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會中國展廳一角 王娟/攝
觀眾在交易會中國展廳參觀體驗 新華社記者 單宇琦/攝
日前,第53屆柏林國際旅遊交易會在德國柏林會展中心舉辦。據統計,共有超過16萬名業界人士和普通觀眾參與本屆交易會。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北京、上海、山東、湖南、河南、陝西等10多個省區市的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旅遊企業以及航空公司等機構參展,全面展示與推介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中國展廳「文旅融合」亮點多
柏林國際旅遊交易會始創於1966年,是世界上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旅遊綜合展會之一。本屆展會場館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設有26個展廳,來自181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家機構參展,通過這一平臺推介資源、開拓市場、洽談業務、交流信息。以「美麗中國」為主題的中國展廳位於柏林會展中心26號館,佔地面積407平方米,在「文旅融合」中呈現出更多新亮點。
中國展廳在整體設計上突出文化和旅遊元素相融合、立體與平面結構相結合、實物與圖片相映襯,在內容及推廣方式上力求創新和多樣。比如,柏林機場24小時循環播出中國旅遊宣傳片,配合中國展廳進行推介;柏林會展中心主入口處懸掛了展現中國旅遊形象的大幅圖片;舉辦針對旅遊從業人士的「美麗中國——文化之旅」中國旅遊推介會;在公眾開放日舉行武術、舞獅、古箏等文藝表演和茶藝、書法、剪紙等非遺展示;邀請柏林PLUS電臺對中國展臺活動進行直播;邀請德國網紅博主推介中國旅遊;在德國年輕人常用的社交媒體上舉辦「我與美麗中國合影」投稿抽獎,等等。
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是當前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文化讓旅遊更具內涵和可持續性,旅遊也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中國現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53處,這些都是發展旅遊業的寶貴資源。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處公使銜參贊陳平表示,近年來,中國遊客的數量不斷增長,人們的旅遊模式和需求也在與時俱進,呈現出自主性強以及個性化、多元化等趨勢,在形式上,從跟團觀光遊為主向更多自由行或高級定製遊轉變;內容上,從參觀名勝古蹟和購物為主向重視體驗和文化內涵的深度遊轉變。「旅遊業不僅是重要的國民經濟領域,也是展現中國開放性和好客文化的載體,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將不斷凸顯。」陳平說。
推動中德旅遊領域合作互動
中德兩國同為旅遊大國,在旅遊領域的交往非常頻繁。據統計,2018年德國旅華人士達63.41萬人次,同比增長1.4%。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赴德國旅遊的中國遊客為159.15萬人次,同比增長2.3%。與此同時,中國遊客在德國住宿的間夜數也再創新高,達到301.98萬間夜,同比增長5.6%,平均每名中國遊客在德國停留1.9天。
率中國展團參加本次交易會的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局長劉士軍表示,目前德國已成為中國在歐盟地區的第一大旅遊客源國,中國也是德國最大的亞洲客源國。相信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未來兩國在旅遊與文化方面的合作將迎來更多新機遇。期待更多德國朋友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希望更多中國遊客來德國,體驗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
粵港澳聯手推介旅遊資源
柏林國際旅遊交易會期間,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通過各自展臺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香港旅遊發展局、澳門旅遊局組成的粵港澳旅遊推廣機構還設立了聯合展臺,共同對外推廣粵港澳大灣區旅遊資源。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以及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組成的城市群。該地區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交通設施完備,可以為遊客提供繁華商業區、鄉村小鎮和山水風光等不同旅遊體驗。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粵港澳旅遊推廣機構在本屆交易會現場及交易會多個媒體平臺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推介,並於3月6日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推廣活動,吸引海外從業人士廣泛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