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用現代審美製作經典歌劇 導演同時擔任舞美、燈光和服裝設計
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很酷很現代
本報訊(記者 倫兵)上周剛剛完成第一輪演出的國家大劇院製作的古諾的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很現代很酷的方式展現,著實讓觀眾眼前一亮。舞臺上不見了十九世紀維羅納的街景,沒有了朱麗葉家古樸小樓的陽臺,更沒有古老的教堂和墓地。大幕拉開,只見一道道白色的橢圓形「鋼圈」由近到遠,把偌大的舞臺包裝成「空中之城」,矗立於舞臺中間的旋轉樓梯由下而上,數十位合唱演員身著紅色長袍手持白色面具扮演卡普萊特家族成員……一副極具現代感的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
音樂還是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古諾的音樂,故事依舊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愛情悲劇。然而,整部歌劇看不出時代,看不出地域。其實,這樣將傳統歌劇做現代化甚至前衛的包裝,也是這些年國際歌劇舞臺上的一股潮流。
擔任此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導演斯特法諾·波達是一個具有想像力的導演。他同時也擔任舞臺美術設計、燈光設計和服裝設計。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是一個普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只是法國的,或者是義大利的,而是匯聚所有藝術的製作,古典藝術和當代藝術。為什麼呢?因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是面向所有觀眾的。格局不應該是一個節目或者是一個電視劇的愛情故事,而是一種匯合了所有藝術形式的藝術。不能將其局限於古代或是現代,也不能將其局限於一個具體事物。並不是說這樣做是不對的,而是這部歌劇要在古典和現代中找到第三條路。是一個抽象的,詩意的、象徵的和普世的。在這個世界中並不存在一個確切的導演方式,而是要喚起很多疑問,以至於觀眾坐看這部劇的時候,也能看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家庭、未來和過去,刻意想像也可以冥想和治癒心靈的創傷。」
由於導演這樣的創作理念,在第一幕這場盛大的宴會上,朱麗葉伴隨著歡快優美的圓舞曲,用華麗的花腔唱出了少女渴望真愛的心聲。隨後,兩位主人公一見鍾情,伴隨感情的迅速升溫,舞臺上出現了代表兩大家族世仇的分離半球體,以及懸掛於空中的「朱麗葉陽臺」。在第二幕中,朱麗葉夢幻般的獨白、羅密歐由衷的讚美,以及大段二重唱都將主人公陷入愛情後的心醉神迷展露無疑。第三幕的教堂場景,導演運用後區強烈的燈光,凸顯出神聖十字架的背景光效,教堂裡響徹著兩位主人公的錚錚誓言,合二為一的球體象徵著兩人的結合。第四幕中,即將流放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痛苦訣別,纏綿、焦慮的二重唱將兩人新婚之夜的悲痛與摯愛化為一體。在最後一個場景中,古諾並沒有強調家族的和解,而是將戀人間的生離死別詮釋得極為感人,此時導演巧妙地將兩個棺材聚合在一起,以此代表家族恩怨的和解。
見慣了實景製作歌劇的觀眾,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製作感到新鮮。而法國指揮家派屈克·富尼耶帶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以絕佳的演奏水平向觀眾展現了「抒情歌劇」的獨特魅力。一個國家級文化中心的劇院製作歌劇,不僅需要贏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更應該引領觀眾去了解當今國際歌劇舞臺的新潮流和新製作,了解國際歌劇審美的新趨勢。國家大劇院製作的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為我國歌劇藝術打開了一扇門,是值得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