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浙江省推出中小學減負工作方案,
其中有一條規定:
不得要求家長通過打卡提交文化學科作業。
引發其它地區家長的實名羨慕。
什麼叫打卡?
打卡就是籤到的意思。只是現在的打卡是通過微信來完成,孩子完成一件事,要拍個照片,或是轉發到朋友圈。
幼兒園要求親子閱讀並發朋友圈打卡
在qq群、微信群裡給孩子打卡完成作業,日益成為一些地區家庭教育的隱性負擔,其中在幼兒園大班、小學低年級階段表現最為突出。
《深圳特區報》報導說,近期,不少人的朋友圈被「親子閱讀打卡」的內容刷屏。
記者了解,這大多是幼兒園要求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然後發到朋友圈,表示完成每日閱讀任務的。
當地媒體報導說,據黃先生反映,他的孩子在坪山一所幼兒園就讀。近期,班上老師發起了一個月讀書活動,要求家長每天至少陪孩子一起閱讀20分鐘以上,同時把親子閱讀的視頻或圖片發到朋友圈,還要寫明自己是哪個幼兒園的學生,完成任務可獲得獎狀。
可是,黃先生因為忙碌不能每晚陪伴孩子讀書,有時就改為爺爺陪同,但因老人家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黃先生又不想每天發同樣內容被朋友「屏蔽」,於是並沒有發朋友圈「打卡」,沒想到孩子就此被認為沒有完成閱讀任務。
對此,黃先生委屈地說,老師只要與孩子交流,便知道是否有讀書,朋友圈「打卡」不是唯一的判定標準,而且發朋友圈過於形式主義,並不能起到讀書交流的作用。「在微信群裡,家長間反而能夠暢所欲言,能真正起到分享讀書心得的作用。」
廈門的學校也流行打卡
這一幕,廈門家長也不陌生。
幼兒園就要開始打卡了
有的幼兒園大班流行「打卡式教育」,要求孩子在家養成良好習慣,讀書要拍照、洗手要拍照、運動要拍照……
本市王女士說,孩子所在的幼兒園也要求親子閱讀打卡,然後發朋友圈。
她說,她並不是不喜歡親子閱讀這種形式,而是不喜歡每天都要拍下來,打卡發給老師,然後發到群裡或是朋友圈。
當然,她後來說了一嘴,看到朋友圈打卡,她又開始焦慮:別的孩子已經認識那麼多字,有的孩子還開始看英文。
【小學生】
打卡打卡,學生、家長和老師累得夠嗆
小學生家長對打卡更不陌生。
本市一位小學四年級家長說,兒子的班級,寫完作業要打卡,閱讀要打卡,連睡覺也要打卡。
她不可理解的是:為什麼寫作業要打卡?老師回頭看作業,不就知道有沒有完成?
她還認為,閱讀打卡,失去了閱讀樂趣——閱讀本來是快樂的事,現在要拍照,還要上傳,搞得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才看書。
還不止這些,如果孩子在學校掃地沒有掃好,回家也要掃地打卡,做操沒做好,回家也要上傳視頻打卡。
她說,事事打卡,感覺家長和孩子都沒有自由空間,一天都在老師監督之下,像培養機器人一樣。
但是,這些打卡難道不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效率?這位媽媽說,作業那麼多,再怎麼提高效率也早不了,遇到睡覺打卡,只好擺拍。
孩子打卡 褒貶不一
對於這一做法,家長們褒貶不一,有家長對此頗為反感,認為流於形式;但也有家長認為能起到督促作用。
贊成者:能起到督促作用
有些家長對打卡持贊同態度——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養成習慣的措施,而且,贊成者對反對打卡的父母表示非常不理解:有這樣督促大家打卡的老師,難道還不好?要珍惜。
《深圳特區報》報導說,市民鄭小姐告訴記者,近日,小孩所在的幼兒園也開展一次為期21天的親子閱讀「打卡」活動,完成會有獎勵。她已連續10天「打卡」。對此,她認為,一天發一次朋友圈的頻率可以接受,在每日「打卡」要求下,她已陪伴孩子讀完10本繪本。
網友「看月亮」也表示,為了完成任務,她不得不在朋友圈「營業」。一開始有些反感的她,看到孩子在這個活動督促下,認字能力和知識儲備不斷提高,內心也非常欣慰。
網友留言截圖
反對者:家庭教育表演化,質量難以保證
但是,也有人覺得打卡使得家庭教育表演化,而且產生應付心理。
有家長說,拍照、錄像是打卡的規定動作,要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完成拍攝。儘管一些家長匆忙中完成打卡,顧不上拍攝效果,但因為要傳到群裡,眾人可見,所以還是會不自覺地追求拍攝效果。
房間要整理好,不能亂。腰杆要直,聲音要大,動作要熟練——一次沒拍好,再來一次!
如此打卡,家長變成導演,孩子變成演員。家長要求嚴,要拍出效果,孩子也會無形中培養和加強鏡頭感。此時,孩子注意力已經分散,學習效果降低,背離打卡初衷。
網友留言截圖
還有人認為,當孩子打卡的負擔,已經超過一些家長和學生時間精力的時候,打卡質量難以保證,不可避免在個別科目、環節方面流於形式。起初,家長還能監督孩子和嚴格要求,時間久了,家長也開始疲憊,對孩子要求降低,只要完成打卡就好。有家長周末一次性錄幾個視頻存在手機上,以後每天發一個。
您怎麼看?
經常有家長說,
我們過去讀書的時候都沒有這樣、那樣!
搞不清楚現在的教育怎麼啦?
觀察家網曾經對此作了分析
↓↓↓
分析說,這是新技術帶來的變化,例如,新技術改變了家校關係,增強了學校對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監控。微信群、qq群,改變了傳統家校關係。傳統家庭與學校在空間上是分離的,新技術通過建立虛擬空間,將老師和家長全天候聯繫在一起。這種連接,雖然方便了溝通,但也增強了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監控。在學生課餘時間安排方面,學校和老師有了更多指導權和介入度,將兒童課餘時間更多組織到教育環節中,進一步擠壓家庭教育和休閒生活的空間和時間。
在新技術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空間上實現了「統一」,又引發邊界模糊問題。傳統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不同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履行不同責任。現在,這些功能定位都不再清晰。家庭教育更多圍繞學校指令而展開,在教育要求、培養內容方面,學校擁有更多話語權,並通過打卡方式來遙控指揮。
簡而言之,新技術改變了很多。事實上,不止教育,我們的生活都因為新技術而發生變化,所以,一味指責教育,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也有人指出,根源還在於傳統的教育沒有注重培養孩子自覺自律以及責任意識。有家長說,他還記得孩子讀初一時,七天長假,老師擔心孩子沒有好好讀書,便把全班分成學習小組,每隔一天,學習小組要到組長家裡集中讀書,老師再去巡視。家長說,老師自己也累得夠嗆,有些家長和孩子還不買帳,認為被框得死死的。
因此有人說,我們把孩子框得太死,只要他不在眼前,就擔心沒有讀書;還總是認為:孩子怎麼可能有自覺性?還不是要靠盯,長此以往,孩子就有這樣錯覺:讀書是為了家長、為了老師,為什麼我要為了你來做這件事?
您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您的看法!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城市捷報社融媒體出品
編輯:穎嫻
轉自廈門招考 記者/佘崢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點擊上圖 直接下單
感覺贊的話 推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