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唐塘 記者 仲茜/文 顧煒/攝)「露寒風起梧桐葉,搖落東南滿地秋。」一場秋雨過後,南京城裡的梧桐樹葉紛紛掉落,在位於四牌樓2號的東南大學百年校園裡,成千上萬片金黃的梧桐葉散落在校園,百年建築與大自然「詩意棲居」的美景,宛如油畫一般,令人美不勝收。
這裡被稱為南京「最人文的梧桐」。每年秋季,樹葉飄落,留下滿地金黃。在東大中央大道兩旁的梧桐樹,已有近90年的樹齡。金黃的落葉、挺拔的梧桐與周邊的民國建築相映,更顯滄桑風韻。中央大道、大禮堂、民國建築群……學生們穿行在這樣的校園中,踩著沙沙作響的落葉,看著林蔭道透下的斑駁光線,撿拾一片梧桐葉,來到噴泉前面,拍照打卡,留下屬於自己的大學美好回憶。
「這是我見過的,南京最有文化的梧桐。」「百年積澱,古典建築與梧桐樹詩意棲居,我願在這樣的校園裡讀書,從青春到白髮。」「人老了,梧桐金黃依舊」……不少人說,這裡的梧桐是最有文化的梧桐,這是東南大學「最美的時刻」。為了留住美景,11月19日起,東南大學特別設立校園「梧桐節」,將每天清掃落葉的時間延遲,留給師生校友更多欣賞美景、打卡校園的時間和空間。
今年因校園實行封閉式管理,東大還特別開設「梧桐節」直播活動,邀請建築學院大咖單踴教授、「女神教授」汪曉茜擔任主播,帶著大家漫步校園,漫談校園建築史和校史。「金黃的梧桐葉被雨打風吹去,散落在校園的中央大道上,零落在百年歷史的校園建築中,漂流進大禮堂前的噴泉池中。藍天與焦糖色的梧桐葉,相映成趣、層層疊疊,交錯成繽紛的CP色……」汪曉茜副教授撿起梧桐落葉,一邊行走校園,一邊為大家細數東大校園美景,以及列入國家文保單位的民國建築群。
「大禮堂始建於1930年,1931年竣工。1965年,楊廷寶大師又對大禮堂進行了擴建。」汪曉茜副教授介紹說,大禮堂由當時上海的公和洋行設計,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盧毓駿主持續建,其正立面採用愛奧尼柱式與山花構圖,上面覆蓋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銅質大穹窿頂,頂高34米,是當時國內建築技術複雜、難度很高的一項工程。「如今大禮堂已是東南大學的最標誌性建築之一,每屆學子們畢業時都會在此拍照留念。而由梧桐樹葉妝點下的大禮堂,更有建築與自然詩意棲居的味道。」
「我們在欣賞老建築的同時,也要保護好這些建築遺產、建築瑰寶。」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單踴在直播中則表示,老建築的保護應與利用有機結合,他認同「老建築用起來才能活起來」的觀點,東大也是按照「四有」原則,對文保建築進行保護性使用的。「四有」即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此外,東大建築人也正在利用三維掃描測繪、攝影測量、預防性保護等新技術手段,對校園老建築群進行建檔和保護工作。
「這麼美的落葉景,能不能多留一些日子?」不少網友留言表示,希望校園「梧桐節」時間更長一點,落葉能保留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