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在這句詩中韓愈嘲諷了無知百姓把一段長得像人的朽木當作神靈崇拜的愚昧現象。
現代的人回首過去,終會帶著一絲優越感覺得封建時代的老百姓真是愚昧,然而,造神運動和偶像崇拜並沒有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縮減,反而愈演愈烈,當今是一個造神和毀神都很瘋狂的時代,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輿論的宣傳造勢下被捧上神壇,也有很多人在大眾的火眼金睛中露出破綻,一下子跌落塵埃,蒙曼就是其中一個。
蒙曼是隨著《中國詩詞大會》地熱播而火起來的,隨後以國學大師的身份出現在不同的節目裡,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追捧,可是最近,這位火得不得了的學術明星卻在《烏衣巷》地解讀中出現了失誤,因此被廣大網友質疑其學術水平。
那麼,蒙曼究竟是確有真才實學,還是徒有虛名呢?一切還得從最初說起。
一、明星化的學者
在傳統認知裡,學者就是深居簡出,專心研究學問的一種人,就像聞一多先生一樣,做一個「何妨一下樓」主人,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很多學者開始頻繁出現在電視機裡面,還擁有了很多粉絲,成為了明星一般的存在,蒙曼就是眾多明星化學者中的一員。
蒙曼原本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歷史教授,由於登上了央視百家講壇講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傳奇一生而被人熟知,她講述方式清新脫俗,別具一格,因此被很多觀眾所接受喜愛,她也更加頻繁地活躍在各類節目之中。
央視製作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詩詞熱,蒙曼作為其中的點評嘉賓,也被眾多媒體爭相報導,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她的聲名也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總而言之,不斷在各個電視節目中穿梭的蒙曼,已經不算是單純的學者了,但是擁有了學者和公眾人物雙重身份,關於學者明星化究竟是好是壞問題的爭議由來已久,人們也一直沒有達成共識,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明星化的學者生活在聚光燈下,言行應該更加謹慎,因為他的任何一個錯誤,都會被媒體放大很多倍。
而一直被眾人關注的蒙曼,就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
二、「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爭議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古詩,在中國的流傳程非常之高,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夠熟讀背誦,其感嘆興亡變化,世事無常的主旨也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但是在蒙曼的口中,這首經典的古詩有了新的解讀。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節目現場,蒙曼在點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說道,因為王謝這些世家大族已經衰敗了,連從前的燕子都不願意再回去了,轉而投向了富貴和美的尋常人家。
這一種說法,使得現場和電視機前的很多觀眾都一臉懵然,感覺摸不著頭腦,因為這與我們從小接受到的知識實在是太不一樣了,因為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這首詩主旨是憑古吊今,感慨興亡。
那麼孰是孰非,我們不妨來辯上一辯。
寫作之時,劉禹錫正途徑金陵,看見曾經繁華盛極的烏衣巷如今衰亡破落,所以寫下了此詩,很明顯是感慨世事無常,滄海桑田,而且開頭兩句寫景,基調也是悲涼落寞,主題怎麼會變成歌頌平常人家的和美生活?
最重要的是,作者寫詩憑弔的地方是烏衣巷,而烏衣巷正好是東晉時王謝等世家門閥居住之所,可見燕子並沒有喜新厭舊,另找「和美富貴」的尋常人家落腳,只是曾經的鐘鳴鼎食之家已經蕩然無存,烏衣巷也變成成了尋常百姓的居所,蒙曼所言,明顯與詩意相違背。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詩歌的寫作背景、感情基調還是詩文意思入手解釋,劉禹錫《烏衣巷》都是一首感嘆人生難料,世事多變的懷古詩,而非蒙曼所說的燕子不落愁人家,讚揚了尋常百姓的和美生活。
但是,文學作品的解讀向來沒有標準答案,蒙曼的說法是不是可以被當成是獨出機杼呢?答案是否定的。
三、獨出心裁還是信口開河?
經典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對於文學作品尤其如此,但是經典性作品解讀往往已經成為大眾的常識,而要推翻常識,必須要有足夠翔實的資料和嚴謹有力的論證,才能讓人們信服,顯然,蒙曼並拿不出這些東西。
電視節目上並非不能質疑常識,比如在人們的常識之中,唐代詩人的劉長卿的長應該念「cháng」,而《中華好詩詞》節目卻提出了長應該念「zhǎng」,同時節目現場的大學士對這種論調給出了詳細的解釋,所以觀眾可以接受這種新奇的說法。
但顯然,蒙曼關於《烏衣巷》的解讀既沒有相關學術研究的支撐,也沒有給出自己之所以做出這個解讀的原因,所以蒙曼的這個解讀是很難被人相信的,相反,更像是由於她自己知識原因造成的解讀錯誤。
事實上,這並不是蒙曼唯一一次在節目中出現知識性錯誤,此前她還曾經把「鋤禾日當午」說成農夫忙於耕種,而實際上這首詩寫的是夏日的場景,另外她還曾說在「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中聞到了濃鬱的火鍋味,但是我們都明白,這首詩名為《春夜喜雨》,和火鍋沒有任何關係。
總而言之,在事實面前,任何辯解都是蒼白無力的,對於《烏衣巷》一詩的解釋,蒙曼就是犯了知識性的錯誤,而非是像一些網友辯駁的那樣,是蒙曼個人的獨特見解。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一個學者,首要的就是嚴謹的科學態度,而作為一個明星學者,更是承擔了學術研究和向大眾普及文化知識的雙重任務,因此,明星學者更應該謹言慎行,保證自己所說的都是正確的,不說一句大話空話。不得不說,這一點上,蒙曼做得並不好。
結語:
其實,蒙曼出現詩詞上的錯誤並非什麼難以理解的事,畢竟蒙曼是歷史教授,而非文學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隋唐五代史和中國女性史,而非古代詩歌,只是在媒體的過度包裝之下,我們把蒙曼當成了無所不知的國學大師,而忘了「術業有專攻」這句話。
所以,當網友在討論蒙曼是不是被一首唐詩擊下神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思一下,神壇是誰建造的,神壇上的那些人又是誰把他們捧上去的。
事實上,我們都清楚,包括專家學者在內的所有人歸根結底都是普通人,他們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們同樣有自己知識的局限性,但是當他們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當他們被媒體用花哨華麗的詞語修飾時,我們不知不覺地把他們當成了理想化的神。
就像蒙曼一樣,她上的電視節目越多,她的頭銜也就越來越長,也許有時候在鏡頭之下,她自己都忘記了,她只是一個搞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
蒙曼的事或許應該給我們一些警醒,或許,對於一個學者而言,他真的不需要這麼多包裝宣傳和渲染,或許,我們應該減少偶像崇拜,少造一些神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