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伯多祿宗徒的第一座聖堂,是依照第一位奉教皇帝康士坦丁的旨意而興建的,時在米蘭和平詔書頒布之後十年,即公元322年期間。這座聖堂一直到十五世紀時基本上仍完好。教宗尼各老第五擴建了聖堂的後殿。1506年教宗儒略第二命令布拉芒泰把老堂拆除,另行興建一座大堂即日後由米開朗基羅和貝爾尼尼兩人規劃監督的,現在的伯多祿大殿。
教宗碧嶽十一,一如他的許多前任,希望自已的遺體,越近越好地埋在伯多祿墳墓的近旁。為了實現他的遺願,人們在1940年7月著手這一工程。在工程進行中,發掘到康土坦丁的老堂地基;在這個地基下發現了一大批教徒的墳墓,隨後又發現了一個羅馬格式的墓穴,應該是第二第三世紀的遺蹟。
兩次的發掘,一次是1939至1949年,另一次是1953年至1958年,揭示了一些驚人的史料:當初為了提供建造康士坦丁老堂的必要基地,那些建築家們必須同時進行兩項工程:一是填土和對墓地之外的鬆土全面加以夯實的浩大工程,一是把梵蒂岡丘陵上的部分山坡加以削平。為什麼人們把這些工程選擇在一塊視為神聖的墳地上,而又是工程難度極大的地段呢?因為一邊是粘土地質必須先進行大量的挖土工作,另一邊又是平整山坡的艱巨工程。要不是由於傳統上一直認為這裡是聖伯多祿的墓地並在附近致命的話,是決不會選擇這樣一種地形的。
在這些發掘中,還發現了一處簡樸的墓穴,上面覆蓋著一些瓦片,其中一片印有韋斯巴齊安皇帝的印記。另外有一些小油燈的殘片和一些仿埃及式鍍金的虹彩玻璃,都屬於同一時期的文物。就在那裡,大約公元160年左右,在梵蒂岡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小小的聖堂,這座小堂後來被康士坦丁興建的伯多祿聖堂所覆蓋,也就是羅馬司鋒卡伊時期提到的勝利標誌。在上述墓穴中的一口棺木裡,有一些骸骨泥土,一些紅色石膏的碎片,一些零星的珍貴織物和兩塊大理石的殘片。1963年6月,經科倫蒂教授的鑑定,證明織物系朱紅顏料所染,又是用真金絲刺繡的;骨頭都屬於一個男性的骸骨,這人體質結實,年齡在60至70之間。同時,考古學家伽爾杜西把就近的一些壁畫真跡經過複雜的鑑定之後,也作出了肯定的論證。
根據這兩方面的考據,教宗保祿六世於1976年6月29日聖伯多祿保祿慶節,發表演說「我們有幸可以作出確切的結論,即我們尊敬的前任碧嶽十一所肯定的,伯多祿的墳墓就在此地,並在這可敬的土地上興建了這些紀念他的宏偉大堂……我們已經掌握了無可爭辯的證據,證明伯多祿確實到了羅馬,有力地回擊了那些持否定見解的人們,目前這種否定傾向已日趨銷聲匿跡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幸,經過認真而又科學地考證之後,對伯多祿的寶貴遺骸也得到肯定的結論,伯多祿即西滿若納的兒子,加裡肋亞的一名窮苦漁夫、基督的宗徒;聖伯多祿就是耶穌基督把他立為第一批弟子的首腦,且又把他作為他所創立的事業,即聖教會的奠基的磐石,從而保證了在建設過程中遇到黑暗勢力的鬥爭,常能化險為夷。對這一如此重要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我們感到欽佩、高興,更由於這些歷史上和科學上的新論證,從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對宗徒之長的崇敬得以加強,並確保這一信念:右完成驚心動魄而勝利在握的使命,向全世界,向全人類傳揚基督的聖名。」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79年9月16日,為紀念他當選教宗一周年,向朝聖者開放了伯多祿的墳墓,就是在大堂正中「宣稱天主子」的大祭臺地下的墓穴。這個墓穴,長2.5米,寬2.3米,由教宗尼各老五世(1447~1455)和教宗烏爾朋八世(1378-1389)陵寢的兩尊石雕天神像環繞著,墓前立著一塊簡單的石碑,上刻:聖伯多祿宗徒之墓。
梵蒂岡天主教教徒信守教規。在國際場合行握手禮,採用國際通用的稱謂:即稱男士為「先生」,稱女士為「夫人」、「小姐」、「女士」。梵蒂岡國民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逢周日,聖彼得廣場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點,隨著教堂鐘聲響起,教皇在聖彼得大教堂樓頂正中窗口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馬索院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念四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皇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梵蒂岡地處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部臺伯河西岸的高地上,以梵蒂岡城牆為國界標誌,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平均氣溫1月7℃,7月24℃。
景點導覽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壯麗的天主教堂,教堂為石質拱券結構,外部用灰華石飾面,內部用各色大理石,並有豐富的鑲嵌畫、壁畫和雕刻作裝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穹頂下方正中高高的教皇專用祭壇上面,是貝爾尼尼所作的銅鑄華蓋,為巴洛克美術的重要作品。右側廳一禮拜堂裡,陳列著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刻《哀悼基督》。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歷經200餘年,它是眾多藝術家、工程師和勞動者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不朽的紀念碑。
梵蒂岡博物館凡是到過羅馬的人,可能都去過梵蒂岡博物館,正好像凡是到過北京的人,都去過故宮一樣。梵蒂岡博物館,又稱教廷美術館,收藏豐富,從古代雕刻、教會聖物到20世紀初的繪畫應有盡有。梵蒂岡博物館是天主教廷收集藝術珍品的中心,更是世界級的著名美術博物館。它是由150年始建的梵蒂岡宮殿的一部分改建,收藏著從古代到現代的美術名作,尤以文藝復興美術的傑作見著。如西斯廷禮拜堂內,有米開朗基羅所作的壁畫末世審判和天頂畫《創世紀》。在署名室內,有拉斐爾作的《雅典學院》和巴納蘇期等精美壁畫。還有F,安傑利科、S博蒂切利、佩魯吉諾、D吉蘭達約等文藝復興大師的畫作。庇護·克雷芒博物館專門陳列古典雕像,希臘、羅馬名作《觀景樓的阿波羅》、《奧孔》就陳列在這裡。
博物館的圖書館內現有歐洲顯族世家原來收藏的數萬件手抄本,還有各教堂原藏的大量的典籍、版畫、古版書以及馬丁·路德、米開朗基羅等名人書稿手跡。此外,還分設了恰拉蒙蒂博物館、格列高列·埃特魯斯坎博物館及埃及博物館等分館。除雕塑和繪畫以外,還陳列大批牙雕和金銀工藝飾品。梵蒂岡博物館之大,可能很難說清楚它究竟有多少珍藏,在那裡不管走到哪兒,滿眼都是藝術
西斯廷教堂
梵蒂岡最為著名的是西斯廷教堂。就教堂本身來說,西斯廷的規模遠不能與近在咫尺的聖彼得大教堂相比,也難與歐洲其它一些有名的教堂相論,但是,西斯廷的名氣卻是其它教堂不能相比的。因為它的天頂畫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米開朗基羅在這裡不僅創造了他的奇蹟,而且也創造了世界藝術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