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湖文昌書院位於太湖龍形最神奇的地方
我們就在這裡
《華夏▪龍之源》開天闢地 1
《華夏▪龍之源》開天闢地 2
2016年3月,從北京遷至蘇州東山太湖之畔,這裡山勢舒緩,林木翠茂,水清碧澈,浩渺而連天。如此清淨之地,別無它擾,使人心靜明清,時時享受虛靜之妙境。太湖,成象於天,化勢於地,萬般之靈秀,細查其中,玄機內蘊,此道始於上古,連綿不絕於當下,給人以極大之啟迪。正應《道德經》所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據此,由動追本溯源之心,此念為草擬《華夏.龍之源》之前奏也。
龍文化為華夏文明核心之載體,龍文化實為中華文明根中之根,本中之本。溯流追源,始點源於盤古開天闢地,盤古開天地實為華夏文明原始之點也。盤古,被華夏本土道教奉為「玉清聖境元始天尊」,此點為上古文明之源頭,文化涓涓之活水,立於此點,文脈則清晰可尋,湛然朗朗也。木本水源,萬載脈絡相延綿,亙古不離其宗,萬變不棄其本,龍族先民一直遵循這一法則,同源而共流,繁衍生息於自然道法之中。從遠古之巖畫,到精玉之琢磨,從甲骨之刻錄,再到鐘鼎之銘文,無處不蘊藏中華文明之密碼。其文化基因之鏈,如跳動之脈搏從未停息,且勃勃生機,活力不減,源清流潔之道統,延綿萬載而從未枯竭也。
此書從太古時期盤古開天闢地開始著筆,先以一斧之下天地得以氣交而定位,至盤古崩後,上化日月星辰,下育五嶽湖川之始成,推演代表盤古之法器「斧、鑿」對華夏文明延續之絕對影響。華夏文明傳續於祭祀,祭祀之點始於盤古,從上古起,後人無不代代遵循,連綿而不絕,文化基因鏈由此而形成。先民繁衍生息之道恩賜予天地之德,此德即龍德,此道即龍道。從此,龍德通頂而接之,龍道於足而行之,衍生於萬代,嫡傳而正統,使得龍族文明不斷光大而鼎立於世。
道者,慧也,上古時期是由靈通達道者所引領,先由巢皇.有巢氏借鑑鷹巢而有居,安居樂業也;再有遂皇.燧人氏控火而民有熟食,此為跨越式滋養也。易以羲皇(觿璜)達天下,伏羲氏為盤古文化最大繼承者、推動者。伏羲位乃東方,與泰山(盤古頭顱之所)相應,被後人尊為「青龍」,載以天地之威德。伏羲成為上古時期華夏文明之開拓者、文化之引領者,在大伏羲文明期間,伏羲與女媧共同推動使得華夏乃至世界文明得以飛越式大發展,普天之下,伏羲女媧文明無處不在,無處不演。自伏羲女媧之後,太陽神炎帝之光明普照華夏大地,炎帝圖騰遍及華夏神州,從巖畫至玉石之祭器,從陶器至青銅之紋飾,至尊炎帝之神像處處可尋。炎帝神農為伏羲文明第一繼承者、發揚光大者,然後軒轅黃帝繼炎帝之後,進一步將華夏文明推演至人類制高點,炎黃時期華夏文明得以迅速發展,從天文至地理,從陰陽到五行,從感觀宇宙之玄秘(璇璣)到運用地球之磁場(指南車),龍族先祖已運用天地法理應於人倫,已達無所不通也。乾坤陰陽所相應,三才聚聚而相依,黃帝所著內、外之經,貫通易理,為人類睿知智慧之結晶,天、地、人之大道也,次序也,綱常也,人以應之長安而久樂。炎黃二帝所創文明之基業如北鬥高懸,光耀四海,引領華夏龍族雄立於世界文明之巔,經萬載而不衰。
何為「文物」?文物為以物而載文之載體也,此物所示先民核心文化之大成,圖騰之定格也。何為「古董」?古董即懂古,古物所現你懂否?懂古即通古,懂則通,通則明,明則清也。不懂即不通,不通則不明,不明則不清,所以才有「人心不古」之詞彙也。識辨文物、古董者可跨越時空而感知古物所載之神諭,感悟古法神韻而清辨入微,萬載千年而無間距,所應匠心,通達而明示也。此書以圖文所演示,其源多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館藏之上品,先由萬載巖畫為導引,以推演上古玉石文化為主流,相鑑於陶器、象形甲骨之文、青銅、銘文、畫像石、畫像磚、漆器、瓦當、碑刻、壁畫等作以參照。本書以嶄新之視角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逐個破析歸納出玉壁、玉琮、玉珪、玉璋(牙璋)、玉璜等祭器緣何而來,詳示未解之密義。全書至始至終,玉脈連綿,可謂集萃於各時代古玉之大成,睹物而思源,使人心神相合,暢遊於上古玉文化歷史長河之中。古玉,所承乾坤之德,維繫道統之上上載體,至高而至尊,它物不能及也。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古聖先賢以玉為本而育化大眾,今人應銘記而鑑之,可善養其德也。故,玉者,通於神明,達於四方,聖者擁之,賢者佩之;君子以參其性,以比其德,方能德玉配位,立於天地之間也。
自古聖賢明鑑於天地之法理,興於正道,可謂天行健也。大周朝之所以延續八百多載,實為憂患意識之激發,所懷理性而慧生,禮樂之制於和諧(和弦)使民悅樂長順而久安。周人之自信,源於明君之遠矚;周人之自強,源於有感明君之聖德;周朝之鼎盛,源於夯實文化之根基上下同心而協力;周朝之長久,因其族之文脈,本體獨具,源清而流清,噴湧不止,滋養、潤澤於萬民,所以其命維新也。周之國度,君民相合,同氣而相求,所奏四海昇平之樂章久久而不息,實為民族凝聚力之體現也。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採的作品。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總書記立於民族文化戰略之高度,所講肺腑之言,感人至深,讓人心領神會,耳目一新。至此,國家宏觀格局已定,前途朗朗,文化復興實為眾心所向,眾望所歸矣。
觀瀾知源,知古而鑑今,謹以此書敬表華夏文明精髓之玉品,承接先祖之本意,飲上古文化之甘露,信而好古,自覺而自強,精神所至,龍馬可出焉。吾輩應以上下同心,各盡其責,罡氣盈盈而啟於當下,復吾民族之大業,不辱華人之美譽也。古玉之華光由內蘊而升輝,君子常懷其德,佩也;若無視其德,而炫其銅臭,何德配矣?炎黃子孫,莫忘先祖之聖德,恭悲也,敬畏也,謹慎也,德修也,自省也,參玉而立命也。華夏文明絕不僅僅是屬於我們華夏民族,華夏文明一定是屬於整個世界。
瑾以此書向世人展示華夏古老文明之密碼
讓華夏文明堅實之基因鏈友情連起五大洲
讓華夏文明魅力共築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均為龍族傳承者,書中有您,同感而共鳴!
王雷鳴 於蘇州東山 保安古寺 2016.11
蘇州太湖文昌書院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東山鎮,書院近鄰軒轅宮,軒轅宮為道家祭祀軒轅黃帝之古道場,此處龍脈起伏氣場環聚,古風猶存而香火不斷。這裡青山舒緩,植被豐茂,登高遠望,山水一色,猶如仙境。
清晨文昌師生聞雞起舞,在此處上應乾天,下感坤地,感覺於自然,充沛於精神,使得心身得以充盈,祛邪而固本。學子每日悅樂時習於其中,精氣具足而神行兼備。此法正應孔老夫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核心教義也。
書院創始人王雷鳴直言教育,其根本宗旨應順應兒童生理、心理髮育之特徵而因材施教,尊重、保護好孩子們靈秀、天真之本性,順導、鼓舞積極向上之性情,隱惡而揚善,促其心系陽光,頤養興趣之教法。
書院常規課程有:《易經》、《黃帝內經》、《說文解字》等經典吟誦與實操,另有天文地理、傳統武術、英語、古琴、書法、中醫等。
我們的核心教學法就是:
親近聖賢
感知自然
天下無處不課堂
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快樂中學習,頤養其終生好學之性~
諮詢電話:17798693303 王雷鳴校長
文 昌 武 盛
文 武 昌 盛
太湖文昌書院歡迎您!!!
法律顧問:北京市惠誠(蘇州)律師事務所主任 王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