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也是婦女「七夕巧食節」也可以說是中國有的「情人節」。這一天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在人們心目中,織女是一位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仙女。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中記有:「七月七日許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婦或嘆,女有泣者。」
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這種乞巧的活動是相當虔誠地。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係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七夕節還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習俗不一。《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北宋汴京的巧食:「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清嘉錄》則記載了當時吳地的巧食:「以面和糖,製作薴結。」
膠東地區習慣用麥芽糖和面,做成圓形和半圓形兩種巧果,男子吃圓形的,女子吃半圓形的。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似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以及得子富貴。
古時候,有很多文人組織七夕詩詞會,下面幾首就是摘錄下來的七夕詩歌:"從媧氏補蒼天,便道瑤池有仙,借問浮槎何日返,雙星曾說遇張騫。""造物無端妄主張,忍將銀漢作情場,雙星羨煞人間樂,夜夜卿卿夜夜郎。」」村姑不再說神仙,乞巧毋如賽種田。人道雙星仙伴侶,經年一會怨經年。」這是古人對七夕的經典之作,我們今天的人們讀後還深感其遐思,對牛郎織女生活的美好瞳景和夢想。
今天的人們很少有人過「七夕節」了,人們對西方的情人節格外專注。自古以來,「七夕節」,才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情人節」日。各位讀者:你們對「七夕節」有什麼看法和評論?請您在評論區留言,您的評語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