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問一個女生,可能80%都曾經或者現在還有開一家花店的夢想。穿一條優雅的長裙,常有鮮花綠植環繞,不紛不擾,與世無爭,手裡還捧著花,陽光正好打在回眸的臉上,這樣的場景,有誰不心動!是的,再看一次《唐人街探案》Ivy的回眸,我又心動了!
-----以上都是想像中的畫面-----
事實上,的確很多人一時心血來潮,憑著美好的想像,就把花店給開了,於是一系列的困擾隨著而來,籌備開花店的人在想:花店位置選在哪裡?裝修風格和花費大概怎麼樣?花店名字取什麼?要去哪裡進貨,第一次進貨進多少?正在開店的人在相互打聽和吐槽:怎麼吸引新用戶?大家今天營業額多少?怎麼處理奇葩顧客?花店老闆每天頭上都有許多問號。
撇去美好的濾鏡,開花店實質是運營一門生意,首先要考慮是盈利問題。這就涉及到花店的定位、運營、客戶維護等方面,開花店不是簡單地給花換換水,包包花,收收錢這麼簡單。以下就花店定位、店鋪運營、客戶維護這三方面作簡單的分享。
花店定位
其實很多人沒深入考慮好店鋪的定位,就急匆匆地開店了,以至於做到一半想轉型也進退兩難。
(一)價格定位:原來更多的是社區附近分布的小花店,近年來,花店好像越來越多,而且出現一些高端品牌的花店「野獸派」「Roseonly」,自我風格明顯的花店也更多地出現在市場。不同價格定位的花店消費群體與經營戰略都是不一樣的。
高端花店:更強調花藝師的價值,給作品的藝術賦值更高,甚至有些做成了生活館,注重藝術美感的體驗;也強調品牌溢價,盈利空間肯定是要比社區花店高的多,畢竟它的盈利方式是走質不是走量。如果一開始就定位要開一家走高端路線的花店,前期要有較為雄厚的資本做支持,以及很長一段時間對生意虧本保持平穩的心態。一是目前市場還沒養成非常成熟的鮮花消費習慣,在買花之前大部分人還是在價格方面有一定的考量,而你的消費群體在沒注意到你家花店之前可能把更多的消費投向目前已經具有知名度的花店,如上面提到的「野獸派」「Roseonly」等;二是培養忠誠的客戶群體和打造品牌價值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這過程,要考慮自身是否能承受虧損的壓力,並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以及手藝的不斷進修。
中端花店:處於中間往往是比較尷尬的的狀況,價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消費群體不算太明確 。對比高端花店,它缺少一點品牌溢價,賣不上價錢;對比以量取勝的花店,價格又過高。但很多時候,很多花店就是處於這一階段,他們不贊同傳統花店的老式審美,沒有辦法獲取成本較低的進貨渠道,也很難打入高消費者的圈子培養穩定的客源。
低價花店:這類的花店主要以(相對)低價和走量為勝。一是批髮式的加盟花店,近幾年以批發大零售模式的「天天鮮花」在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花店老闆聞「天」色變,生怕天天開到自家旁邊。要走這一模式的花店,要麼通過加盟,要麼有能力找到最低價的進貨渠道(對於個體花店來說這是比較難的)。還有一種類型就是社區小花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老店,這樣的小花店的開店目標基本是養家餬口,一般投資不多,大部分也沒有經過太複雜的專業培訓就開業上崗了,這類花店以散花和小盆栽銷售為主,當然也會有些花束,但並不以造型的優美程度著稱,就是方便和新鮮。它強調鄰裡客群關係,花店跟客戶有足夠的溝通互動。居民不用開車或步行走很遠去買花,下班路上就順便帶幾支回家後放花瓶。這類花店能在市場上保持自己的立足之地,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自家有房子可以開店,免去房租的壓力;二是開店時間較早,累積十幾二十年的客戶資源不是新開花店可以比擬的。
(二)花店選位:首先要確定的是店面模式還是工作室模式。前者注重鋪面的選位,一般選取人流量較大的地方,但要注意一點是,要各方面指標同時衡量,不能單一以人流量做決定。如果一個好地段房租超級貴,不如選擇一個稍微次一點的,每個月拼死拼活為了掙一點房租,對花店的運營壓力是很大的。選址選在有潛力的地段,最好是開發商為了炒地段有減租優惠,人流量在預期能有明顯增加。
如果是工作室的模式,主要靠網上客源為主,位置倒不是很重要了。散花銷售幾乎不佔這類店鋪的收入,主要是以花束和相關周邊產品為主,客源主要來自微信和各類外賣平臺(美團、餓了麼等)。
以上每一種定位都有其用戶群體和生存的空間,不能說哪一種更高級哪一種更俗氣,結合自己的資源最大化地實現開店的目標,就是最理想和最合適的定位。
運營策略
(一)營業範圍:每次打開花藝交流群,常會看到此類消息「你們最近生意怎麼樣?」「今天還沒開張呢,房租水電都虧了」,可見運營一家花店並保持穩定的收益不是一件易事。
花店也分旺季和淡季,旺季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的各類節日,如情人節、三八婦女節、母親節、「520」等,七八月基本上是淡季,可以說主要的節日是全年營收的大頭。
在花藝群裡兩年多,我觀察到做的比較好的店家都是思路廣闊和敢於嘗鮮的。除了日常的賣花之外,他們同時也開拓婚禮慶典、花藝沙龍、禮品零售(花的周邊產品)、花藝軟裝等業務,並提高自身的相應技能。除了開發個體客戶,也積極聯繫單位、企業,例如在母親節、婦女節作花藝培訓沙龍;承包辦公室的花藝布置或植物打理。他們每年會空出時間去參加「零交會」,了解行業最新進展。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個店家參會後迅速引進鮮花自助零售機,在別人還在觀望的時候他就開始運營,前期一兩萬的投入很快就回本了。提及這個並不是想安利這個機器,而是想強調做生意要在對市場進行一定分析的基礎上,有膽識和行動力。(大家真的要考慮自身情況和周圍的市場,以上不是安利!劃重點!)
(二)花店推廣:花店推廣可以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方面。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線上的宣傳是持續性的,如在朋友圈、抖音等平臺po出花材、花束的圖片。
另外,在百度、高德、騰訊地圖標註店名(劃重點:這個免費),試想一下,我們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臨時想買一束花或一個蛋糕的話會怎麼做?如果在視線所及的範圍內有店鋪,就直接進店買了,如果周圍都看不到店,就會上美團、大眾點評或者各類地圖(包括但不限於百度、高德、騰訊、手機自帶地圖)查找附近的店。
線下活動也是為了引流,轉化為線上資源。如開張期間的集贊進店領花、掃碼關注等。但注意:可以優惠但最好不要免費送,因為換來的客源可能不是精準客戶,喜好薅羊毛者可能拿完你的花轉身就取關了你,這樣帶來的轉換率和留存率都不太理想,店家花了錢卻收不到預想中的宣傳效果,費心費力費錢。
(三)同業關係:花店間可以通力合作,可以資源共享,發揮各自所長,同行即使競爭對手,也是學習對象。鮮花的損耗率較高,一般的花店在非節日期間都不會囤大量的花,但如果突然大生意來了,有單沒貨就很尷尬,如果與附近花店關係處理好,借點花或其他資材是比較簡單的事。還有一些地方拿花運費比較高,附近的花店一起拿貨分攤運費,合作共贏。
客戶管理與開發
(一)注重細節與服務:要給消費者一種感覺,我們的關係不是在交易那一刻就結束了,而是站在顧客的角度著想,可在每一束花正面貼上帶有店鋪和二維碼的logo貼(logo貼網上製作也很便宜,幾十元1000張),背面貼一張養花小貼士和一袋可利鮮,這一細節對顧客來說很貼心,增強對店鋪的好感度。
(二)注意潛在客戶的開發:新開張的公司 、醫院、學校等這些都是潛在的客戶,特別是節日。有一個店家了解到附近新開樓盤有一批商戶正在入駐,於是一家家去派名片,結果那一段時間收到很多開業花籃的預定。生意不是等上門的。
經營好自己的朋友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比如: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等。
跨界合作,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比如可以和婚慶公司、影樓、珠寶公司、餐廳、樓盤等是有花藝布置或軟裝的需求的。
(三)客戶群體累積與維護:開業前朋友圈宣傳文案不要太生硬,讓朋友轉發時一定要附上最得意的作品和自己的微信二維碼。
重視客戶維護,針對每個買過花的客戶,有意識建立起聯繫,構建與客戶的信任關係,如微信號備註相關信息(喜好、心理價位等),商品售出後主動告知顧客一些養護知識。節日或上新前可以告知老顧客,提高復購率。但注意信息最好不要群發,內容要有個體針對性,發送頻率也不要太高,否則適得其反,惹人生厭。
建立會員制度,無論是實體店還是網店會員制度都是比較常見的營銷方法,也是比較實用的營銷方法,可以給顧客發放會員卡,並且設定一個會員日,在這一天可以給顧客一些小禮品或享受打折優惠。如果條件的話可以採用會員積分系統,比手工記錄更清晰高效。
最後的囉嗦:雖然我本身並沒有開花店,但在一個花藝群聽店家間的交流,也記下很多有用的東西,形成一個清單並逐漸完善,如果以後我要開花店就有方向和經驗,不用一臉懵逼。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於是逐漸有了做一個「花店運營系列」的想法。以上分享只是一部分,爭取在「包裝技巧」「節日運營」「養護技巧」「拿貨渠道」等更細的方面都能寫出一些東西來跟大家分享,這期篇幅有點長,感謝大家看到最後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