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聲轟鳴,人馬嘶叫,平靜安詳的北京城外,如今卻成了蒙古騎兵和明朝軍隊的戰場。此時,一名明朝小將正在奮勇殺敵,放眼整個現場之中,他顯得毫不起眼,但是,他的身份註定了他的不平凡——郕王朱祁鈺。
「土木堡之變」慘敗之後,大明朝廷上下頓時慌成一團,雖然有不少的大臣建議遷都南京,不過都被兵部尚書于謙給否決。
既然不給遷都,議和又談不攏,那還能怎麼辦?打唄。於是,在孫太后和于謙的商議後,異常艱苦的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保衛戰開始之前,孫太后把皇室家眷都轉移到南京,避免遭受到戰火的牽連,其中包括張太皇太后、胡太妃等,當然,也包括郕王朱祁鈺。
然而,朱祁鈺卻不甘心接受如此的命運,在難移的前一刻,他毅然決然地跑回到宮中,懇求孫太后給他一次保家衛國的機會。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兩個孩子其中之一,朱祁鎮已經被蒙古俘虜去了,孫太后實在不忍心再看朱祁鈺再步他兄長的後塵。面對當時嚴峻的時勢,再加上人手的不夠,面對朱祁鈺懇切的眼神,孫太后答應讓他留下來。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舉動,使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如果當初他沒有選擇留下來,他還是可以繼續做一個逍遙自在的王爺,繼續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相對的,如果他沒有留下來,中國的歷史上也不會有景泰皇帝這號人。
在北京保衛戰中,骨子裡流淌著朱家血液的朱祁鈺,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了,朱家的子孫,絕對不能任人宰割!
同時,為了粉碎蒙古也先利用英宗控制明朝的陰謀,大臣們商議之下,決定勸服朱祁鈺登基。最初的時候他是拒絕,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搞亂王朝的繼承順序。只是在孫太后的批准和于謙關於國家亟需領導的主張的推動下,最後他才被說服。
朱祁鈺登基之後,立刻頒發詔書,宣告英宗為了國家利益,自願讓位;同時,從蒙古地區發出以英宗為名義的詔書都應不予理睬。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鼓舞明軍的士氣,同時也大大地打擊了蒙古軍隊的自信心。
朱祁鈺以他的勇敢,他的果斷,贏得了朝廷眾臣們的肯定,贏得了孫太后的認可,憑著自己的本事和大臣們的推薦坐上了皇位。
在此次戰爭中,朱祁鈺雖然沒有十分亮眼的功績,但是,他卻是此次戰爭中最耀眼的那一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