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徵。國內外的土豪們,也總愛用黃金來彰顯自己雄厚的財力。
眾所周知,非洲蘊含著很多礦產資源。但同時,非洲許多地方又非常貧窮落後,甚至多數人連吃飯都成問題。
馬利共和國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存在。
馬利共和國是西非第二大國,國家已探明的黃金儲量就高達900噸,它是繼南非和加納之後的非洲第三大黃金生產國。
可就是這樣一個幾乎"遍地黃金"的國家,卻也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大部分人都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明明豐富的礦產資源總是代表著財富,但為何馬裡人民依舊過得貧苦?這不由令人十分費解。
事實上馬裡的國家面積達到了124萬平方公裡,相當於12個浙江省那麼大。其次人口也達到了1869萬,比很多國家的人口都要多一些。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發展,但馬裡沒有任何重工業產業。僅有的輕工業,也只是一些棉花、紡織、啤酒產業而已。
同時,馬裡國土面積雖然很大,但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只有2%是農用地,糧食幾乎都是靠進口。
沒有工業發展,就不能幫助國家賺錢;農業又受土地限制,糧食產量嚴重不足。
所以,馬裡人民又窮又吃不飽,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最為神奇的一件事是:因為金礦儲備豐富,馬裡形成了一種奇特景象:舉國淘金、全民淘金。
甚至連政府都正式批准,每一個國民都可以獨立生產黃金。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是你發現的黃金,它就是屬於你。
如此一來,馬裡當地人開始瘋狂淘金,希望依靠淘到的黃金能夠一夜致富,因此 "淘金熱潮"順勢而起。
其實政府的此項舉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國家實在太窮。本國耕地面積較少,民眾想從農業生產中獲得收入,幾乎微乎其微。
加上長期戰亂,本國缺乏糧食,工業又發展不起來。於是為了生存,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淘金之路,就連老幼婦孺也加入其中,期望用淘到的金子來換取糧食。
然而因為工業落後,馬裡人的受教育程度又低,他們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淘金方式,鎬頭刨開表層土壤,然後再進行深入的地下挖掘。
然後用像鍋一樣的容器,在水裡反覆淘洗,以免遺漏一粒金砂,效率十分低下。
而多年的淘金,也讓表層黃金越來越少,而深層黃金靠人工又難以開採,有時候挖出一口井也很難找到一粒金子。
並且大多數人是不具備獨立開挖金子的實力和條件,他們更多的是作為工人為金礦主所僱傭,替他們淘金。
在馬裡,淘金工人收入微薄,在經過礦主的層層剝削後,最後到手的月平均收入也不過150美元(約合1000元人民幣)左右。
例如,在馬裡有一個較有名的金礦主,他是國家護衛隊的司令員。每年他名下的金礦會給他帶來約9000萬美元(約6億人民幣)利潤。
然而那些被僱來淘金的工人們,所獲得的收入僅僅夠維持生存,甚至喝一頓啤酒就沒了。
雖然淘金時,還要時刻面臨塌方危險,收入又十分微薄,但馬裡人民依然前赴後繼地加入到淘金行列。
因為相對於改善農耕和發展工業而言,淘金太容易了。以至於所有人都嚮往著淘金,而忽視了其他產業發展。
於是整個國家陷入了"惡性循環":越窮,越要淘金;越吃不飽飯,越把希望放在淘金上面,企圖用淘到的金子來換取糧食,以解決溫飽問題。
忽視其他產業發展的馬裡,則永遠擺脫不了貧窮的現狀。
不過近年來,馬裡憑藉著豐富的黃金資源和"淘金"噱頭,以及國內眾多古蹟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
只是不知道遊客們,到底是衝著這些古蹟去的,還是衝著黃金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