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龍之源》 第一集:開天闢地

2021-02-15 太湖文昌書院

我們太湖文昌書院位於太湖龍形最神奇的地方

我們就在這裡

《華夏▪龍之源》開天闢地 1

《華夏▪龍之源》開天闢地 2

 2016年3月,從北京遷至蘇州東山太湖之畔,這裡山勢舒緩,林木翠茂,水清碧澈,浩渺而連天。如此清淨之地,別無它擾,使人心靜明清,時時享受虛靜之妙境。太湖,成象於天,化勢於地,萬般之靈秀,細查其中,玄機內蘊,此道始於上古,連綿不絕於當下,給人以極大之啟迪。正應《道德經》所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據此,由動追本溯源之心,此念為草擬《華夏.龍之源》之前奏也。

 

   龍文化為華夏文明核心之載體,龍文化實為中華文明根中之根,本中之本。溯流追源,始點源於盤古開天闢地,盤古開天地實為華夏文明原始之點也。盤古,被華夏本土道教奉為「玉清聖境元始天尊」,此點為上古文明之源頭,文化涓涓之活水,立於此點,文脈則清晰可尋,湛然朗朗也。木本水源,萬載脈絡相延綿,亙古不離其宗,萬變不棄其本,龍族先民一直遵循這一法則,同源而共流,繁衍生息於自然道法之中。從遠古之巖畫,到精玉之琢磨,從甲骨之刻錄,再到鐘鼎之銘文,無處不蘊藏中華文明之密碼。其文化基因之鏈,如跳動之脈搏從未停息,且勃勃生機,活力不減,源清流潔之道統,延綿萬載而從未枯竭也。

 

此書從太古時期盤古開天闢地開始著筆,先以一斧之下天地得以氣交而定位,至盤古崩後,上化日月星辰,下育五嶽湖川之始成,推演代表盤古之法器「斧、鑿」對華夏文明延續絕對影響。華夏文明傳續於祭祀,祭祀之點始於盤古,從上古起,後人無不代代遵循,連綿而不絕,文化基因鏈由此而形成。先民繁衍生息之道恩賜予天地之德,此德即龍德,此道即龍道。從此,龍德通頂而接之,龍道於足而行之,衍生於萬代,嫡傳而正統,使得龍族文明不斷光大而鼎立於世。

 

道者,慧也,上古時期是由靈通達道者所引領,先由巢皇.有巢氏借鑑鷹巢而有居,安居樂業也;再有遂皇.燧人氏控火而民有熟食,此為跨越式滋養也。易以羲皇(觿璜)達天下,伏羲氏為盤古文化最大繼承者、推動者。伏羲位乃東方,與泰山(盤古頭顱之所)相應,被後人尊為「青龍」,載以天地之威德。伏羲成為上古時期華夏文明之開拓者、文化之引領者,在大伏羲文明期間,伏羲與女媧共同推動使得華夏乃至世界文明得以飛越式大發展,普天之下,伏羲女媧文明無處不在,無處不演。自伏羲女媧之後,太陽神炎帝之光明普照華夏大地,炎帝圖騰遍及華夏神州,從巖畫至玉石之祭器,從陶器至青銅之紋飾,至尊炎帝之神像處處可尋。炎帝神農為伏羲文明第一繼承者、發揚光大者,然後軒轅黃帝繼炎帝之後,進一步將華夏文明推演至人類制高點,炎黃時期華夏文明得以迅速發展,從天文至地理,從陰陽到五行,從感觀宇宙之玄秘(璇璣)到運用地球之磁場(指南車),龍族先祖已運用天地法理應於人倫,已達無所不通也。乾坤陰陽所相應,三才聚聚而相依,黃帝所著內、外之經,貫通易理,為人類睿知智慧之結晶,天、地、人之大道也,次序也,綱常也,人以應之長安而久樂。炎黃二帝所創文明之基業如北鬥高懸,光耀四海,引領華夏龍族雄立於世界文明之巔,經萬載而不衰。

何為「文物」?文物為以物而載文之載體也,此物所示先民核心文化之大成,圖騰之定格也。何為「古董」?古董即懂古,古物所現你懂否?懂古即通古,懂則通,通則明,明則清也。不即不通,不通則不明,不明則不清,所以才有「人心不古」之詞彙也。識辨文物、古董者可跨越時空而感知古物所載之神諭,感悟古法神韻而清辨入微,萬載千年而無間距,所應匠心,通達而明示也。此書以圖文所演示,其源多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館藏之上品,先由萬載巖畫為導引,以推演上古玉石文化為主流,相鑑於陶器、象形甲骨之文、青銅、銘文、畫像石、畫像磚、漆器、瓦當、碑刻、壁畫等作以參照。本書以嶄新之視角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逐個破析歸納出玉壁、玉琮、玉珪、玉璋(牙璋)、玉璜等祭器緣何而來,詳示未解之密義。全書至始至終,玉脈連綿,可謂集萃於各時代古玉之大成,睹物而思源,使人心神相合,暢遊於上古玉文化歷史長河之中。古玉,所承乾坤之德,維繫道統之上上載體,至高而至尊,它物不能及也。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古聖先賢以玉為本而育化大眾,今人應銘記而鑑之,可善養其德也。故,玉者,通於神明,達於四方,聖者擁之,賢者佩之;君子以參其性,以比其德,方能德玉配位,立於天地之間也。

 

自古聖賢明鑑於天地之法理,興於正道,可謂天行健也。大周朝之所以延續八百多載,實為憂患意識之激發,所懷理性而慧生,禮樂之制於和諧(和弦)使民悅樂長順而久安。周人之自信,源於明君之遠矚;周人之自強,源於有感明君之聖德;周朝之鼎盛,源於夯實文化之根基上下同心而協力;周朝之長久,因其族之文脈,本體獨具,源清而流清,噴湧不止,滋養、潤澤於萬民,所以其命維新也。周之國度,君民相合,同氣而相求,所奏四海昇平之樂章久久而不息,實為民族凝聚力之體現也。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採的作品。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總書記立於民族文化戰略之高度,所講肺腑之言,感人至深,讓人心領神會,耳目一新。至此,國家宏觀格局已定,前途朗朗,文化復興實為眾心所向,眾望所歸矣。

 

觀瀾知源,知古而鑑今,謹以此書敬表華夏文明精髓之玉品,承接先祖之本意,飲上古文化之甘露,信而好古,自覺而自強,精神所至,龍馬可出焉。吾輩應以上下同心,各盡其責,罡氣盈盈而啟於當下,復吾民族之大業,不辱華人之美譽也。古玉之華光由內蘊而升輝,君子常懷其德,佩也;若無視其德,而炫其銅臭,何德配矣?炎黃子孫,莫忘先祖之聖德,恭悲也,敬畏也,謹慎也,德修也,自省也,參玉而立命也。華夏文明絕不僅僅是屬於我們華夏民族,華夏文明一定是屬於整個世界。

 

瑾以此書向世人展示華夏古老文明之密碼

讓華夏文明堅實之基因鏈友情連起五大洲

讓華夏文明魅力共築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均為龍族傳承者,書中有您,同感而共鳴!

 

                  王雷鳴 於蘇州東山 保安古寺  2016.11

      蘇州太湖文昌書院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東山鎮,書院近鄰軒轅宮,軒轅宮為道家祭祀軒轅黃帝之古道場,此處龍脈起伏氣場環聚,古風猶存而香火不斷。這裡青山舒緩,植被豐茂,登高遠望,山水一色,猶如仙境。

      清晨文昌師生聞雞起舞,在此處上應乾天,下感坤地,感覺於自然,充沛於精神,使得心身得以充盈,祛邪而固本。學子每日悅樂時習於其中,精氣具足而神行兼備。此法正應孔老夫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核心教義也。

     書院創始人王雷鳴直言教育,其根本宗旨應順應兒童生理、心理髮育之特徵而因材施教,尊重、保護好孩子們靈秀、天真之本性,順導、鼓舞積極向上之性情,隱惡而揚善,促其心系陽光,頤養興趣之教法。

     書院常規課程有:《易經》、《黃帝內經》、《說文解字》等經典吟誦與實操,另有天文地理、傳統武術、英語、古琴、書法、中醫等。

我們的核心教學法就是:

親近聖賢

感知自然

天下無處不課堂

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快樂中學習,頤養其終生好學之性~


交通方式:①自駕高德、百度地圖搜索「太湖文昌書院」,導航即可到達。②公共運輸蘇州火車站南廣場乘坐快線10號——東山首末站——換乘627路公交(張巷橋公交站)下車問迎春橋即可到達。蘇州北站(高鐵站)搭乘地鐵2號線(桑田島方向)——廣濟南路站換乘地鐵1號線(木瀆方向)——木瀆站5號出口下車——換乘621路——東山首末站——換乘627路公交車到 陸巷橋 公交站下車即可到達。註:乘坐公共運輸從蘇州市區到東山鎮單程需要兩個小時左右,打車1小時到達。

諮詢電話:17798693303  王雷鳴校長

                         

                  文 昌    武 盛                  

文 武 昌 盛

                                                                     

太湖文昌書院歡迎您!!!

法律顧問:北京市惠誠(蘇州)律師事務所主任 王政律師

相關焦點

  • 華夏龍之源 第一集《開天闢地》
    龍文化為華夏文明核心之載體,龍文化實為中華文明根中之根,本中之本。溯流追源,始點源於盤古開天闢地,盤古開天地實為華夏文明原始之點也。盤古,被華夏本土道教奉為「玉清聖境元始天尊」,此點為上古文明之源頭,文化涓涓之活水,立於此點,文脈則清晰可尋,湛然朗朗也。
  • 臨沂龍園龍文化博物館,展出的中華金絲楠木第一龍,堪稱國寶
    龍文化博物館贏園展廳的主要有看點是木雕,展出的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帝王將相等代表人物,全為金絲楠木精心雕刻而成。院內的主建築是龍文化博物館贏園展廳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人類世界為核心主題,同時展現了女媧補天場景以及炎帝、黃帝等帝王形象。
  • 開天闢地十大神器,第一無可爭議
    在開天闢地之後,便一分為三。蓮花化為三寶玉如意:元始天尊所有、蓮藕化為太乙拂塵:太上老君所有、蓮葉化為青萍劍:通天教主所有。養育青蓮的土之祖源化為九天息壤:女媧娘娘所有。三枚不成熟蓮子化為:十二品功德金蓮(接引道人所有)、十二品業火紅蓮(冥河老祖所有)、十二品滅世黑蓮(本為魔祖羅睺所有,羅睺身殞後不知所蹤)。
  • 美景山東║威海華夏城:昔日廢舊礦坑,今朝中國生態環保第一「城」
    威海華夏城景區,號稱中國生態環保第一城,中國AAAAA級景區。而時光倒回到2003年前,華夏城的舊址——龍山,每天聽到的是開山的隆隆炮聲,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在採石高峰期,龍山共有44個採石場,颳風灰塵飛,下雨泥漿流,再加上噪音擾民,附近群眾苦不堪言。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基本理念:華夏之源 最早中國
    該博物館建築總體設計以二里頭臺地為意象,建築天際線中央高起並逐漸融合於大地,象徵威儀四方的華夏最早王朝氣象。外觀設計以「華夏之源最早中國」為基本理念,包含了「鑰匙」「盤龍」「銅爵」「玉璋」等二里頭元素。
  • 上古人首蛇身7大神祗,相柳排第七,女媧排第三,第一開天闢地!
    上古人首蛇身7大神祗,相柳排第七,女媧排第三,第一開天闢地!上古的諸神,很多和我們想像種神仙的樣子差別非常大,他們長得不美,也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可以飛來飛去。而是有些形貌非常醜陋,甚至長著部分動物的身體。
  • 遼河流域是華夏「龍文化」的發源之地?(圖)
    在古代,所謂「玉」的概念是很寬泛的,「石之美者」就是「玉」,比如女神廟女神的眼睛就是用美石做成的,也被稱為「玉片」。而查海出土的玉卻是真玉。  在查海遺址中,最突出的莫過於那條沉睡著的「巨龍」了。我們一行人穿過臨時搭建的小道,來到一個小山崗之上,山風拂面,不覺神清氣爽起來。「中華第一龍」就靜靜臥於山崗之上。
  • 丹霞源風水培訓之羅盤穿山七十二龍
    作者:丹霞源穿山七十二龍,也有人叫它穿山虎、七十二龍、七十二龍盤、七十二分金、地紀等,名字雜多。它位於地盤正針下面,緊挨著地盤二十四山。羅盤上都有這一層。傳說由楊筠松發明。從壬山左下角順時針開始排六十甲子中的甲子,癸山左下角是乙丑,艮山左下角是丙寅,一直排到乾山左下角的乙亥,甲子旬這一圈兒算是排完了,甲子旬是排列七十二龍的第一圈兒,全都分布在幹或支的左下角。第二圈兒丙子旬、第三圈兒戊子旬、第四圈兒庚子旬、第五圈兒壬子旬依次順排在甲子旬後頭。
  • 新說十二生肖龍之源
    鼠牛虎兔龍蛇雞狗豬,十二生肖中,只有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生物。咱就不談龍到底存不存在的問題,雖然現代科學是沒有發現龍,但是也證明不了龍是不存在的,況且我們老祖宗所看見的龍和我們現在畫出來的龍是不是一個意思都不得而知。
  • 逛龍文化公園,品華夏龍文化
    逛龍文化公園,品華夏龍文化龍文化公園風景秀麗、綠樹成蔭「龍」的文化更是處處可見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讓龍城濮陽深深地打上了「龍」的烙印漫步在這裡,心中湧現的,便是那作為龍的傳人的自豪與驕傲
  • 渭源:華夏文明渭河源
    渭源:華夏文明渭河源渭源露骨山渭源境內連霍、渭武兩條高速,212、316兩條國道貫通交織,蘭渝鐵路過境設站,成為甘肅-陝西、甘肅-重慶的核心交通樞紐之一。近年來,渭源明晰了「三山一水天下田」的資源基底,按照「華夏文明渭河源」戰略目標,保護提升我國修建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秦長城遺址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唯一疊梁懸臂式純木拱橋——灞陵橋;傾力打造國家AAAA級景區——渭河源、首陽山及雲端仙境、養生勝地——太白山,史前丹霞、「十五裡畫廊」——天井峽,天堂草原、「隴上香格裡拉」——雙石門等16個重點景區。
  • 華夏史全篇整理-第1集:文明起源神話總覽
    本期節目為大家帶來華夏上古文明解讀,大家好我是作者「漢·左將軍」盤古開天闢地(素材來自小學課本)所謂上古,是指盤古開天闢地至"三皇五帝"的年代,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起源至文字起源的時代因為"三皇五帝"本身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甚至連三皇人物也是不確定的
  • 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相似之處:愛玉、崇拜龍,使用象形文字等
    神奇的是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相似之處。一,人種相似。瑪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族,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瑪雅玉器。)(古中國良渚文化玉器)四,龍信仰之謎。神話中的中國龍,也是司掌行雲布雨。五,太極圖之謎。瑪雅人也有太極圖,而且是三維的。它比道家的陰陽八卦更複雜,代表更深層次的能量變化。(瑪雅文物上的三維太極圖)
  • 有三個家喻戶曉的神仙,都是開天闢地之神,哪一個比較厲害?
    在封神榜中並沒有真正開天闢地的神仙,天地是由清濁二氣變化而來,不是某個神仙創造出來的。書中所謂的開天闢地之神,是指他們在某些事情上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上古時期,還沒有任何生靈,天地間圍繞著鴻蒙真氣,後來誕生了一個神仙,名字叫做盤古,他拿起手中的法寶開闢了鴻蒙,然後才有了世間萬物。
  • 中華龍鄉第一城——濮陽
    濮陽,原以為只是一個油城而已,很難把這個城市與「中華龍鄉第一城」聯繫起來,然而,一次意外和朋友的相約而觀,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看法。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剛吃過飯便匆匆趕往濮陽縣城西南的「蚌塑龍」遺址,其南邊是五代時期五代後梁修築的戚城古城遺址,城牆南直北拱,呈臥虎狀,故由 「臥虎城」之稱
  • A10盤古創世:開天闢地混沌初開,盤古究竟是怎樣創造世界的?
    傳說是從龍蛋中誕生的,由最早的龍祖先,應龍撫養長大的。這個龍不是一般的龍,人家不僅是諸龍之祖,還生下了鳳皇和麒麟。總之基本就是,龍族的創世祖。這種級別的原始神龍,自然也是極其厲害的。人家也參加了開天闢地,並且大到宇宙都裝不下。
  • 走進堯廟 在這裡溯文明之源 尋華夏之根
    旅遊節期間,還將隆重舉辦2020第三屆堯都民間祭拜堯帝大典活動,進一步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主祭壇,塑造「華夏文明之源、炎黃子孫之根」文化旅遊品牌,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整個文化旅遊節活動按照省委「線下嚴控人數、線上做足文章」的要求,採取「線下+線上」「現場+直播」等形式精彩呈現。
  • 去山東威海一定要觀看華夏城的《神遊傳奇秀》太震撼了!
    《神遊華夏》是世界首部360度全方位山水實景演出,由著名導演趙安執導。演出展現的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有神話,有民俗,有日常生活,有刀光快馬,以點帶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悠遠、豐富、包容。觀眾席在一條能夠轉動、進退的大船上,演出結束,正好轉360度。演出共分為開天闢地、尋祖溯源、世外桃源、烽火驚濤、九州風情、古道俠影、太平盛世七個篇章,加上玄幻的燈光,氣勢宏大,布景巧妙,讓人嘆為觀止!
  • 「華夏文明之源城市文化旅遊推廣聯盟」2020年年會舉行
    9月12日上午,「華夏文明之源城市文化旅遊推廣聯盟」(以下簡稱聯盟)2020年年會在洛陽舉行。會議代表一致認為,聯盟區域既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也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區。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聯盟各成員城市必須面對的課題。
  • 八集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第四集《力量之源》
    什麼,是創造奇蹟的力量之源?是他們!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真的是叫做如饑似渴。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夜以繼日地工作。是他們!農民工詩人楊成軍:知心工友三五個,燈光暗淡圍著坐。敬請收看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第四集,《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