  • 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城市GDP南北方城市經濟差距拉大
    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城市(大陸)GDP前50強名單終於塵埃落定。南京首次擠進前十強,天津降至十一位。全國共有11個城市前三季度GDP突破萬億,雖然天津前三季度GDP突破萬億,但是首度退出前十強,被武漢,南京等強市趕超。重慶超過廣州,北上廣深格局將變成北上深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