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默 花老師
編者按:
今天下午,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前一陣就有讀者留言,想讓加美必讀談談加拿大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公平。小編看到這條留言,一下子兩眼一黑,啥,加拿大沒高考,咋聊?結果我們和人聊了一圈才發現,原來挺多讀者不知道加拿大沒高考。大家聽到加拿大沒高考的時候,忽然都變成了好奇寶寶,「沒高考大學咋錄取學生?」「靠老師打分?那隨便把學生打打高分,作弊也不要太容易吧?」別擔心,你想到的問題,加拿大人都想到了;你沒想到的問題,加拿大人其實也想到了。
即使不和中國的統一高考比,和美國、法國等國家比,加拿大也是一個奇特的存在。加拿大不僅沒有統一的全國高考,連其他類似的像SAT、ACT、BAC考試這些都統統沒有。那加拿大大學咋錄取學生?如何保證教育公平?
更奇葩的是,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6年的教育報告顯示,加拿大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部分受益於移民)。年齡在25~64歲的加拿大人裡,有54%接受過大專或大學教育,遠超英美。排在第二位的以色列是46%,少了近10個百分點,然後是日本45%,美國則是42%。
一、沒高考大學咋錄取學生?看平時成績平均分
加拿大大學錄取學生實行的是申請制。申請主要看兩個方面:一、省考成績、平時各種成績的平均分;二、申請大學的簡歷、陳述、推薦信等。
除此之外,各個大學也會有不同的選拔制度,有些熱門大學,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等名校由於符合要求的考生遠超過錄取數額,學校常自行組織面試。
麥考林雜誌加拿大大學新生平均分排行版(2016年)
一般情況下(各省、各大學可能會有差別),各個大學會對省考成績有一個最低的分數線標準,然後學生修完各個課程(一般是從所有課程中選擇6門,像語文數學等則是必修)的平均分則是硬指標,有些大學還會對參加課外活動(譬如做義工)的時長做出要求。
以溫哥華留學生四月為例,她15歲來到溫哥華的公立高中念10年級,從2020年1月起自己動手準備材料申請大學,終於在今年5月接到麥克馬斯特大學和另一家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如今她正在猶豫,到底接哪一個錄取通知。
四月說,每一個大學(甚至專業)都會有各自的分數線,自己所申請的麥克馬斯特大學該專業要求88—90分的平均分,而自己的平均分是92分。這也就是說,如果她的平均分低於88分,基本沒有被錄取的可能。
平時成績的平均分是學生最終能否申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10—12年級共9個學期(加拿大每個學年分3學期)任何一門必修課的成績低於大學「底線」,進入名牌大學的希望就會十分渺茫,而社會活動等方面倘做不夠時間,升學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不過,因為加拿大各個省、各個大學的制度不一樣,有時候10年級的分數不會作為硬指標(但仍然可能會有影響)。四月說,她申請學校時,主要是看11年級、12年級的平均分。如果10年級成績不怎麼樣,只要不是一排CCC,都還好,不會太影響大學申請。像她自己,10年級的英語就有個C+。
平時成績怎麼來的呢?學校裡面隔三差五,期中、期末都有相關小考、大考、測驗等等內容,這些成績都有相關公式進行計算,得出一個平均成績。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就可以拿來作為考大學的依據。
當然,如果認為省考成績和平均成績不足以反應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就需要在個人簡歷和個人陳述中將擅長的能力表現出來啦,只有這樣才可能打動招生人員,增加被錄取的可能。
另外,如果學生參加過各種競賽、比賽,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獲過獎,得過獎學金,參加過比較成熟的社會實踐等等,都可以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拿出來說事。以卑詩省為例,中學生也有「文體加分」或換獎學金的政策,但注重「乾貨」,即是否入選加拿大或省級代表隊,是否獲得過重大比賽的名次、等級等。
二、算平時成績不怕關係戶嗎?
可能很多人就會有疑惑了,每個老師的打分標準不同,各個學校的打分標準也不同,這樣如何保證公平?學生、家長要再和老師疏通一下,讓老師照顧一下,作弊豈不是太容易?
即使沒有作弊,教育資源再平均的地方起碼也有好點的學校和差點的學校吧?光靠一個學校裡面的平均成績互相之間沒法比較,好學校的第十名可能去差學校是第一名……
這個問題可以分幾個層面來看。第一,前面已經說過,加拿大每個省基本上都安排了各自的省考,省考的成績也會算入平時成績。而且,10—12年級,三年內會有N個小考、大考,這些成績平均之後,這個成績理論上應該是很貼近學生的實際學業水平了。一次打分可能會有差別,兩次、三次呢?一門課可能會有差別,許多門課呢?真要作弊,這個作弊成本可以說是非常高的了。
電影《天才槍手》海報
況且加拿大,其實也不像亞洲國家這樣流行作弊啊。不信你看看泰國,替考都能拍成大片了。但你什麼時候聽說加拿大有人作弊上了大學?
第二,在加拿大這種制度下,有作弊的必要嗎?加拿大這種大學選拔機制,本意就是為了減少了偶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優秀學生因一次考試發揮失常而落榜、或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因一次考試超水平發揮而「跳龍門」的尷尬發生。
而且,為了給大家更多的機會,避免一次考試或者幾次考試的失誤害了一個人的前途。加拿大的教育體制還允許學生「反悔」。高中三年省考考完了之後,如果成績不夠畢業標準,還可以重新參加考試繼續考。報考大學成績差了點,沒關係,可以下次報名省考繼續考。就算是已經報名去職業學校讀書了,但是後來又想考大學了,也可以報名省考繼續考。
第三,加拿大大學奉行的是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加拿大大學14%的大一新生無法在正常時間內升入大二,而被大學淘汰開除。關於淘汰率還有一種說法:在加拿大UBC的商學院和文學院,第一年的淘汰率高達30%,理工科淘汰率大概也有25%以上。
理論上確實有找關係的可能,但這種人以後日子會不好過。如果找關係進去讀書的話,平時能夠找關係搞定各科目教授嗎?平時能夠找關係搞定各科成績嗎?最後,淘汰率這麼高,關係戶可能讀不完4年就要退學。所以加拿大一點不擔心關係戶,關係戶進去,畢不了業啊。浪費時間不說,學費可是實打實的花出去了啊。
再者,加拿大某些大學會在一二年級追蹤各個中學的畢業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如果一些學校的學生存在著高分與能力不匹配的現象,那麼接下來的學年中,就會降低對這些中學的畢業生整體評價。為了整個學校考慮,校長、老師都會掂量掂量。
第四,加拿大的大學以學術嚴格著稱,對作弊的行為幾乎可以說是零容忍,一經發現都是嚴肅處理,絕不姑息。同時,加拿大各高校學籍信息也是互通的,一旦你有作弊行為被處分,其他學校都能看得到,申請什麼的通通不會通過。想要繼續學業,就只能轉去其他英語系國家的大學,想要在加拿大讀大學,基本是不可能了。
最後再說說,筆者確實了解到有些留學中介會和華人家長表示,會和「老師溝通幫助拿高分」。但業內人士表示,還是最好別這麼幹。如果碰到嚴格的老師,這種溝通可能會被認為是企圖找關係,說不定偷雞不成蝕把米。「人都去國外了,還把這種不好的習慣也帶過去?」
三、華裔學生在加拿大教育體系下表現如何?
也有些家長擔心,加拿大的「素質教育」並不適合華裔學生。不過事實證明,在加拿大的教育體系下,華裔學生也可以表現得很好。畢竟,算平時成績靠的也是「考試」啊。
一般而言,在加拿大念書不滿4年的國際學生,統統要上交雅思成績。從11年級開始,四月就和雅思死磕,這門上了那門下來,這門下來那門上去,真是考到懷疑人生。終於,四月在疫情導致的雅思停考之前,把6.5分拿下了。
四月說,除了雅思成績外,國際生和本地生基本沒有任何差別。「像推薦信,無論本地生、留學生,只要不是明目張胆的缺課、缺作業,老師都會很樂意寫。」
2017年,多倫多華裔高中生劉洋(Jason Liu)曾經拿到過密西沙加排名第一的好成績。劉洋畢業於皮爾教育局旗下密西沙加的Glenforest中學,他電腦、數據管理、英文、法文、國際商務等6門課成績最終畢業平均分都是100分,堪稱「學霸中的戰鬥機」(註:劉洋攻讀的是IB課程,其實她8門學科均取得了100分的好成績)。
作為當年密市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劉洋同時獲得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與滑鐵盧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劉洋最終選擇滑大,並獲得3000元入學獎學金。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傑出的軟體工程師。
當年皮爾教育局公布的優秀學生榜單中,還有4名上榜華裔學生。他們分別是來自Stephen Lewis中學的Chen—Huit (Tiffany) Yeh,平均分98.7;來自The Woodlands中學的Michelle Zheng,平均分98.3;來自 Rick Hansen中學的Daniel Liang,平均分96.8;來自Gordon Graydon Memorial中學的Mickey Dang,平均分96.7。
Glenforest中學的華裔學生越來越多
Glenforest中學的華裔學生一直表現出色,早在2011年的時候,學校就有7名學生並列狀元榜第三名,而這7人中就有4個人是華裔。到了2014年,學校更是有一名華裔學生以平均分99.7分的成績高居密西沙加市榜首。
大概是越來越多的華裔家長意識到該校在當地還不錯,所以該校最近幾年錄取的華裔學生也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2019年,Glenforest中學又有一名華裔女生Jane Hwang以平均分99.8的成績,排在了皮爾區教育局榜單的第二位。
排在榜單首位的4名滿分考生中,也有一名華裔學生,來自Turner Fenton中學的華裔學生Richard Li。Richard於當年秋季進入皇后大學主修商科,並且獲得Dr. Iris May Marsh Memorial Award的獎學金。Richard不僅是學霸,還早在進入大學前,就創立了自己的汽車管理公司,為優步(Uber)司機提供車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拿大雖然沒有高考,但是整個教育制度還是比較公平的,不怕作弊,不怕找關係,也不怕「一考定終身」。當然,最重要的是,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學生能夠獲取符合自身條件的優質教育資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理想規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