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留得枯荷聽雨聲

2020-12-12 遊戲醬Ovo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曾有大師解析說「殘荷」比之於「枯荷,無論從意境上還是詩句上都要更好一些,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卻是見仁見智。「留得枯荷聽雨聲」,筆者倒是更傾向於原裝組合,一則音韻上枯要稍好一些,不至於連三個字聲調都重複一—不過這一點也沒關係,反正枯和殘都是平聲字;二來,秋荷殘,但更枯,只要看看秋水中可憐的荷葉,只怕「枯」的印象會更甚一些。儘管「殘」字更雅,但李商隱作詩時,怕是並沒有考慮為藝術而藝術,為雅而雅。枯荷比之於殘荷,意境上來得更加悽慘,更加肅殺,也更令人心生同情,卻也更不堪留。因此詩人才會請求留下枯荷來做秋雨之聲的聽客。而那聽客,又何嘗不是李商隱自己呢?

在《紅樓夢》中,有一樁不大不小的詩歌「公案」,便是這句「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裡作「留得殘荷聽雨聲」第四十回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枯荷」當是李商隱原作,據學者考證,在《紅樓夢》之前,似乎並沒有「枯荷一作殘荷」這樣的說法。然而自《紅樓夢》一出,人們知道「殘荷」反而比「枯荷」還要多些如果起詩人於地下,大約會無奈地搖頭苦笑吧。

李商隱早年得意,官場、情場都有一個很好的開頭,然而這兩個好的開頭,卻像豆腐和菠菜一樣不能放在一起,但命運的安排卻偏偏令它們共同交織成了一張使李商隱悽涼一生的苦網。這就要牽扯到晚唐那場著名的「牛李黨爭」(兩黨分別以牛僧孺、李德裕為首)了,或者說,是李商隱無意中陷入了這場朋黨爭鬥的漩渦中。官場上,李商隱文名早著,科第早登,深受令狐楚父子的器重,而令狐楚父子是牛黨,因此在人們看來,李商隱應該算牛黨;然而情場上,李商隱卻娶了李黨王茂元的女兒。這在牛黨看來是背叛的行為,在李黨看來,這個新「投靠」過來的女婿也並不可靠。於是乎,李商隱忽然間陷入了兩面都受冷落的境地。李商隱也許無意於派系鬥爭,但從此等待他的卻是一系列不幸,早年的春風得意縹緲而去,再也不見蹤影。

因為有了這樣的坎坷人生,李商隱的詩中頗多難言之隱痛,常寓哀愁之情,被評為「為情而造文」。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李商隱的詩大多隱晦,很多詩總是顯現出一種特別的「高情遠意」,然而在委婉的詩句中卻寄寓了一種深遠的意韻,很多時候令人捉摸不透。比如那首著名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八句話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典,意象十分唯美,詩句也寫得漂亮。然而,「此情可待成追憶」指的究竟是什麼,至今人們仍眾說紛紜。有的解為這是李商隱的悼念亡妻之作,有的則解為這是詩人自傷之作。所謂「詩無達怙」,在李商隱這裡得到了變相的體現。然而後人偏偏有喜歡這種唯美而隱晦的詩風,宋初的西崑體便是仿效李商隱的風格,專寫「貴族」文學的作品。

李商隱這首《宿駝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是一首非常有情韻的詩作。第一句「竹塢無塵水檻?,起筆就以簡練的筆調,勾勒了駝氏亭周圍的環境:水清竹秀,毫無纖塵。這片清幽雅潔之景,仿佛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到達仙境一般。然而仙境卻更容易引起人的遐思。詩的第二句便了無痕跡地寫出了詩人在這清幽環境中的孤寂;「相思迢遞隔重城。」是啊,高處不勝寒,蘇軾曾想像月宮之中的寂寞孤單,但凡「仙境」,少有人跡,不孤寂反而不能稱為「仙境」了。孤獨中,最易使人想起自己的親人與朋友,李商隱在這時想起來的人是崔雍、崔袞兄弟。這兩兄弟是李商隱早年幕主崔戎的兒子,同時也是他的從表兄弟,想來交情不差,因此李商隱特地懷念了一下他們:詩人與所懷之人相距遙遠,中間隔了千山萬水,隔了一重又一重的城池,實在難以相見。

第三句「秋陰不散霜飛晚」,詩人將筆墨宕回到眼前之景,寫此時此刻,詩人自己仰望天空,看到日暮時分秋日的飛霜已經在空中舞著,而天上的陰雲仍然沒有散的跡象,看來這場秋雨是註定要下的了。眼前這片黯淡的景物,令詩人本就飄著幾縷傷感的心情更投下了重重的陰影。最後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是這首詩的名句,是點睛之筆,也是被贊為「神來」的一筆。這一句明是寫淅淅瀝瀝的秋雨聲,明是寫池中枯荷在雨中飄搖,似乎寫的是景與聲,但其實這二者都落實到詩人自己身上。雨聲要聽,枯荷需看,沒有詩人的關注,雨中枯荷也只能寂寞地在池中悽苦;而有了李商隱的點化,枯荷仿佛有了神韻。其實,枯荷就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吧?錯落悽清的雨聲,不但敲打在枯荷上,也敲打在了詩人的心中,令詩人之心也如枯荷一般衰颯悽楚。詩人當時羈泊異鄉、孤苦伶仃,觸景生情,想必寫詩之時心中自是一片悽苦。

這首詩圍繞詩題的「寄懷」,將修竹、清水、枯荷、秋雨等種種意象發動起來,都成為詩人抒情的載體。很明顯,詩人之所以寫這般景色是有所寄託,寄託著他的寂寞與深邃的悲哀。第二句中一個李詩中常有的「隔」字,將自己的孤獨盡現出來。「隔」不單單指與親友相距甚遠,還表現了自己與親友隔絕之意,是一種被動的遠離與阻隔,這是令詩人十分無奈的事。因此,伴著秋雨,詩人寫下了「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樣意蘊深遠的詩句。也難怪說自己最不喜歡李義山詩文的黛玉會對這一句情有獨鍾,想必是「於我心有戚戚焉」?這場晚唐的雨,滴在了黛玉的心頭,如今也滴在了我們的心上。

相關焦點

  • 讀一首詩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我心憂矣,枯荷聽雨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代: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詩,但獨愛他:「留得枯荷聽雨聲」一句。我喜歡林黛玉,她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我尚且喜歡,她愛的那句詩,當然更是我鍾愛的。
  •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林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卻只喜歡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為晚唐詩人寫情高手。有名的愛情詩句俯拾皆是,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等。以林黛玉的喜悲觀性格,不可能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恰恰因為深度了解過,才會因李商隱詩中絕望的情感而感同身受。她說最不喜李義山的詩,是不想自己的人生被套路進李商隱的「絕望」之中,並非真心不喜歡。否則不至於將「留得枯荷聽雨聲」改為「留得殘荷聽雨聲」。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其實詩人是在懷念自己的朋友,從而通篇描寫的很是深情,也非常的僅人感動。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代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 唐詩裡最悽美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詩人們也是普通人,他們從普通人中成長,只不過他們的情感更加的細膩,對於事物的看法也更加的深刻,這也使得他們最終成為了詩人,寫下了一首首令人感動的優美詩篇。那唐詩的種類也是極其豐富,各種各樣題材的詩作都有,有一些詩人還往往寫得很傷感,這也使得唐詩變得很是悽美,譬如晚唐詩人李商隱的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那便是一首彬為傷感,也非常的悽美的作品。
  • 感恩的詩: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作者李商隱,813-858 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河南沁陽市。古代詩人不止以詩文考取功名,他們的社交一樣離不開古詩一首,以詩交友,以詩相送,好詩還被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永流傳,到千年萬年以後。唐宋時期,文化氛圍濃厚,情商高不高,得看你手中的筆,能不能下筆成詩。時光至千年以後,我們整天念叨的情商,似乎倒退了。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就是李商隱寫的懷念師長崔戎和知己崔袞的詩。
  • 李商隱的悲情和懷念集於一詩《宿駱氏亭》
    李商隱的一生,是坎坷悲憤的,24歲就進士及第,這是很年輕的年紀,本該一生有所作為,但卻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受到連累排斥,官場不得志,鬱郁不歡,年僅45歲即病逝,可惜了一位才情詩人。但今天這首《宿駱氏亭》,又叫《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卻是一首對朋友的思念之詩,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孤單落寞的悲情。「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品讀唐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雍袞》李商隱
    品讀唐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雍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落寞悵惘之中聽到了雨打殘荷,心裡更泛起縷縷漣漪。"秋陰",就是指天暗了下來,陰晴莫定的天氣。久久不見晴空,霜竟也來得遲了,這殘剩的荷葉也許專為這場秋雨而設,聽到大自然的撞擊之音,久別離家的人倍感孤獨寂寞。這是一首清新秀美的小詩,雨中思念親人,情感牽牽伴絆,情真意切。
  • 李商隱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有四句,卻句句讓人沉醉!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又與李白、李賀合稱「唐代三李」。李商隱是晚唐時期甚至是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所以李商隱的很多詩,讀起來音律和諧,優美動人。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 李商隱重要的一首詩不容忽視,陰涼不散,霜遲飛,只剩下枯蓮聽雨
    李商隱是晚唐最具創造力的詩人,他的詩細膩感傷,尤其是他的愛情詩在每一個首都都非常感人,對於他晚年的《無題》,他描寫的多愁善感的愛情很傷感,也反映了詩人對愛情的深切感受和渴望。讀李商隱詩,最能感受到唐詩獨特美,以及那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 林黛玉最不愛李商隱詩作,卻偏愛其中一句,為何?意境太美!
    儘管不喜歡李商隱的詩作,可是對其中的一句,林妹妹卻非常偏愛,這句潔就是「留得枯荷聽雨聲」。為何?其實很簡單,因為詩句的意境太美了!懂詩的林黛玉當然會喜歡這樣意境唯美的詩句。這首詩就是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 李商隱雨夜思念表弟作詩,最唯美的一句,被林黛玉改過一字更精妙
    公元835年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留宿駱姓人家的園亭裡,於孤獨寂寥中,想起分別不久的表兄弟崔雍、崔袞和故去的表叔,寫下一首懷念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枯荷_揚州網
    ■郭躍選秋風秋雨掠過,寒霜助紂為虐,甫一入冬,門前滿是一塘枯荷,映在冬日的一塘白水裡。那些深深淺淺的灰色影子,讓人心生憐惜。落雨了,我想起唐代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一首詩後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原詩是借景來抒發對好友的思念與人生的感慨。「留得枯荷聽雨聲」,意境雖然悲涼,卻有一種在困境中掙扎的意味。若是撇開全詩,單以這句詩來看,在蕭瑟的秋日裡,坐在塘邊,靜靜地傾聽雨點敲打荷葉的聲音,別有一番趣味。風光獨好,聊以自慰。
  • 李商隱一首思友詩,意境清秀疏朗,情景交融,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
    紅到極致便成灰,其實,枯荷也有它的韻味。如,許棐的「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李璟的「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來鵠的「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有一個詩人寫的枯荷也有情致,就是唐代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全詩如下: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當夏日的餘熱退場秋水般明淨的風就接踵而至了一夕之間,季節轉換了冷暖心事還在盛夏的夜裡輾轉眼前已然是一派初秋的清涼 此時秋風漸起且讓我剪一段秋日的時光許你百世無憂,許你歲歲安好
  • 十首描寫枯的古詩詞,掛絕壁松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
    「掛絕壁松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多麼絕妙的境界,又是多麼悽冷的畫面。枯是一種意象,常常結合其他的景物,描寫一種慘澹悽涼的場景,以寄託詩人們內心的愁悶。如 「子規啼,萱草枯。香消玉殞花欲咽,心是丁香結」,子規本就悲啼,再兼萱草枯萎,還有香消玉殞,怎能不心如丁香結。
  • 李商隱三十句經典詩句個個溫婉典雅
    ——《馬嵬·其二》9、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10、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暮秋獨遊曲江》11、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無題六首其三》16、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春日寄懷》17、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18、桐花萬裡路,連朝語不息。心似雙絲網,結結復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