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卓芳
三年封鎖後,海灣斷交危機出現轉機。不久前,科威特透露,各方在解決海灣斷交危機上取得重大進展,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方對化解危機表示樂觀。
2017年6月,沙特、阿聯、巴林、埃及四國,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與卡達斷交,並對其實施制裁和封鎖,至今仍沒有解除。
推動卡達斷交潮的最大推手是沙特,如今形勢好轉自然有賴沙特態度的轉變。導致沙特與卡達斷交的根本原因,是沙特不滿卡達與伊朗走得太近。斷交危機後,被孤立的卡達加強了與伊朗的合作,伊朗對卡達的出口增加了5倍,預計到2022年將增加15倍。這是沙特不願看到的。
美國也推動了此輪斡旋。伊朗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遇刺後,美國總統高級顧問庫什納立刻前往沙特和卡達進行會談。隨著川普即將離任,為留下更多外交遺產,加強海灣地區反伊朗聯盟成了川普的迫切任務。
此外,海灣地區形勢發展和新冠疫情,也推進了沙特和卡達關係的緩解。今年以來,阿聯、巴林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對本地區和平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新冠疫情衝擊下,海灣國家經濟困難,地區內部團結合作越來越重要。
儘管海灣斷交危機迎來重大進展,但卡達與沙特、阿聯等國之間的心理隔閡難以消除。
此前沙特等國曾向卡達提出,中止與伊朗的外交、軍事合作作為結束斷交的條件,遭到拒絕。如果實現海灣和解的條件是迫使卡達遠離伊朗,卡達的國家利益將難以得到保障。
卡達國家雖小,但格局很大,追求國家獨立性和外交多元化,外交事務不會輕易接受沙特的擺布。但沙特一直自詡阿拉伯國家領袖,對地區其他國家不會停止指手畫腳,這也是卡達和沙特的長期矛盾。
阿聯等其他三國的態度尚不明朗。與卡達斷交的四國中,阿聯的態度最強硬。長期以來,卡達被指控支持穆斯林兄弟會,而穆斯林兄弟會向來被阿聯視為眼中釘。
中東國家關係歷來變化莫測,對峙各方暗中較勁,地區間的凝聚力有限。儘管海灣斷交危機出現曙光,但對這些海灣阿拉伯國家來說,團結依然難以很快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