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9日消息,韓國首爾關稅廳,查扣46萬件中國服裝,被剪標偽裝成東大門韓國品牌,通過網店高價賣給中國消費者。據韓聯社報導,這批從韓國被賣回的中國服裝重139噸,涉案金額約合54億韓元(人民幣3150萬元)。該網店中國籍負責人已被移交韓國檢方。
文| 網際網路老白兔來源| 網際網路老白兔(ID:itlaobaitu )
隨著韓流文化的影響,韓國商品在中國也頗受歡迎。除了電子產品、化妝品等,韓版服裝也深受國內消費者喜愛。甚至在一些電商平臺服裝品類下,有專門的韓版欄目。
在韓版服裝以其時尚個性等優勢,收穫大量網購消費者喜愛後,韓版服飾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走高。在這個趨勢下,能用較為低廉的成本獲取韓版服飾,然後在電商平臺銷售,那利潤可想而知。
但是有一些「精明人」,他們為了降低自己的採購成本。用中國製造的服裝,發到韓國,減掉中國製造的標籤。還上韓國製造的標籤。然後在通過電商渠道賣給國內的消費者。以此謀取更多利潤。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他們要這麼折騰一下呢?
首先,中國是製造大國也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豐富,人力成本也沒有一些發達國家高。所以中國製造的服裝,相對來說成本低。如果是韓國製造,相對的,成本就會高很多。那為什麼不在中國直接減了標籤弄虛作假,幹嘛非要弄韓國去改?
這個就不得不說,這些人的精明之處。139噸、46萬件服裝。這麼多貨物肯定不是某個網店一家吃得下的。所以,篡改標籤的,他處於網店賣家食物鏈的上層,他屬於供貨方。網店賣家們從他這裡進貨。
賣家們肯定是想物美價廉,但是也想要正品的韓國貨。如果供貨方的服裝,價格比店家其他渠道進貨便宜,店家們肯定會心動。要是發貨地址是韓國,那豈不是更證明是韓國造?為了取信於買的人,所以這些改標籤的供貨方才要把衣服弄到韓國去折騰一圈。
古語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利益面前,這些無良的供貨方或者賣家,總能想到一些歪門邪道來蒙蔽用戶。好在這批服裝被查到了,沒有流入國內電商市場。否則,也許評論區的你,可能就是買到假貨的人之一!(版權聲明:本文為版權文章,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發布到任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