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
外賣單洩露個人信息
女子被騙到車上猥褻
從沒想過,一張小小的外賣單,能要人命。
凌晨,江蘇的小張正跟熱戀的男朋友通著電話,突然餓了。
男友說要給她送奶茶,半小時的車程,小張就先點外賣墊肚子。
「我拿到外賣時,沒有發現外賣單,但我也沒多想。」
拿到外賣後,小張手機又響了,電話那頭傳來男子的聲音,「下來吧,你的外賣到了。」
她以為是送奶茶的男友到了,她沒多想就下樓了。
她在樓下轉了很久都沒找到男友的車,於是再次撥通電話,對方說:「今天開了朋友的車,我的車拿到4S店維修了。」
根據對方的電話指引,小張來到了停車點,天色昏暗沒有路燈,她看不清車裡的人。
上車後,男子開始對她動手動腳,小張意識到不對勁,迅速開門逃回了家。
事實是,男子是小張樓上的租戶,在電梯口撿到了小張的外賣單,這才心生歹意。
外賣系統本應有隱私保護,但小張的姓名、手機號、住址卻沒有被隱藏。
因為當時外賣平臺設備故障,5天裡所有用戶的信息都無法隱藏。
有評論質疑:為什麼連男朋友都認不出來?
小張哽咽地說:
「男友是做業務的,有多個手機號碼,之前也有過用陌生號碼聯繫的情況,我完全沒想到會是別人,而且他們聲音很像。」
歸根到底,這細思極恐的案件,是信息洩露的後果。
我們洩露的信息,成了惡人傷害我們的利器。
無獨有偶,揚州一男子通過丟棄的快遞盒,得知了同小區小蓮的詳細住址和手機號。
他暗中尾隨觀察多日後,決定入室性侵。
某天晚上10點,趁小蓮準備進門,男子用錘子狠狠地敲了她的腦袋,血流不止。
當有人存心積慮想對你下手,真的防不勝防。
信息洩露,遠比你想像的可怕。
隱私洩露成災
無數眼睛正在盯著你
網際網路時代,隱私成了偽概念,每個人都在裸奔。
而屏幕另一邊,無數眼睛正對我們虎視眈眈。
不久前,遼寧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
警方在涵洞裡發現一具屍體,她身上的財物被搜刮一空。
但,這並不是一樁簡單的謀財殺人案。
犯罪嫌疑人的話,讓人毛骨悚然:
「我用了幾分鐘,通過微信查看附近的人,然後隨意點開了一個頭像漂亮的女孩,看了她的相冊。」
得知女孩的行蹤後,他在地鐵口蹲守,果不其然,很快他就等到了女孩。
偷偷跟蹤女孩,來到一處無人的地方,他提出了齷齪的要求:跟他發生關係。
遭到女孩拒絕後,他將女孩活活掐死,連夜將屍體拋在了涵洞。
幾分鐘、隨意點開,這樣的字眼讓我感到恐慌。
朋友圈的照片和定位,如此輕而易舉就葬送掉一條生命。
有人躲在朋友圈背後對你圖謀不軌,而你對此卻一無所知。
就連在社交平臺發的照片,都在洩露隱私。
在福州市,一網友在網上曬出孩子的照片,人販子根據照片推測掌握了孩子的個人信息和所在幼兒園,冒充孩子舅舅去接孩子。
在湛江市,60多名女生個人信息洩露,照片被用來標註「上門包夜服務」,在微信和QQ群被惡意傳播招嫖,賣家揚言:需要服務的可以進群。
在日本,21歲的女偶像松岡笑南,在家被陌生男子從背後捂住嘴,強行撲倒。
警方調查發現,該男子是松岡笑南的狂熱粉絲,通過偶像在社交平臺上發的自拍照,眼睛瞳孔裡倒映出的建築推斷出住處。
看似平平無奇的照片,實際隱藏著太多隱私信息。
每一張照片都含有Exif參數,可以調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數據,這意味著,照片包含了你所在的位置和拍攝時間等信息。
知乎上有個回答:「只用幾分鐘,就能掌握一個人的基本信息。」
我們的行蹤、住處,輕而易舉就能被獲取,難道我們不應該害怕嗎?
我們感慨網際網路時代的智能便捷,卻忽略了潛在的危機。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微博帳號總會莫名關注和點讚陌生人,你明明沒有看過;
你在某寶搜索耳機,打開某音,推薦的廣告全是耳機;
跟朋友聊天提到想喝奶茶,打開外賣主頁就是奶茶店;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在被手機和APP竊聽和偷窺。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做過一個實驗,監控智慧型手機一周,發現了超過5400個隱藏的用戶信息獲取軟體。
2018年,我國消費者協會測評了100款APP,其中91款涉嫌過度收集用戶隱私。
這意味著,我們手機正在後臺,悄無聲息地向第三方輸送你的隱私信息。
2017年,某紅書用戶信息遭大面積洩露,50名用戶被騙近88萬元。
詐騙團夥掌握了用戶幾乎所有信息,冒充客服,以購買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為由進行詐騙。
2019年,航旅縱橫APP被曝洩露用戶隱私,網友表示選座後有陌生人發送「可以約你嗎」等騷擾信息,乘客的姓名和頭像也沒有得到保護。
坐飛機也需要社交?
這無疑是無恥地把洩露用戶隱私當作貼心服務。
更可氣的是,註銷帳號還得上傳本人手持身份證照片,簡直無恥又流氓。
很多APP都有飽受詬病的流氓條款,不同意授權就無法正常使用。
但更可怕的是,有些APP無需授權,就能直接對你的手機進行竊聽。
在國際信息安全界頂級會議「網絡與分布式系統安全會議(NDSS 2020)」上,最新研究成果顯示:
當前智慧型手機APP可在用戶不知情、無需系統授權的情況下,利用手機內置加速度傳感器收集手機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震動信號,實現對用戶語音的竊聽。
技術是無罪的,但運用技術竊取隱私就是有罪。
網際網路時代的隱私保護,是老生常談又任重道遠的問題。
智能技術可以成就我們,但也能毀掉我們。
誰洩露了我們的信息?
隱私倒賣成黑業鏈
我們幾乎都碰到過這樣的事:
接到陌生來電,對方能準確說出你的姓名、身份證信息。
那你有沒有想過,是誰洩露了我們的信息?
殘忍的真相是,隱私倒賣成黑色產業鏈,信息成了交易商品。
近日,央視網報導了一則驚天大案。
江蘇淮安警方依法打擊了7家涉嫌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抓獲犯罪嫌疑人288人,繳獲公民個人信息4.68億條,涉案金額9400多萬。」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淮安警方巡查發現,有人非法購買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住址、電話以及芝麻信用分等詳細信息,甚至提供身份核驗返照服務。
順藤摸瓜的暗訪後,警方扒出了系列倒賣數據的黑產公司,而信息洩露的源頭,是考拉徵信。
憑藉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身份便利,考拉徵信在獲取用戶數據後緩存在伺服器內,轉手就將數據售賣給地下數據黑市。
在網際網路時代,你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被找到。
個人信息更是被明碼標價,價格不一。
2017年騰訊守護者發布的信息顯示:
13項公民信息種類中,報價最低1元一條,最高達到3000元——高學歷人口信息價格每條20-60元不等,銀行流水信息單數據每條價值1000-3000元……
我們每天各種網絡行為都在產生海量數據,這些數據被各類機構和企業收集儲存,任意一環接觸者洩露,或黑客非法入侵系統,都會導致信息洩露。
大數據時代,精準的用戶信息畫像是重要資源,也是企業的必爭之地。
但想通過正規渠道獲取個人信息,成本往往較高,企業就把目光轉向地下數據黑市。
在車管所調取數據,價格是2-3元,在黑市則只需幾毛。
我們的信息被洩露後,流入產業鏈的最後一環,結果是無盡的廣告騷擾和精準詐騙。
不法分子掌握了用戶的精準信息,能針對性實施詐騙,這樣的騙局往往真實性很高,環環相扣,警惕性不高就非常容易被騙。
信息收集、販賣,再到精準詐騙,一條產業鏈在暗處鋪開。
我們的隱私和安全,成了這場交易的炮灰。
試想,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幾分鐘就能輕鬆掌握你所有信息和照片,監控你的一舉一動,你什麼時間點會出現在哪裡,常去哪家店,必經哪條路,你的喜好,對方都一清二楚。
這簡直就是驚悚電影,如果對方有邪惡的念頭,你真的能逃脫嗎?
在隱私洩露面前,我們就是一群手足無措的羔羊。
在暗處,一群心懷不軌的餓狼,正對我們虎視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