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撫仙湖 破解水城千古之謎

2020-12-11 搜狐網

  大洋網訊自從雲南一位職業潛水員意外發現了這個沉寂於水底的秘密並於去年被媒體披露之後,撫仙湖水下古建築遺蹟的一系列謎團立即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也給撫仙湖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今年5月,我國唯一一支水下考古隊和考古專家、歷史學家、古建築專家、聲學專家、地學專家以及新聞記者齊聚撫仙湖畔,目的就是要揭開這個千古之謎。這也是我國首次對湖泊水下古建築遺蹟進行考古發掘。6月3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將對撫仙湖水下考古進行兩個半小時的現場直播,這也是首次對水下考古進行現場直播。

  撫仙湖位於雲南昆明以南50餘公裡的澂江縣境內,水面面積212平方公裡,最深處達157米,是我國第二深淡水湖。撫仙湖風景優美,然而千百年來,人們並不知道在其煙波浩淼的水面之下,卻隱藏著雲南少見的大規模古建築遺蹟,淤泥和青苔覆蓋著的一塊塊規整的巨石靜靜地臥於數十米深的水底,一段從不為人所知的歷史也就隨著這些巨石塵封在了撫仙湖平靜的水面之下。

  ■機器人、深潛器

  參加考古,等待入水

  5月25日,中國水下考古隊14名隊員到達撫仙湖,同時,考古專家、地質專家、歷史學家、古建築專家、新聞媒體記者匯聚撫仙湖……破解撫仙湖水下神秘古建築群遺蹟這一千古之謎的序幕就此拉開。

  記者5月26日到達撫仙湖考古水域,在現場,記者看到,兩艘艦船停泊在距岸邊很遠的湖面,上面的聲納專家仍在緊張地用側掃聲納和淺地層剖面聲納等海底圖像設備對考古水域進行測量,以便繪製出精確的湖底狀態圖;中國水下考古隊隊員和中央電視臺水下直播員黃海波及水下攝像師王威顧不上下雨水溫低,根據聲納測量圖乘汽艇一次次「出海」在已探明的2萬多平方米遺蹟範圍內潛入水下選擇最佳考古發掘點,並將選定的考古點拴好浮標;中央電視臺的現場直播間正在緊張搭建;各門類專家根據不斷取得的考察報告數據結合現場勘察抓緊分析……一切工作都在緊張而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此次水下考古將使用水下機器人和深潛器。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下考古隊隊長張威告訴記者,使用水下機器人和深潛器進行水下考古這在我國水下考古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在湖邊碼頭,記者見到了有些神秘色彩的水下機器人和深潛器。

  將參與此次考古的水下機器人非常小巧,長不到1米,寬不到半米,僅重40多公斤。據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水下機器人研究室總工程師燕奎臣介紹,這種水下機器人是小型機器人,學名叫「無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簡稱ROV,由攝像機、照明燈、敏感方向羅盤、敏感深度壓力傳感器、電子艙和推進器等組成,可以水下自動定深、自動定向,最深可下潛100米。操作人員在船上操作控制,通過監視器接收小機器人傳輸上來的水下圖像資料。在這次考古工作中,小機器人將承擔70—80米深的水下考古可疑點的考察工作。

  與小機器人相比,俗稱小潛艇的「魚鷹1號」深潛器可是個龐然大物,它有7米多長,外形就像一個小潛水艇,從側面看,艇首非常像鯊魚的頭部。它最深可以潛到水下160米,主要用於水下目標的探測與打撈,駕駛艙可容納4名乘員,是我國目前比較先進的深潛器。此次水下考古工作中,它將帶領兩名駕駛員和一名攝像師、一名考古專家下潛到30多米深處對古建築遺蹟進行仔細考察。同時通過攝像頭和電纜線將信號圖像傳輸到工作母船,再將信號發射到岸上。最令人擔心的是考古發掘和直播當天的天氣情況,如果遇到大風大雨將影響信號的傳輸,但工作人員表示會想辦法克服。

  ■撫仙湖水下古建築群之謎

  撫仙湖水下古建築群到底是什麼,學術界曾產生「水壩說」、「碼頭說」、「路面說」、「祭祀場所說」、「村落遺址說」、「俞元古城說」等,眾說紛紜。雲南省博物館研究員、雲南考古界權威張增祺先生認為,目前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根據4月的初步考察及取樣,可以肯定兩點,一是水下古建築群是人力為之而非自然形成;第二,這麼大的石頭古建築,當初一定是建在陸地上,湮沒於水中的原因是由於後來水面上升或突發事件,如地震等導致地面下陷。

  張增祺研究員進一步分析說,水下發掘出的石塊樣品一面打磨得非常光滑,挨地的一面比較粗糙,兩塊石頭進行對拼時,發現使用了粘接材料,經鑑定是含碳酸鈣的石灰石,但沒有燒過。同時還發現石頭與石頭縫隙間的填充物既有小碎石,也有被人去掉尾尖,食用後的螺殼。這些螺殼的年代已經送檢,結果還沒有出來。根據有關考察資料,水下古建築群的範圍已確定在2萬平方米左右,從13米深處直到接近80米深處。根據上述這些考察結果,專家否定了「水壩說」、「碼頭說」、「路面說」、「祭祀場所說」、「村落遺址說」的可能。

  對於「俞元古城」的說法,張增祺先生認為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在澄江有記載的三個古城中,兩個有確切地點,只有建於西漢末期、東漢早期的俞元城到公元6世紀以後再沒有任何記載。而1000年之內的雲南所有遺蹟史料記載得都非常詳細,因此,撫仙湖水下古建築群應是1000年以上的人類遺蹟。

  對於建成年代及淹沒時間,可以根據鑑定結果及建築工藝與相關物體確定其年代。水中的古建築群到底是消失了1400多年的俞元古城還是其他的不為人們所知的另一個人類文明遺址目前仍是一個謎。

  張增祺先生認為,6月3日中央電視臺直播考古發掘時,根據實際發掘和各門類專家的考察數據,至少70%的謎團可以揭開,30%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報告。張先生還說,他對今年之內完成這處遺蹟的考古工作並作出肯定結論很有信心。

  他同時認為,撫仙湖水下古建築群的考古不論是在我國考古史上還是對雲南今後的考古工作都具有重大意義。

  張增祺研究員說,雲南是內陸省,此前還從未進行過水下考古工作,然而根據他38年的考古調查,雲南湖泊眾多,而發現的大部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古人類遺址都是在這些湖泊的沿岸或衝積平原上,如滇池周圍就有16處大規模新石器村落遺址。而且不少遺址都是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因此開展水下考古對雲南考古界非常重要;另外,撫仙湖古建築群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材料為石質,與其他地方的竹木材質、夯土材質完全不同,在雲南極為少見。

  ■逼出來的中國水下考古

  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下考古隊隊長張威先生告訴記者,此次撫仙湖水下考古是中國水下考古隊成立12年來第一次在高原潛水,第一次在天然湖泊進行水下考古作業,也是第一次考察水下古建築遺蹟,以往他們的考古發掘對象大多數都是我國海域內的古代沉船。

  張主任告訴記者,水下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工作環境與陸地考古截然不同,危險性大,時間長,需要的設備和裝備更為複雜,因此考古成本高出陸地數十倍。促使中國成立自己的水下考古隊還是緣於一段令所有中國人憤慨的歷史。

  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我國古陶瓷權威專家耿寶昌先生發表的文章記載,2000年11月,德國內戈爾拍賣行在斯圖加特拍賣清代「泰興」號沉船上的35萬件中國瓷器,引起國內關注,而這已經是英國海底探寶者麥克·哈徹第三次在南中國海打撈的珍寶了。1984年,他就拍賣了從南中國海打撈出的25000件中國瓷器,1985年,他在南中國海打撈了一艘1752年沉沒的裝滿中國瓷器及金銀物品的東印度公司沉船,次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15萬件中國文物,當時國家文物局派馮先銘先生和耿寶昌先生去荷蘭想買回幾件但沒有實現。

  從荷蘭回來後,馮先銘與耿寶昌共同倡議建立中國水下考古隊,報請中央,得到批准,1987年開始工作,1989年正式成立。從此中國有了專業的水下考古隊伍。

  中國水下考古隊成立十餘年,取得重大考古成就。1992年至1997年完成遼寧綏中三道港元代沉船的發掘,寫出中國第一本水下考古報告;1998年至1999年完成西沙水下文物的調查和搶救性發掘;四次發掘福建定海宋代沉船;進行廣東沿海水下文物的普查;配合三峽工程完成白鶴梁水下石刻勘探;2001年5月完成「南海一號」沉船的水下勘察;目前正在進行雲南澄江撫仙湖水下古建築群考古發掘。(記者楊永輝)

  「高原水鬼」發現

  水下神秘古建築群

  撫仙湖水下古建築群的發現緣於一位喜歡探險的職業潛水員,他就是今年32歲、自幼在撫仙湖畔長大的耿衛。耿衛先後在眾多高原湖泊潛水,有「高原水鬼」之稱。

  耿衛個頭不高但健壯結實。18歲高中畢業後,因其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冷靜、果斷、膽大、心細的職業素質,在60多名報名者中第一個被招為潛水員,開始了他一開始並不熟悉但後來卻成為其終身職業而且是視潛水為生命的潛水員生涯。

  從小喜歡探險的耿衛成為職業潛水員後,就把探險與潛水結合了起來。美麗的撫仙湖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耿衛的母親為教育孩子要孝敬,不止一次地給耿衛兄妹講水不淹孝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考取了功名的孝子為照顧母親不肯出去做官,他的孝順感動了上天的神仙,一天神仙對孝子說,如果你看到城門口石獅子的眼睛變紅了就趕快往高處跑。果然,有一天這位孝子見到城門口的獅子的眼睛紅了,趕緊跑回家背起母親向高處跑,洪水緊隨在他們身後。不知跑了多少路,孝子始終不肯放下母親,直到跑不動,孝子才放下母親說,死就死在一起吧。沒想到洪水卻在他們的腳下停住了。

  母親講的傳說讓耿衛一直念念不忘,於是,神秘的撫仙湖成了耿衛第一個探險的目標。從1991年開始,耿衛沿撫仙湖周邊進行實地考察,從沿岸老鄉口中收集有關歷史傳說,又查閱包括縣誌在內的大量資料,歷時半年的考察結束後,他制定了用三年完成撫仙湖30米水深範圍內所有水域的潛水考察計劃。

  從1992年2月開始,他利用周末時間按自己的計劃在撫仙湖潛水探險。1992年五一放假期間,他在名為「磨刀石」的地方(即今年6月3日中央電視臺將對此次撫仙湖水下考古進行現場直播的地點)下水,潛遊一段時間後,感到自己是在沿著一個不斷上升的斜面前進,不是越潛越深而是越潛越接近水面,他感到非常奇怪,浮出水面一看,自己潛水線路沒有錯誤,離岸邊也非常遠。再次潛入水底,發現斜面是由打磨得很平整的石板一塊一塊拼接成的,塌陷的石頭也非常規整,扒開淤泥和青苔後,耿衛看到了清晰的打磨的稜角。「這一定是人工的。」耿衛當即判斷,「會不會是傳說中消失的古城呢?」

  留下這個懸念,耿衛繼續自己的撫仙湖探險計劃,原本計劃三年的潛水探險,兩年多就完成了。

  從1996年開始,耿衛繼續在其發現水下巨石的撫仙湖水域下潛40多次,為解開自己心中的疑團不懈地尋求著答案。尋找中,他在巨石堆中發現了一塊較大的陶片,拿給有關專家看後,專家很感興趣,鼓勵他把水下的情況拍攝下來進一步研究。

  由此,耿衛一發不可收拾。沒有資金購買昂貴的水下攝影、攝像設備,他就借來朋友的家用錄像機,自己設計製作了密封罩,經過多次失敗,他終於成功地將眾多水下巨石景觀記錄在了膠片上——有被整齊地沿對角線「鋸」開的三角怪石,兩半拼起來後竟然是一個石槽;最大的一塊陡立的表面平整的整塊巨石竟然有3米多高、2米多寬,旁邊的1米見方的小石板一塊一塊累積起來,構成一堵石頭牆……每接近一次這片神秘的水下奇觀,耿衛內心的好奇就增加一分,但有一次見聞卻讓一向膽大的耿衛「從脊梁溝往外冒冷氣」。

  那次,耿衛在水下30多米深處潛過一個長長的斜坡,翻過之後,在另一邊卻發現了極其規整的五級臺階,臺階非常寬,最下面一級有9米多長,越向上越短,最高的臺階已坍塌,距水面9米,每級臺階很高,人無法上去,但每級高臺階中間都有相互錯開的1米多寬的多級小臺階,形狀極像「金字塔」。聯想到埃及「金字塔」,耿衛擔心自己是不是觸犯了什麼神物。

  耿衛的發現立即引起考古專家和媒體的注意,去年「撫仙湖底發現神秘古建築群遺蹟」的消息被媒體報導後,為破解這段千古之謎,平靜的撫仙湖無法再平靜下去了。

相關焦點

  • 「神秘」水潭竟藏「豪華宮殿」,被專家稱為難以破解「千古之謎」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上了旅遊之後有不少的旅遊景點逐漸被大家所探索的,而且有不少的人在看到一些比較熱門的旅遊景點,人頭攢動之後都不想要再去一些熱門的旅遊景區旅遊了,所以大多數的人都開始去一些小眾的旅遊景區,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個被一些遊客們所探索到的一個小眾景點逐漸被大家所熟知之後,這裡變得非常的出名了,因為他這裡是一個豪華的宮殿,最讓很多人非常好奇的是它居然藏在了神秘的水潭之中,而且還被很多專家稱為這是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 安徽有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成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在世界八大奇蹟當中,最為神秘的,也是至今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就是埃及胡夫金字塔了,它的奇異之處,早已超出了地球上人們的想像力,對於人類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其實在安徽省境內有一處地下石窟群,從它被發現之後就成為了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 撫仙湖八大未解之謎
    隨著後來考古學家的介入一下,讓玉溪市的撫仙湖為世人所知,因為有專家說了在湖泊下,雖然沒有傳說中那麼的離奇,但確實藏著一座千年古城,它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滇國的都城。我們聽的是不是很耳熟,在鬼吹燈,雲南重古中,胡八一闖的線廊就和5邊果密切相關,古代以前古人稱滇地為蠻荒之地自古就籠罩一股神秘面紗。
  • 雲南撫仙湖的未解之謎:神秘莫測的水下古城
    雲南澄江的撫仙湖,是中國第二深的內陸淡水湖,最深的地方達158.9米,被稱為昆明的後花園。在水清波細的平靜湖面上,卻流傳著很多的神秘傳說,其中一個就是撫仙湖&34;。中央電視臺對此次水下考古行動進行了現場直播,央視國際也同時開通了考古專家在線主持。根據這次聲吶探測器的探測,發現撫仙湖的水下古城大約由8個石頭建築群組成,分布在南北長2公裡、東西寬1.2公裡的水域中,每個群落面積大小不等,區域面積約2.4平方公裡。如此大區域的古滇建築遺址的發現,這在中國尚屬罕見,比世界著名的「龐貝古城」還要大。
  • 撫仙湖的絕美風光和它的8大未解之謎——初步破解
    麗江是豔遇之都大理是風花雪月撫仙湖是回歸自然還有那八大未解之謎中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質好到可以直接飲用。因湖水清澈見底、晶瑩剔透,被古人稱為"琉璃萬頃"。局長當機立斷,另一具屍體先不出水,找專家來研究。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另一具屍體穿著清朝服飾,是男屍,保存非常好,後來的結局是做成標本放在縣公安局。其實這次倒黴的打撈,撈起的是兩具漂浮的屍蠟。
  • 古代真實存在的三大未解之謎,考古學者無從查證,至今未能破解
    古代真實存在的三大未解之謎,考古學者無從查證,至今未能破解引言: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眾所周知,中國是歷經上下五千年之久的歲月古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留下了很多令人嗔目結舌的事情,至今未能破解,畢竟,在當時那個年代,認知水平低下,再加之封建思想薰陶的情況下,所以有些事情都無法解釋,不過,雖然現如今科學水平不斷提升,但是針對這三件事情,考古學者依舊無法破解,那麼究竟是哪三大未解之謎呢?
  • 官方專家發文破解「千古之謎」
    這也許是廣大熊貓粉絲們共同期待解答的「千古之謎」。該篇論文的發表也為所有大熊貓的粉絲揭開了大熊貓食竹之謎。  據悉,通過對大熊貓糞便的分析,成都大熊貓基地研究員發現:大熊貓腸道菌群基本無能力降解竹子中的纖維,這也顯示著大熊貓並不能從纖維素中獲取必須的能量,並通過研究確定大熊貓主要通過竹子中的澱粉、半纖維素、果膠等獲取能量。
  • 道教的聖地龍虎山,曾經懸賞百萬破解「千年懸棺之謎」,至今無解
    據專家考古分析,這些崖墓群距今約2600年,屬於春秋戰國時期,應該是當時古越人所造(龍虎山曾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這麼多的懸棺,位置又如此險要,26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麼把這麼重的棺材放到懸崖上的洞穴裡的,古人又為什麼要把祖先放在山洞裡,族中什麼樣的人可以享受這樣的待遇,這個千古之謎至今未解,被稱為 "懸棺之謎"。
  •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等20多家研究機構和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崑崙丘文化,探尋中華文明起源。「今之析城山就是古之崑崙丘,古之崑崙丘就是今之析城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華仁葵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金榮華等海峽兩岸學者聯手,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實地考證、潛心研究17年,對崑崙丘文望、地望、名望多層面對照佐證,得出以上論述,探究中華文明肇始。
  • 中國4大未解之謎:圖1中國不僅有金字塔,而且比埃及的更大更久遠
    龍遊石窟不僅建造的年代不明,這些石窟的斷代成因和用途更是眾說紛壇,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3、撫仙湖下的古城 撫仙湖也是中國第三個最深的淡水湖。
  • 武當山金殿須彌座巨石之謎被破解
    東方網8月15日消息:武當山金頂一千古之謎—金殿須彌座的石材、出地及兩塊巨石是如何搬上海拔1612米的武當之巔的系列問題,近日被專家破解。對其出處,文物專家多次考證,均不得其果。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建築地質學家陳安澤教授受建設部委託,對武當山進行考察時,對金頂須彌座石質進行了考證。他斷定,此「玉石」為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那麼,巨大的化石是如何被運上金頂的?
  • 千古之謎:語言是如何起源又如何演化的?
    上述只是眾多關於語言起源傳說中的一個,而現實是,一艘荷蘭商船於公元1600年路經馬達加斯加前往印尼西亞時意外發現,印尼的馬來語與他們途經的馬達加斯加的土著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兩地相距遙遠。水手們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的這個發現,竟然觸碰到了語言(Language)的核心秘密——起源與演化。400多年來,一代一代的專家學者,尤其是語言學家追隨著這個秘密,開始了偉大而艱巨的探究歷程。
  • 廣西大明山現駱越古祭壇 破解「仙圩」之謎(圖)
    專家們認為,駱越古祭祀壇的發現,進一步證明廣西大明山地區是駱越古國最早的中心。  大明山上有八個大型的草坪,這八個草坪基本上在一條直線上排列,並且與北回歸線垂直,當地史籍稱之為天坪,也叫「仙圩」。民國初年修編的武鳴縣誌記載:「山坳坦處,有石坪一,石墩八,石灶七,苔不到,塵不封,四周茶樹古茂異常,所謂仙圩是也。」
  • 詳細的北緯30度之謎與破解嘗試
    北緯30度之謎可謂是世界上最大的謎團,其中包括地理、歷史與人文的諸多奇觀與事件,吸引了無數人的好奇與探索。人們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位於北緯30度這條線附近的奇觀、事件,但未必知道得全面。這裡為此做一下全面的羅列,並嘗試破解這一謎團。北緯30度之謎的奇觀、事件大致分布在北緯25—35度之間,涵蓋地理、歷史和社會人文的諸多方面。
  • 百件國寶級文物、上百專家入川 只為揭開三星堆千古之謎(組圖)
    (原標題:百件國寶級文物、上百專家入川 只為揭開三星堆千古之謎(組圖))
  • 佛教破解「命相」「風水」的千古之謎
    佛教揭示"命相""風水"的千古之謎(圖片來源:資料圖) 命相、星相以及風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傳說,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時,也就是當宇宙存在的同時,就已形成了他們的原理 以佛教的觀點看來,對於命相、風水之術,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為他們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無大患;所以,釋迦世尊禁止弟子們從事星相、風水、卜筮等的行為,但也沒有反對他們的存在。  星相,就是天體的運行和我們所處地球位置的關係,彼此間有其一定的軌道,而產生了氣候季節的變化、地理位置的配置和人物居住的環境。
  • 民間的堅守:破解「明史第一謎案」
    中新社寧德5月5日電 題:民間的堅守:破解「明史第一謎案」  作者 呂巧琴 葉茂  「五年了,我們遍訪各地,就是為了破解建文帝之死謎案,我們堅信會有春暖花開的一天。」61歲的王道亨提著裝滿資料的一隻塑膠袋,近日帶著中新社記者穿行在閩東山裡鄉間,對「明朝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的蹤跡展開探尋。
  • 江西龍虎山,中國道教第一仙境,千古懸棺之謎至今未解
    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坐天師府、上清宮等道宮修身養性、傳道授業、演教布化。道教所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
  • 長明燈不解之謎,專家無法解釋,卻被掃地大叔道破,原來是這樣
    導語:長明燈不解之謎,專家無法解釋,卻被掃地大叔道破,原來是這樣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很多人都會選擇在工作閒暇之餘去旅遊來放鬆身心。說到武當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裡是張三丰的修行之地。現如今的武當山也成為一個旅遊勝地,人們爬山除了選擇五嶽之外還會選擇位於湖北省的武當山。武當山是道士張三丰開創武當派的地方,人們來這裡旅遊時可以感受到道教的文化,同時武當山與長城、麗江等也被稱為「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武當武術也是讓無數人嚮往,那麼武當山究竟有何吸引人的地方呢?
  •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時間:2015-09-07 19:33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9月5日,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裡景區屈原祠內,秭歸兵書寶劍峽戰國時期懸棺葬展示廳內,懸棺上遊客投放的人民幣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