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
蔣友柏是臺灣最牛設計與創意公司橙果設計創始人,也是蔣介石的曾孫。
出身於這個頗有名氣的家族,並沒有為蔣友柏的事業發展帶來多少「紅利」,卻讓他提早經受了人生的無常和坎坷。
關注華商韜略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詞【蔣友柏】,閱讀他更多故事。
12歲那年,是蔣友柏人生的一個分界點。
在這之前,他是全臺灣的小少爺。在這之後,爺爺蔣經國去世,「蔣家王朝」落幕,父親蔣孝勇帶著全家移民加拿大,小小少年有了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心酸,也有了雲端墜落的悲感。
不過,這還不是真正的考驗。真正的考驗從20歲才開始。
那一年,父親去世,家族勢力進一步瓦解,貴族生活徹底結束。他後來出版的書,多次用到懸崖這個詞——《懸崖邊的貴族》、《懸崖下的小道》。
最美好的年紀卻被掛到了最危險的懸崖邊,這是他對當時的自己的定位,也是清醒而正確的認識。
當時臺灣已在「去蔣」。身份不再是他的保護傘,而是負擔。他想找份工作好好幹,但沒人真心想僱他。換了七、八個工作,他始終感到是人家再給「蔣家」的面子。他受不了因為「面子」而得到的位子。
2001年年底,已對找工作失望的蔣友柏嘗試自己創業,接管了母親開的安親班(相當於大陸的託兒所),也把希望寄託到帶好孩子之上。
為了證明自己,他高舉高打,要給小孩最好的環境,要給小孩更好的教材和吃穿,但只用9個月,安親班就因為成本大增,入不敷出無法再運轉。
宣布結業的那天,蔣友柏跟20多個家長一一道歉,還深深地鞠了躬,但有的家長依然怒氣衝天,對他大喊:怎麼這樣不負責任!沒能力為什麼要開?
這是蔣友柏人生中第一次對外人把頭低到這麼低,這也把他的最後一絲高貴打趴在地上——「蔣家」的地位和榮耀,已在臺灣從實質上「破產」。
2003年,弟弟友常從西方學設計回臺。
已在西方世界認識到設計對商業的重要性,也對設計有自己的品味,而且千方百計想證明自己的蔣友柏,覺得設計會有大機會。於是兄弟二人創立了橙果設計(DEMInc.),暗暗發誓要從這裡站起來。
但此番創業同樣不容易,他遭到了普遍的質疑。
家人反對他,當時的臺灣,設計還處在旁門左道的邊緣;外界不信他,認為這是他的玩票行為,因為設計是伺候人的苦活兒,是他受不了的事。
但蔣友柏認真了,也認定了。對西方經濟和產業的了解讓他相信,設計現在是邊緣,卻是未來的機會;看輕他的人,則刺激他用事實去還擊。
見他決意做這行,家人便建議他先用用關係,不過蔣友柏堅決地謝絕了。因為,回臺以來的經歷讓他認識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求人也要用本事去求,而不是「蔣家」的牌子。
不靠關係靠本事的蔣友柏,找來一本臺灣大企業名錄,從最後一頁一個一個往前打電話,而且從不提自己是誰,只說公司想要和對方做個什麼生意。「您好,我是橙果設計,可以打擾您幾分鐘嗎?」
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會被人拒絕。不過沒關係,「大門關上,旁邊有狗洞我也會鑽過去。」狗洞都沒有,他就去找下一家。
他說,人被逼到一個地步,就會絕地反擊。但是反擊之前,需要時間積累,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公司是新建立的,業務進展緩慢,他只能從長計議,好在這位年輕人懂得徐徐圖之。「臺灣大大小小兩三千家設計公司,有3年我都在等,等好案子做出品牌,等別人倒下,機會就是我的。」
在商言商。發展期間,蔣友柏還給罵過國民黨,罵過蔣家的人設計參加民意選舉的方案。有人罵他,他則回應:我不用姓蔣的背景接生意,也不會因為姓蔣把生意往外推。
有人說,所有這類事件的背後,都有「蔣家」品牌的閃現。蔣友柏自己也不否認這是在利用「蔣家」這個大IP。他說:做設計,「沒有名氣,哪來的利益?」
就這樣「以名帶利」,蔣友柏埋頭幹了4年,2007年,橙果的營業收入突破1億元新臺幣。彼時,他也終於大舒一口氣:「現在臺灣設計界,很難找到獲利比我高的。」
雖然他以「蔣家」彰顯橙果的品牌,但卻並不喜歡被稱為「蔣家第四代」。他說,我喜歡當我自己的「蔣家第一代」,這個第一代是「商業蔣家」的第一代。
為此,在近10年間,他在臺北、香港、上海、廣東、浙江等地都有業務的分支,旗下擁有橙果、常橙、白木顧問、改變者、橙果玩童、BOU等多個品牌。商業版圖越來越大。
不過他的想法還是很簡單:只要有他在,蔣介石家族就要再起來!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搜狐公眾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