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保衛戰,他成為了最耀眼的那一顆星

2020-12-11 愛等說歷史

炮聲轟鳴,人馬嘶叫,平靜安詳的北京城外,如今卻成了蒙古騎兵和明朝軍隊的戰場。此時,一名明朝小將正在奮勇殺敵,放眼整個現場之中,他顯得毫不起眼,但是,他的身份註定了他的不平凡——郕王朱祁鈺。

保衛戰中的朱祁鈺

「土木堡之變」慘敗之後,大明朝廷上下頓時慌成一團,雖然有不少的大臣建議遷都南京,不過都被兵部尚書于謙給否決。

既然不給遷都,議和又談不攏,那還能怎麼辦?打唄。於是,在孫太后和于謙的商議後,異常艱苦的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保衛戰開始之前,孫太后把皇室家眷都轉移到南京,避免遭受到戰火的牽連,其中包括張太皇太后、胡太妃等,當然,也包括郕王朱祁鈺。

掉頭回來的朱祁鈺

然而,朱祁鈺卻不甘心接受如此的命運,在難移的前一刻,他毅然決然地跑回到宮中,懇求孫太后給他一次保家衛國的機會。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兩個孩子其中之一,朱祁鎮已經被蒙古俘虜去了,孫太后實在不忍心再看朱祁鈺再步他兄長的後塵。面對當時嚴峻的時勢,再加上人手的不夠,面對朱祁鈺懇切的眼神,孫太后答應讓他留下來。

朱祁鈺懇求留下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舉動,使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如果當初他沒有選擇留下來,他還是可以繼續做一個逍遙自在的王爺,繼續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相對的,如果他沒有留下來,中國的歷史上也不會有景泰皇帝這號人。

在北京保衛戰中,骨子裡流淌著朱家血液的朱祁鈺,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了,朱家的子孫,絕對不能任人宰割!

孫太后(左)、朱祁鈺(右)

同時,為了粉碎蒙古也先利用英宗控制明朝的陰謀,大臣們商議之下,決定勸服朱祁鈺登基。最初的時候他是拒絕,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搞亂王朝的繼承順序。只是在孫太后的批准和于謙關於國家亟需領導的主張的推動下,最後他才被說服。

朱祁鈺登基之後,立刻頒發詔書,宣告英宗為了國家利益,自願讓位;同時,從蒙古地區發出以英宗為名義的詔書都應不予理睬。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鼓舞明軍的士氣,同時也大大地打擊了蒙古軍隊的自信心。

景泰皇帝朱祁鈺

朱祁鈺以他的勇敢,他的果斷,贏得了朝廷眾臣們的肯定,贏得了孫太后的認可,憑著自己的本事和大臣們的推薦坐上了皇位。

在此次戰爭中,朱祁鈺雖然沒有十分亮眼的功績,但是,他卻是此次戰爭中最耀眼的那一顆星。

相關焦點

  • 假如人人都是一顆星,那麼獅子座就是最耀眼的那一顆
    假如人人都是天上的一顆星,那麼獅子座,註定就是最耀眼的那一顆。它們總是生長在夜色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用它們獨特的光芒,照亮周圍的黑暗。獅子就是這樣,無論如何,總是充滿了堅持不懈和勇氣。如果有了生生不息的希望,他們就知道還有力量去直面未來。
  • 明朝救國功臣于謙是如何打贏北京保衛戰,挽救明朝江山的?
    北京保衛戰可以說是明朝建國以後最重大的一次戰鬥了,關乎明朝的命運,此戰打贏直接為明朝續命兩百年,而北京保衛戰的第一功臣于謙可以說是鞠躬盡力。那麼明朝究竟是如何打贏這場北京保衛戰的呢?在我看來共有四點原因。1.佔據政治主動也先手中的最大王牌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當時朱祁鈺只是個監國,如果不廢除朱祁鎮的帝位,那麼也先就能以大明皇帝來要挾朝廷,十分不利於戰局。但是明朝沒有讓也先的計謀得逞,迅速的另立新君,加上朱祁鈺根本不顧自己哥哥的死活,讓明朝軍隊完全無顧慮。
  • 為明朝續了一命的戰役——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在明史中意義非凡,它的勝利挽救了明朝,暫且不談主要功臣于謙,淺述北京保衛戰的前因經過後果。前因:明英宗朱祁鎮不自量力帶著50萬大軍御駕親徵又聽信太監王振致使土木堡大敗。但于謙極力反對,認為京城必須得堅守,他的主見得到許多大臣和皇太后支持。皇太后和京城大臣擁立郕王即位,奉英宗為太上皇,于謙臨危受命被任為兵部尚書,隨後于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內平穩朝中大臣和京師百姓人心,對外積極備戰,準備抵抗瓦剌大軍到來。瓦剌俘虜了明英宗後,打著送太上皇回京的口號挾持著他一路向北,直朝京師而去。
  • 明朝忠魂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為大明續命195年
    在這一刻,恢復祖上榮耀,成為了他的使命,「不成功、便成仁。」于謙的應敵之策看到瓦剌軍列陣於城下,石亨覺得應該收兵固守,待敵軍勢頭稍弱時再出城迎戰,但此建議立刻遭到于謙的反對,並對石亨說「為什麼向敵人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軍。」
  • 明朝: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星
    明朝: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星!說到明朝你會想到什麼?是朱元璋?還是明朝的廢丞相設內閣?今天要和大家我所喜歡的明朝。明朝始建於1368-1644年,共經歷了276年的風風雨雨,明朝第一位開國皇帝是我們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可是一位奇人。
  • 臨危即位,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的明朝皇帝,最後下場悲慘
    正統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明朝皇帝明英宗聽信宦官王振讒言,御駕親徵抗擊瓦剌大軍(瓦剌為明朝人對西部蒙古的稱呼),結果明軍主力在土木堡慘敗,明英宗本人也慘遭俘虜,朝野上下大為震驚,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朱祁鈺就在這個背景下,臨危即位了。
  • 鄧紫棋,一位金魚嘴實力歌星,一顆耀眼的星!
    導語:他給我們帶來了好多優秀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好多好聽的歌,豐富了我們的業餘生活。提起鄧紫棋大家想到的是他的精緻的臉蛋,其次想到的是她的金魚嘴,然後是他的歌,他是一位著名的歌星,他是一位要強的人,他是一位典型的實力派,是一顆耀眼的星。
  • 如果1449年面對瓦剌也先大軍,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失敗了會如何
    1449年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之變,也先僅以3萬的瓦剌大軍讓大明20萬精銳全軍覆沒,同年也先大軍繼續南下攻明,在進攻大明國都北京的過程中,遭大明兵部尚書于謙率領的北京軍民的頑強抵抗,最終也先的瓦剌大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無奈撤兵,大明轉危為安。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下,如果1449年面對瓦剌也先大軍,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失敗了會如何?
  • 如果1449年面對瓦剌也先大軍,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失敗了會如何?
    一,如果瓦剌首領也先率領的大軍在土木堡殲滅大明20萬大軍並俘虜明英宗後,在接下來又南下進攻明朝都城北京,並粉碎了明朝兵部尚書于謙組織領導的北京保衛戰,攻入北京,那大明的下場就是歷史上被匈奴人攻破國都的西晉、被女真人攻破國都的北宋,北方大片國土淪為瓦剌為首的蒙古人的領地,蒙古人在1368年被朱元璋的25萬北伐大軍從中國趕回草原後,將再次入主中原,當然這次是西蒙古人,中國北方的漢人百姓將再次在蒙古人的鐵蹄下受盡欺壓凌辱
  • 明朝: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星
    明朝: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星!說到明朝你會想到什麼?是朱元璋?還是明朝的廢丞相設內閣?今天要和大家我所喜歡的明朝。明朝始建於1368-1644年,共經歷了276年的風風雨雨,明朝第一位開國皇帝是我們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可是一位奇人。
  • 北京保衛戰:一場以戰代守的保衛戰,打出了一個王朝的風骨
    可有一人立主戰,此人正是北京保衛戰的領導者——于謙。 更何況也先還挾持著明英宗,明朝只能被動防守。 所以不少人都主張南逃,這樣的做法與當初「靖康之變」類似。可北京是國之根本,明朝素有「天子守社稷,君王守國門」的說法,若是讓出北京,豈不丟了民族氣節? 可此時也先挾持明英宗,若戰,又會畏手畏腳,這讓不少人為難。此時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
  • 北京保衛戰:一場以戰代守的保衛戰,打出了一個王朝的風骨
    可有一人立主戰,此人正是北京保衛戰的領導者——于謙。 更何況也先還挾持著明英宗,明朝只能被動防守。 所以不少人都主張南逃,這樣的做法與當初「靖康之變」類似。可北京是國之根本,明朝素有「天子守社稷,君王守國門」的說法,若是讓出北京,豈不丟了民族氣節? 可此時也先挾持明英宗,若戰,又會畏手畏腳,這讓不少人為難。此時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
  • 如果1449年面對瓦剌也先大軍,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失敗了會如何?
    ,在接下來又南下進攻明朝都城北京,並粉碎了明朝兵部尚書于謙組織領導的北京保衛戰,攻入北京,那大明的下場就是歷史上被匈奴人攻破國都的西晉、被女真人攻破國都的北宋,北方大片國土淪為瓦剌為首的蒙古人的領地,蒙古人在1368年被朱元璋的25萬北伐大軍從中國趕回草原後,將再次入主中原,當然這次是西蒙古人,中國北方的漢人百姓將再次在蒙古人的鐵蹄下受盡欺壓凌辱。
  • 明朝北京保衛戰紀實 文弱書生妙招力挽狂瀾
    它標誌著明朝失去了對蒙古軍事力量的優勢,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土木之變,使得明朝面臨的局勢極其危險。英宗為也先俘獲,明朝陷入了國無君主的窘境。同時,英宗成為也先手中的一個籌碼,隨時隨地可以向明廷要挾索價。也先挾持英宗,乘土木新勝之餘威,率眾直趨北京,欲一鼓作氣攻取明朝的京城。而數十萬明軍在土木堡一役土崩瓦解,北京守備空虛,形勢岌岌可危。
  • 璀璨在東方的一顆耀眼明珠:上海市
    眾所周知;上海是我們國家最發達的城市,更是我們國家走在最前沿開放的城市。而上海面對全球四方的好客,城市面貌更是以時尚都市感的前沿而屹立一方,滂沱一注;許久以前;在中國各地城市還沒有形成新的地標的時候,東方明珠就成為了上海的一顆最耀眼的明珠,是外界進入上海遠遠的一方;觀望就可以魏視上海市了。東方明珠並成為了東方的一顆最耀眼的明珠。
  • 京師保衛戰背景與經過?京師保衛戰結果與影響?
    京師保衛戰背景明朝的京師保衛戰發生在1449年,這一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瓦剌的也先俘虜,之後也先揮師南下,圍困了北京城,于謙率領著京城的軍民開始了抗擊也先的京師保衛戰,經過北京軍民的共同努力,京師保衛戰獲得了勝利,於是明朝轉危為安,于謙也因為京師保衛戰名垂青史,下面介紹一下京師保衛戰背景。
  •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使大明朝轉危為安
    正統十四年,明朝主力軍隊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朝最高統治者明英宗被俘、統管明朝軍事的行政長官兵部尚書,統管明朝財政的戶部尚書等國家棟梁皆戰死,明朝多年訓練的精銳死傷過半。隨後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大臣們紛紛建議南遷,京城的大戶收拾行李隨時準備跟隨皇家「衣冠南渡」。在此危難時期,于謙力排眾議,並且指揮了北京保衛戰。
  • 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使大明朝轉危為安
    正統十四年,明朝主力軍隊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朝最高統治者明英宗被俘、統管明朝軍事的行政長官兵部尚書,統管明朝財政的戶部尚書等國家棟梁皆戰死,明朝多年訓練的精銳死傷過半。隨後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大臣們紛紛建議南遷,京城的大戶收拾行李隨時準備跟隨皇家「衣冠南渡」。在此危難時期,于謙力排眾議,並且指揮了北京保衛戰。
  • 明朝前期的京城保衛戰,創造了一個戰爭奇蹟,塑造了一個民族英雄
    明朝相當精彩的一場戰役,北京保衛戰,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英雄! 一、土木之變 所謂大難興邦,正是土木之變,從新激起了大明的王霸之氣,激起了眾多將士的報國之志,這才有了之後的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瓦剌在太師也先的統領下,大舉南下,入侵大明邊境。毫無經驗的英宗朱祁鎮,聽信王振的讒言,隨即決定御駕親徵。
  • 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
    導語:明朝時期,朱棣成為皇帝之後,為何要遷都北京?文|小堅說歷史說到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看明朝時期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他在登基之後,傾盡全力來建造北京的紫禁城。從來沒有像他這麼一位皇帝,為了遷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他耗費了十幾年和無數的錢財,來修建北京。那時他已經在南京定都,那為什麼還要將都城遷到北京,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北京,而將南京作為陪都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