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百年前的威爾斯鄉村,小女孩瑪利·瓊斯為了得到一本當時極為昂貴的《聖經》,從十歲開始,通過養蜜蜂、養雞、為別人照看孩子、縫補衣服、拾柴火、打掃廚房..在六年裡終於攢夠了買一本《聖經》的錢。她的故事後來感動了很多的人,促成了聯合聖經公會的成立~
1. 瑪麗.瓊斯和她的《聖經》
這位小女孩的名字叫瑪麗·瓊斯(Mary Jones),在1784年出生於威爾斯一個偏僻的小鄉村。她的家像當時很多英國家庭一樣,日子過得艱難而拮据,父母親都是靠出苦力維持生活的紡織工人。瑪麗就生活在那個連學校也沒有的窮鄉僻壤中,但每個星期天她的一家人都會到附近的教堂去做禮拜、敬拜神。
瑪麗從小就渴慕主的話,願意好好學習上帝的話語,每一次到教堂去禮拜,她都瞪著大眼睛,一眨不眨地聽著臺上講道人講述神的話語,她那顆愛上帝話語的心使她的生命活得充滿生機、充滿盼望,她深深地感到,神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向她說話,但她的父母並沒有能力購買一本《聖經》,因為《聖經》在當時並不普及,而且價格昂貴得驚人。
直到瑪麗十歲那年,村子裡終於有了一間學校,從此小瑪麗就風雨無阻地去上學,因為她深深地相信,只要學會認識字,即使眼下沒有機會讀《聖經》,終有一天會讀到的。所以她每天得花上兩小時步行往返學校,她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2. 走兩裡路為讀聖經
但最令瑪麗興奮的事,就是一到禮拜天她可以去上主日學,在主日學裡可以聽到更多聖經故事。越是聽到更多神的話,瑪麗便越想擁有自己的《聖經》。
當時,有一位好心人伊萬斯太太(Mrs. Evans)願意把自己的《聖經》借給瑪麗讀,但有一個條件,只能在她的家裡讀,不能拿走。
於是瑪麗每個星期六都會步行兩裡路到伊萬斯太太的家去讀《聖經》,瑪麗的讀經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3. 為買《聖經》攢錢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瑪麗渴望擁有聖經的心愈來愈強烈,但家裡實在太窮,再沒有過多的錢能用來買《聖經》,年紀小小的她就想到要幹活賺錢來買自己的《聖經》。
從此,她每天除了去上學,還要替媽媽料理家務,照看年紀更小的弟弟妹妹,所餘的時間實在不多,但她為了攢錢買一本自己的《聖經》,就用自己僅有的一點點時間替鄰居拾柴火,替別人照看小孩,抽空替人縫補窗簾、幹家務,再苦再累她都不覺得累,渴望擁有《聖經》的心在她裡面支撐著她。
伊萬斯太太知道瑪麗的計劃之後,便將一些小雞苗送給她,告訴她等到小雞長大、下蛋後,她就可以把雞蛋賣錢了。雖然一本《聖經》的價錢在瑪麗的面前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但瑪麗愛《聖經》渴慕神話語的心早已超越了面前的這座大山。
4. 長途跋涉買聖經
就這樣,六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瑪麗終於有足夠的錢去買《聖經》了,可惜在她居住的地方並沒有《聖經》出售。從主日學老師口中得知,離她家約四十公裡的巴拉(Bala)城鎮,有一位名叫湯姆斯·查爾斯的牧師(Rev. Thomas Charles),他的那裡有聖經出售。
於是在一八零零年夏季的一天,還未到十六歲的小瑪麗就獨自上路,徒步越過山嶺,經過渺無人煙的田野,到達了這個完全陌生的城鎮,目的就是要買一本自己這麼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聖經》。經過一整天的長途跋涉,瑪麗終於來到巴拉。
可惜她來遲一步!牧師那裡最後一本《聖經》已經被人預訂了。瑪麗聽到這個消息後,內心極度悲傷,忍不住哭了起來;她一邊哭,一邊把她的傷心事告訴查爾斯牧師,查爾斯牧師看著眼前這個風塵僕僕的小女孩,她的眼淚和那顆深深愛主的心打動了牧師的心,最後,牧師決定將最後一本《聖經》賣給了瑪麗姑娘。
5. 打開《聖經》讚美神
回到家,家人對瑪利說你現在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但我覺得,如果我們不從聖經上得到一些話,我們就上床去休息了,也不會心滿意足的。瑪麗,給我們讀些什麼吧,然後讓我們來感謝神給我們的所有憐憫。
瑪麗打開她的《聖經》,翻到其中一頁,靜默了好幾分鐘,然後用滿含激情的聲音,開始讀《詩篇》第150篇: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神的聖所讚美他,在他顯能力的蒼穹讚美他。」
當她讀到最後一句:「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時,她的聲音因喜悅而高揚起來。家人不約而同地從椅子上站起來,一起跪下,獻感謝給神。然後,瑪麗懷著深深的喜樂和平安,向父母道了晚安,上樓睡覺去了。
6. 教會豈止一個瑪麗需要聖經呢?
一八零二年十二月,查爾斯牧師在倫敦的屬靈小冊子公會(Religious Tract Society)聚會中,深情地講述了瑪麗·瓊斯的故事,指出當地人是何等迫切的需要《聖經》。最後與會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位小姑娘的需要,更認為這是全英國的需要,還是全世界的需要!
會中一名浸信會牧師約瑟·休斯(Rev. Joseph Hughes)站起來首先呼籲:「既然如此,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公會——如果是為威爾斯,為何不也為整個英國?為何不也為整個世界呢?」
在整個教會的歷史中豈止一個瑪麗·瓊斯呢?她那顆渴慕上帝話語的心,真叫今天身處物質豐富社會的我們倍感慚愧。然而,上帝就是借著這位住在窮鄉僻壤的小女孩瑪麗,喚醒了當時英國的教會,在瑪麗二十歲那年(一八零四)的三月七日,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正式成立,有三百人出席成立慶典。
7. 聖經發行到全世界
從此上帝給人類寶貴的《聖經》就是這樣送到世界各地,在《聖公會的百年慶典(一九零四年)中,他們宣布已建立了共八千個附屬組織和海外分發站,其中有二千多個是在海外,所涉及的翻譯工作約有三百八十種語言,而透過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發行和銷售的《聖經》,超過一億八千一百萬冊。
聖經公會的目標是要以一般人負擔得起的價錢和所能了解的語言來購買《聖經》、閱讀《聖經》,把《聖經》發行到全世界。
在這二百年的《聖經》翻譯歷史裡,《聖經》譯本由二十多種語言增至二千三百多種語言(或文字),其中當然還包括華人信徒所使用的《和合本聖經》,威爾斯人以瑪麗·瓊斯為代表,種植了一棵如今枝繁葉茂,遍及世界的大樹。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註: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 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