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楠木
在我國傳統家具中,楠木家具佔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楠木為常綠喬木,高十餘丈,產於我國中緯度地帶的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這裡氣侯溫暖溼潤,既無高緯度地區的狂風暴雪肆虐,又無熱帶雨林地區的烈日炎炎的烤曬,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侯條件造就了楠木溫潤平和的木質特性,與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內斂平和、恬淡虛泊」的精神特性恰相契合。楠木中最為珍貴的、價值最高而又難得的是被稱作「金絲楠」的楠材。
金絲楠主要出自楨楠,其材色一般為黃中帶淺綠,有些材色呈黃紅褐色,木材表面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如絲如緞一般,這也是金絲楠最明顯的特徵。金絲楠隸屬樟科,故一般有清香味,特別是在鋸解或打磨加工時,久則變為淡淡清香,撫之溫潤如玉。楠木的木質結構細,色澤淡雅勻稱,紋理細膩美觀,易加工,耐久性強,切面光滑,為珍貴木材,傳說這種木材水不能浸,蟻不能穴,能歷經歲月的浸蝕而不易變形。金絲楠木自從進入人們的視野之後,便由於其不喧不燥、經久耐用的獨特屬性,成為皇家建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與皇室貴胄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被打上了尊貴的標籤。
歷代名家對金絲楠木的木性極為推崇,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楠木生南方,而黔、蜀山尤多……幹甚端偉,高者十餘丈,巨者數十周,氣甚芬芳,為梁棟器物皆佳,蓋良材也。」在中國古代,帝王的宮殿,陵寢,重要的宗教建築,都採用金絲楠木作為棟梁之材,明清兩代一些重要的宮殿建築都是使用金絲楠木作建材的,明代採辦楠木的官吏絡繹於途。清代康熙初年,為興建太和殿,曾派官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專司採辦楠木。據《 定大清會典》記載:「凡修建宮殿所需物材攻石煉灰皆於京西山麓,楠木採於湖南、福建、四川、廣東。」上述記載說明了當時金絲楠木主要是皇家宮殿的重要建材,此外楠木更是製作宮廷家具的首選良材。在古代皇家用於重要禮儀陳設的囟薄儀仗中,都能看到金絲楠木的身影,如囟薄儀仗陳設的步輦、御仗匣等,都用金絲楠木製作。皇帝的寶座、屏床和寢床都無一例外選用金絲楠木製作,凸顯皇權的尊貴與神聖。此外,楠木還有藥用功能,歷代醫書多記載楠木或單獨入藥,或與其他中草藥配伍,可治霍亂、胃病、中耳炎、腳氣等疾病,為保障我們祖先的健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清代皇宮中對金絲楠木的使用是極其糜費的,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元年內務府造辦處陳設庫儲所存的金絲楠木是十萬零二千九百八十一斤十五兩一錢,等到了乾隆二年,造辦處楠木實用六萬五千三百五十八斤五兩二錢,而經過乾隆三年大規模的使用,到了乾隆四年,內務府造辦處所存楠木只有一千六百一十三斤十四兩三錢了,為了滿足皇室的需要,清宮不得不從外面調進大量的金絲楠木以補充宮內金絲楠木存量的不足,可知清代宮廷對金絲楠木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是皇室家具的首選良材。
清宮內府所存的金絲楠木全都用於皇宮中的建築裝修及家具,如紫禁城內的倦勤齋內部裝修、毓慶宮內部裝修、乾隆花園裡的古華軒,而家具中的香幾、炕桌、櫥櫃、寶座、屏風等,亦有不少金絲楠木製者,還有用金絲楠木製作各類盛放文玩的匣屜,用金絲楠木作圖書典籍的封面包裝板(名詞稱為「書衣」)等,金絲楠木成了帝王之家所獨享的家裝材料。
金絲楠木生長於人跡罕至、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中,採伐難度極大,通常採伐一株要有多工種的配合,如架長、斧手、人夫等,架長看路搭架,墊低就高,斧手伐樹取材,人夫將砍伐下來的大木拽運到河。據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統計:「計木一株,山本僅十餘金。而拽運輒至七八百人,耽延輒至八九月,盤費輒至一二千兩。」在採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人員傷亡,在楠木的主產地蜀地,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說,可見採木之艱辛與勞民傷財。按照現代比較時尚的說法,金絲楠木的物流成本極高。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使用金絲楠木的建築裝修多為帝王之家所獨享,大臣及民間不得越制使用,違者究罪。如嘉慶初年和被誅,其一大罪狀就是在自已的宅第中擅自採用與宮廷一樣的金絲楠木裝修,此外道光年間內務府大臣慶玉被抄家,有一項罪名就是家裡的裝修違規使用了金絲楠木。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傳統的金絲楠木家具,大多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不復存在,有幸遺存下來的金絲楠木家具及工藝品,已是寥若晨星,彌足珍貴,存世的稀缺性造成了人們對金絲楠木的認識程度有如霧裡看花,遠不及紫檀、黃花梨等硬木,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但是今天,隨著物質生活和文化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了楠木的珍貴,湧現出了一些金絲楠木的收藏家和愛好者,他們積極挖掘昔日為帝王之家所獨享的金絲楠文化,通過宣傳報導,保護性搶救,讓代表我們國家國粹藝術的金絲楠木續寫昔日的輝煌,功垂萬代。
=======================================================
閱讀是一種習慣,分享是一種快樂,歡迎點擊分享!
藝江南古典資訊平臺為大家提供:生活、古玩、經濟、時尚等各方面知識,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就來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