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上堆放著一堆白色粉末,孩子們藉助一根吸管,輪流吸食那些「白粉」……近日,家住濟南陽光舜城的趙先生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反映,一款名為「幹吃奶味棒」的零食在中小學生群體中悄然走紅。記者在學校附近的小賣部中看到,這些「白粉」其實是奶粉。這種像吸毒一樣去吸食的奶粉能讓孩子吃嗎?商家售賣這種吸食方式產品合適嗎?不少學生家長紛紛質疑。(12月13日《齊魯晚報》)
眾所周知,零食和玩具,伴隨著孩子成長。中國的兒童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自然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兒童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只能用天文數字,來概況這個產業的規模和效益。然而,許多商家在這種「天使經濟」的博弈中,利慾薰心,甚至喪失了道德和良知。比如,一些無德商家,利用部分未成年人好奇心理,生產銷售一款名為「幹吃奶味棒」的零食,慫恿中小學生模仿吸食毒品,嚴重損害了未年人的身心健康。
從表面上看,吸食「白粉」零食,與吸食毒品,具有本質區別,不會傷害孩子身體,也不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的形成。其實不然。事實上,模仿吸食毒品,已經突破了未成年人能夠涉足的底線,其對未成年人身心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未成年人模仿性極強,儘管許多孩子吸食「白粉」零食,只是出於好奇和好玩,但時間長了勢必會對他們的身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示範教材,不排除有的孩子,覺得吸食「白粉」零食不過癮,從而開始涉足真的毒品,這顯然是一個可怕的現實。
不可否認,一種吸毒亞文化,已經在當今社會形成——吸毒不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毒癮,而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時尚,一個用來劃分是不是「同類」、是否具有共同審美和生活趣味的標準。特別是,吸毒亞文化,是一種視吸毒為榮、崇尚吸毒的道德風尚;正是這種風尚腐蝕著人們的靈魂,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甚至破壞了核心價值體系。吸食"白粉"零食,在濟南中小學生中流行,有的學生居然模仿吸食毒品後的亢奮狀態,就是典型例證。
可見,既然「白粉」零食,是一種「少兒不宜」的有害食品,有關部門就不能等閒視之,應依法進行打擊。首先,市場監管部門應把好源頭關,對「白粉」零食之類的兒童用品,不予登記,不予註冊;同時,制止廠家生產此類違法兒童食品,監督商家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無視兒童食品的負面影響和社會導向。再者,應採取相應措施,把好流通關,禁止經銷商銷售此類兒童食品。此外,學校和家長要及時指出「白粉」零食的有害成分,教育和引導孩子從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周圍的環境,學會選擇健康的兒童食品,主動遠離這種精神上的垃圾食品。
特別是,吸食「白粉」零食,在中小學生中走紅,值得多方反思。毒品對社會的危害,不言自明;吸毒亞文化入侵校園,對中小學生的毒害,更是無須贅述。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中小學生,對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的危害性認知嚴重不足,法制意識淡薄,存在安全隱患。因此,提高中小學生對毒品的鑑別能力和防範能力,刻不容緩。學校、家庭、司法機關要充分認識到毒品及毒品犯罪侵蝕校園的嚴峻性,多管齊下,將預防工作由臨時化轉向常態化,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特別是,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學生家長、社會一道,構築抵製毒品的防護牆,讓吸毒亞文化,遠離校園、遠離中小學生。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