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個悅己
昨晚睡前刷朋友圈,目光瞬間被一個動態鎖住:我太難了,研究生複試,畢業論文答辯,家裡人生病,怎麼都堆在一起了?讓不讓我好好活呀?為什麼別人生活那麼輕鬆,而我卻要這麼艱難?
和他並不算熟悉,本想在評論區安慰幾句,但是打開他的朋友圈,滿屏的戾氣撲面而來:
「××那麼醜,怎麼能找到那麼好看的女朋友?」
「××成績那麼差,還不是拖了關係,才找到那麼好的工作?」
「有時候想想,人生真的要拼爹,不然啥都成不了」
……
看完這些深夜吐槽的話,我默默收回了剛剛想要安慰的想法。
有人說,看人先看朋友圈,比生辰八字準多了。對此我深信不疑。
因為朋友圈是一個人故事、三觀和品味的聚集地。它就像一張行走的名片,可以讓一個人看到無數人的生活狀態,也讓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被無數人看到。
所以,能不能和一個人做朋友,不用太麻煩,先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01
我之前和一個剛認識不久的女生出去吃飯,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我,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
我們也不熟悉,有點奇怪為什麼她這麼問。給我的感覺是這個女生蠻熱情開朗的。
但是隨著我們加了微信,我發現她的朋友圈卻是另一番景象:
朋友圈大佬,誰能借我個優酷會員,讓我追個劇?
萬能的票圈,誰能給我推薦一套平價好用的化妝品,筆芯。
萬能的票圈,誰能給我推薦個五一去玩的地方。有旅遊攻略的也可隨手來一份,感謝
都是一些可以百度到的求助型問題,但是她卻想當然把朋友圈當成了免費服務站。
朋友圈是交流的平臺,但誰也不希望一直被要求做好人。一個月視頻會員也就十幾塊,上網看幾份旅行攻略也就十幾分鐘,明明自己動動手查一下就可以解決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麻煩別人呢?
可能她是覺得這樣很方便,又不需要浪費人情,有人看見了會「順手」幫她一下?但這樣的「順手」真的太少了,只是在無端地消耗自己的人緣。
也許她覺得這都是小事,但是無數的小事就積攢成了大事,一次兩次可以,三次四次慢慢就會被人屏蔽了。
直到前幾天,我們又由於一次聚會見面,她和我說,還是線下的朋友好,線上人心太冷漠了,沒有人可以幫助她。
我心想,哪裡是身邊人的問題呢?改不掉她隨手大範圍麻煩人的習慣,再熟悉的人也會反感。
朋友圈的動態,就是一個人交友的真實寫照,你想讓別人回復問題,不如先自己去百度,百度不清楚,再去問更專業的人,這樣不是更好嗎?
問題是需要被解決的,而不是被傾訴的。這樣經常去消耗人緣的事情,透過朋友圈就讓人漸行漸遠了。
無心而為,其實都是自己的慣性。好的關係需要經營,好的朋友圈也是。
02
而像她這樣的人,朋友圈裡往往不是少數。
前幾天,表姐被父母安排了一場相親。介紹人說對方是當地的一個公務員,男生彬彬有禮,老實穩重,事業穩定,家庭和睦。
但是兩人見了一面後,表姐的感受卻不是如此。兩人吃飯的時候,很多聊天的觀點都沒辦法交流。
吃東西的過程中,也沒有什麼風度,一會兒說服務員態度不好,一會兒又說上菜太慢,菜太鹹……
臨別的時候,對方說加個微信吧。表姐只能尷尬說一聲好,趕緊結束。
回到家看到他的朋友圈,表姐更是覺得是兩個世界,一種強烈的個人憤青主義來襲。
各種時政新聞的個人諷刺,完全看不出有什麼能力;
各種吐槽領導同事,事事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什麼都是對的;
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都是轉發的別人的段子,視頻,文章……
這樣的朋友圈看完,表姐覺得完全沒有再交流的必要了。
表姐是一個很享受生活的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喜歡看書看電影,愛養貓,也喜歡出去旅行。平時的朋友圈就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模樣。
朋友圈的不同狀態,展現的是各自生活的縮影,一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他的朋友圈就是什麼樣的。
活在兩個世界裡的人,是很難交流的。能不能做朋友,朋友圈就是那個最初的評判標準。如果交流不了,那就算了吧。
這樣的經歷,也給了表姐一個深刻的體會:愛情不能盲目,你看到的生活縮影,就是未來的日子。慎重考慮的不是當下,更是長久的未來。
戀愛,選擇的是一個人,也是選擇了之後的生活。
03
去年拼多多盛行的時候,我基本沒怎麼關注。一天我一個很久不聯繫的髮小突然發來消息,問我在嗎?
看到她來找我,心裡特別開心,於是就趕緊放下手頭的事情,回復她:在的,好久沒聯繫啦!最近幹嘛呢?
正當我要打開話匣子的時候,她突然發過來:幫我砍一刀吧?接著一個連結無情甩過來,末了還附帶上一句,下載app才能砍。
頓時我有些尷尬,面對著曾經十分熟悉的髮小,心裡卻無比陌生。但還是回了她一句:好的。操作完成,給她回了消息。
她說:「謝謝。」之後就沒了後文。
一句「謝謝」,就像是在我滿心歡喜的勁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和自己當初最好的朋友無話不談,到不怎麼聯繫,把備註換為全名,不去朋友圈點讚評論,慢慢朋友圈成了一根刺眼的線。
後來她還會時不時給我私信發砍一刀,有時候,也會在朋友圈發各種投票連結,點讚領取等等,我們再沒有聊過天。
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
從熱鬧熟絡到悄無聲息。
越長大越知道,成年人的社交,聚散無常,沒有誰會一直陪在身邊。
正如宮崎駿在《千與千尋》所說的:人生就是一輛通往死亡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你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告別。
之前有一個刷屏的視頻,叫做《你手機裡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視頻的5個人首先猜測了自己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他們都很難說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只是說很多。
人們習慣把「朋友多」當作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的朋友多,我的社交面廣,表面上很快樂,和誰都認識。他們說的時候,臉上還洋溢著笑容,覺得很有安全感。
隨後,主持人問:除了你們的家人,你們覺得還有多少可以聯繫的朋友?
基本上所有人都沉默了,不確定地說:「兩三個?」
這時,我們才真正透過這樣的殘酷方式,看到朋友圈的真朋友。我們已經習慣了,錯把熱鬧看成朋友,錯把點讚當作親密。
回頭看看,我們的朋友圈三天可見,不是避開了那些網絡社交裡的陌生人,恰恰是傷害了最在乎,最關心自己的朋友。
因為只有真正在乎關心你的人,才會去翻看你的生活動態,對你的一舉一動都格外好奇關注,想了解每一刻的你,更好去關心現在的你。
04
朋友圈對於很多人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自我情緒的表達口,隨手發布的一個狀態,舉手投足間都是個人形象的塑造。
那我們應該怎麼去經營好自己的朋友圈,讓更多人認識我們,持續關注呢?
首先,多傳遞正能量。
朋友圈儘量不要發一些負能量的言語,吐槽別人的生活,抱怨自己的狀態,負能量的人會天然地讓人想要遠離,生活已經那麼累了,誰還願意朋友圈裡的動態也滿是戾氣呢?他們更希望看到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些積極的正能量。
日常的,生活的,有煙火氣的,真實的,當你真正去熱愛生活的時候,表達的自己的興趣愛好,展現的生活的小確幸小溫暖,都會帶給身邊的人正能量,讓更多人喜歡你。
我朋友圈裡就有一位女生,是一位小縣城的書法老師,她的動態都是自己的上課片段,書法作品和參與的各種會議,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人期待著她的更新,看她的朋友圈,看她的文字都是一種享受,能夠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寧靜。
在現在這樣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能夠有一件持續去做的時候,本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加上她自己的堅持,認真,迭代,個人品牌慢慢突出,現在的她已經在線上開設了自己的課程,依舊好評如潮,這就是正能量的體現。
堅持去做,自然放大。
其次,多傳遞價值。
朋友圈裡可以多展示一些自己的才能或者經驗,哪怕失敗的也好,這也是對別人的一些啟發。
通過這些,別人能夠知道你的優點,會不自覺地關注你的朋友圈。
比如說你覺得自己胖,那你是怎樣健身減肥的呢?你覺得自己丑,你是怎樣美容打扮變美的呢你覺得自己不自信,你是做了什麼事情慢慢找回自信的呢?
如果你能夠把這些東西展現出來,別人就會覺得你很強,同樣的一件事情,怎麼在你那裡就很有價值呢?你就潛移默化在大家的腦海中,植入了「我很強」的首因信號。
持續塑造這樣的形象,大家就會對你的朋友圈產生期待,總會想想看你又學習了什麼東西,想向你學習。這是很好的開始,成人成己。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在朋友圈裡分享成長乾貨,推薦高質量的課程,也會分享一些讀書筆記,每次朋友圈的小夥伴們書荒,就會來請教我,讓我推薦一些書給他們。
他們相信我推薦的都是好書,也願意認為我是有用的人,這樣的肯定是無言的信任,很寶貴。
如果你的朋友圈裡越來越多的人都是這樣,那就說明你的朋友圈經營的很成功了。
把自己的每一條朋友圈都當作與朋友的一次對話,你就會發現,當你變成了更好的自己,就會發現身邊很多的人都是和你同頻的。
05
之後,再遇到別人,不必忙著掏心掏肺,不如先去看看他朋友圈裡,看過的書,走過的路,分享過的文章,碎碎念的心得感悟,窺見一些他的內心狀態。
生活的內容,都是透過一層層玻璃窗看到的真實,希望你在朋友圈裡也能找到自己的真朋友。如果暫時還不確定,就先經營好自己吧。
能不能和別人做朋友,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值不值被別人交朋友,看自己的朋友圈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