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正是去年這個時候,我寫了一篇《我們幹嘛去日本「搶購馬桶圈」 - 李淼帶你看日本 - 知乎專欄》,裡面談到了可能在2015年到來的日本旅行熱,以及中國人在日本「 爆買」的實際情況:
上面這張圖反映了2014年中國遊客與歐美遊客相比,在購物上的誇張支出比例。時隔一年,情況又如何了呢?
(以上數據由日本觀光廳提供,數據統計期間為2015年10-12月)
。。。原來大家還是去買買買啊?
還記得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馬桶圈」嗎?那今年大家又都在買什麼呢?
1. 化妝品/香水
2. 藥品/健康器械
3. 點心
與我們最類似的消費群體是來自臺灣和香港的遊客,但唯一區別是中國遊客高達75.9%的化妝品香水購入率... 所以在藥妝店如果你拿一堆藥,十有八九你是外國人;而同時假如你拿了一筐藥還拿了一筐化妝品,毫無疑問你就是大陸來的買買買典型遊客。
然而新的一年,有個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那就是「海淘潮牌」終於在數字上浮出了水面。
相比2014年時,衣物、鞋和包包在中國遊客的購物清單上還排在後面,但到了今年,幾乎有一半的中國遊客都把這類商品列入了採購清單,而且竟然還人均購買了70000日元(大致相當於4000人民幣)。憑直覺來說的話,我覺得是一部分原本在香港淘貨的購買力轉移到了日本。
當然,言歸正傳,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中國遊客在日本最喜歡吃的東西。
===================
你看,只要一說日料,現而今幾乎每個人都能列出自己的清單了:鰻魚飯、壽司之神、天婦羅、米其林,如數家珍。似乎每個人的必去清單上都是這些店——然而現實又是如何呢?
相當於我國大眾點評的日本網站 Tabelog 最近公布了一個市場報告,裡面談到自2015年他們開設簡體中文、韓文和英文網站以來,這些非日語頁面的店面瀏覽Top 200,而且統計數字還區別開了桌面端和移動端的流量。
Tabelog會根據你手機正在使用的語言系統來選擇默認打開頁面的語言,所以大部分簡體中文使用者一旦打開 Tabelog.com,出來的必然是簡體中文的頁面——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這些瀏覽量幾乎全部來自簡體中文手機的使用者們,尤其是去日本的遊客們。
首先我們來看看桌面端的排名Top 10:
1. 中國茶房8 赤坂店 (東京最出名的北京烤鴨店)
2. Osteria Il Leone (東京,義大利菜)
3. 食堂107 (東京,定食連鎖店,米飯管夠,餃子特色)
4. 餃子市 要町店 (東京,餃子)
5. 斎藤 (東京,壽司,米其林三星)
6. 旬席 鈴江 (京都,割烹料理,米其林二星)
7. 中國茶房8 青山店 (東京,還是烤鴨)
8. もうやんカレー 大忍具 (東京,咖喱飯吃到飽)
話說有時間幹點兒別的不好嗎,幹嘛要一次吃完一輩子的咖喱飯呢?
9. Quintessence (東京,法餐,亞洲最佳50餐廳排名第20位,米其林三星)
10. 未在 (京都,懷石料理,米其林三星)
桌面端的內容看起來還很OK,表明了去旅行的人對於米其林普遍的強烈嚮往,以及一些獵奇的興趣點。然而...
簡體中文版移動端的Top 10是:
1. Osteria Il Leone (東京,義大利菜)
2. 大重慶麻辣燙 (東京,麻辣燙)
3. 聚福樓 (東京,烤羊腿)
4. 手打蕎麥麵 宮田 (富山縣,蕎麥麵)
5. 鑫福火鍋城 (大阪,涮肉自助)
6. 中國料理 東北大冷麵 (名古屋,東北菜,大拉皮,大冷麵,大餃子)
7. 鑫福 (大阪,東北烤串)
8. 四季海岸 (東京,中式火鍋)
9. 逸品火鍋 (東京,川菜+火鍋)
10. 俺の焼肉 銀座9丁目 (東京,烤肉)
畫風似乎有點兒...不太對?
如果我們想像一下使用場景的話,一般去自由行的遊客會在家裡先做好規劃,用電腦查查那些想去的店面等等... 而移動端一般是到了日本以後,玩累了隨時找吃的用。這滿眼的麻辣燙、火鍋、烤串、川菜,真的簡直讓人覺得看到了簋街名店排行榜一樣...
咱們說好的去日本吃鰻魚飯、壽司、天婦羅呢?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去日本旅遊了,等他跟你吹在日本吃啥吃啥了的時候,請相信他其實是扒拉了幾口拉麵,然後就悵然若失地滿街找麻辣燙宮保雞丁烤羊肉串去了。
我看以後寫日本美食推薦啥的公眾號、專欄也別費力氣了,寫一篇《東京麻小麻辣燙涮肉大全》可能才是最實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