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廣州日報曾多次跟蹤報導過的「溫暖廣州60人」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起,和妹妹、妹夫在荔灣區金花街的一間老屋裡義務辦學三十多年,靠著微薄的退休金,攢錢購置上萬冊圖書供街坊孩子免費閱讀,培養出上萬名學員。記者近日跟蹤了解到,如今,這位已經身故6年的譚顯浩老先生一輩子積攢下來的近萬冊舊書,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新家」!
在北京路劉家巷盡頭,有一間由「越秀好人」吳浩堅持開辦了20多年的舊書店,名為「浩天舊書店」。3月27日,譚老先生的外甥曾峰將700多公斤、上萬冊的舊書從番禺住宅的閣樓中,運到了這個飄著書香的店裡。店主吳浩準備將這些大多出版於20世紀50至80年代的文史書籍和中外文學名著,悉數整理上架。吳浩和曾峰都說:「我們希望能繼續發揮它們的最大價值,幫助有需要的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姝泓
一家人辦校免費教學 30多年成「月光族」
過去幾十年間,在廣州市荔灣區金花街,幾乎無人不知「藝英學校」,無人不識曾老師和譚老師。1919年,祖籍廣州的譚顯浩出生於香港,1949年,懷著報效祖國的理想,他坐上了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到廣州的首趟班車。譚顯浩曾在原中央測量學校大學部和原嶺南大學學習。上世紀50年代末,因病從野外測量崗位退職後,他將自己過去工作時的積蓄都購置了書籍,在位於老西關的祖屋裡辦起「學鋒圖書室」,免費給孩子們借閱。此舉得到了妹妹譚少梅和妹夫曾紀非的大力支持。
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發現街坊鄰裡中不少大人因上班而疏忽看管孩子,譚顯浩和在學校當美術老師的曾紀非在家中辦起「藝英學校」,免費教授街坊的小孩學習語文、畫畫和英語,有時也輔導嫁到金花街的「農轉非」婦女學習文化。在原廣州軍區總醫院當護士的譚少梅則負責教務和後勤。義學「藝英學校」辦了30多年,培育學員逾萬人。
譚顯浩的外甥曾峰如今也已50多歲了。他告訴記者,從他記事以來,譚老先生幾乎將所有積蓄都用在了買書和義務辦學上。1986年,這個家庭榮獲廣州市「五好家庭」稱號。譚顯浩也曾被評為廣州市文明市民標兵。2012年,在廣州日報60周年社慶系列活動中,曾紀非、譚顯浩、譚少梅三人以「義務輔導,三十年教學生無數」的事跡,入選「溫暖廣州60人」。
時至今日,譚少梅和曾峰還是秉承家族樂於助人的習慣,每個月定期向慈善機構捐款,幫助生活貧困的人。曾峰還加入了一家慈善機構當志願者,疫情期間開展志願服務。
遺留舊書接力 為城市點亮一盞有溫度的燈
大概在10年前,老西關的祖屋面臨拆遷,曾峰便將譚顯浩積攢的圖書搬到了位於番禺住處的閣樓中。曾峰和母親已見證陪伴這批書多年,對它們很有感情,因此堅決不願意將書賤賣或是扔掉。「2014年,舅舅過世後,這些圖書便一直放在閣樓裡。我一個人也看不過來,想著與其讓這些圖書蒙塵,還不如將它捐贈給有需要的人,將書的價值最大化。」曾峰說。
在此次疫情期間,曾峰得以從忙碌的工作中暫時抽身,便開始嘗試尋找圖書館捐贈書籍。不過他在聯繫廣州圖書館後得知,現在許多書籍都電子化了,圖書館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這批書。「於是我便上網找其他渠道,發現有一家開了20多年的『浩天舊書店』,店主也是很有情懷的人,便致電書店溝通捐贈事宜。」
此前,吳浩的舊書店已有藏書3萬多冊,加上此次受捐的書籍,這個小小的古籍名店將擁有超過4萬冊舊圖書。吳浩說:「3月23日,曾峰打來電話,告知我們要捐贈一批書籍給『浩天舊書店』。凡有書籍捐贈,我們都很樂意接受,因為書籍正是書店的核心價值。他捐贈的這一批20世紀的文史書籍,都很有價值。」
吳浩告訴記者,自己對譚顯浩老人一家的事跡也有所了解。「可以說,譚老先生一家人是我們的前輩,身上有著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我們在向他們學習的同時,也希望為這座城市點亮一盞有溫度的燈。」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