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往期精彩內容請點擊上方 藍色【哲匠之家】訂閱關注---
徽州古建築風獨特,布局合理,裝飾精緻,變化自然,具有鄉土氣息。加之徽州盛產木材,民間向有雕刻、繪畫傳統,磚、木、石雕別具一格,因而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建築,被譽為:"中國建築藝術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築。"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
徽派建築獨到之處:
一是和諧流暢,統一規劃的整體美。這和當時徽州的社會背景和地域環境密切相關:因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論基礎——程朱理學的發祥地,宗法制度較他處更為森嚴而完備。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性和宗族凝聚力,預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時徽州已成為全國風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對封建風水文化頂禮膜拜,篤信不疑,認為村鎮的群體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輪廓的寓意內涵直接反映了一個宗族的「文化」素質,關係著宗族的榮辱興衰。宗族建築物統一規劃眾望所歸。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繚繞的自然美。徽州地形複雜多姿,境內層巒迭障,溪流縱橫,溫潤的亞熱帶氣候更使這裡山林繁茂,綠意蔥蘢。 山巒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脈,力求人工建築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雅致如詩如畫。
三是清雅簡淡、因陋就簡的樸素美。長期以來,徽州因地勢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維艱。生活在這種艱苦環境中的徽州人深知養家創業之艱辛,養成了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良好風範,且寫進族規家訓,作為家風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傳。
徽派建築層次:
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學意蘊 。前有朝山,後倚來龍山,有形為獅象、鬼蛇的山把手水口、河流。該水似玉帶環境的原則。這既為了調節風向、風力與溫度、溼度,形成溫和氣候,同時又與人們一種自衛防禦的心理相吻合。徽州地區地形複雜多姿,境內層巒疊嶂,溪流縱橫,綠草蔥蘢。 「徽派建築」群體布局時多重視周圍環境,參考山形地脈,水域植被,或依山傍水,或枕山跨水,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優美、舒適雅致、如詩如畫,保持人與天然的和諧。
「虛」與「實」的空間對比之美學意蘊 :
「虛」即庭院,「實」即牆體。針對「徽派建築」的深入研究,不難發現,它始終是以極其醒目地質樸的牆體為基本的營建基礎,通過一些小庭院的組合而成的建築實體為永恆的特徵。從美學角度來說,虛與實形成空間上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心理震撼,牆體越大,空間越小,這種心理反映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通過研究「徽派建築」的藝術意識形態的發展及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不難發現,它的「天人合一」、「依山傍水」的總體規劃思想;「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建築單體形式;「天井」以改善室內小氣候環境;「地孔」利用地氣起到冬暖夏涼的天然空調效果及有效地利用當地的青石、黏土、石灰、山木材料等,與當今強調推廣運用當地材料的環保、節能、節材思想是完全相符的,因而這種設計手法也是科學的、合理的。它代表著當時封建社會建築規劃及總體設計思想中的先進性,這與「徽商」的發展和儒學思想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徽派建築」的當代文化價值
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徽州土地上,至今仍保存著眾多徽派古建築,它們像一朵朵雍容典麗的藝術奇葩,妝點著輝煌燦爛的徽州文化。隨著西遞、宏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外朋友對「徽派建築」產生了濃厚興趣。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以來全國各地以古民居為建築風格的辦公、賓館、餐飲、休閒、娛樂等建築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徽派建築」的理論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建築藝術形式已聞名世界,並深深影響著當代文化和建築的發展。當代建築師的眼中總是離不開它的神韻,總是想刻意去營造「徽派建築」的文化氛圍,使其能「古為今用」,將「徽派建築」的神韻與現代建築的追求有機融合,創造出更加燦爛輝煌的「新徽派建築」的民族文化藝術特色。
感謝您關注哲匠之家!
哲匠之家是古建營造師崗位能力培訓管理辦公室的官方微信,古建營造師崗位能力培訓工作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委會負責管理,致力於促進古建營造技術的傳承,考核古建從業人員的設計、施工、監理技術水平並頒發人社部崗位能力證書。如需諮詢,可通過哲匠之家微信公共平臺或撥打010-88820532.
歡迎有興趣者向哲匠之家投稿,投稿時請註明您的姓名以及古建營造師級別,哲匠之家將擇取優秀稿件並留名發表,投稿郵箱:ctwhg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