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不客觀,不理性,不公正,純粹個人主張,是本評測的宗旨。
舒 龑
大概在今年年初,孤陋寡聞的我聽到了這樣一個說法:懂事之前看郭敬明,懂事之後看張嘉佳。我無法評判這個說法是否正確(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很難用正確與否去形容),於是將其告訴了我的一些朋友。朋友們瞬間腦洞大開,提出了「懂事之前看蔣方舟,懂事之後看於丹」、「懂事之前看韓寒,懂事之後看馮唐」、「懂事之前看餘秋雨,懂事之後看易中天」之類的說法。
同樣,這些說法都無法判斷是不是正確,但既然有這些說法,就說明以上提到的人,都是當下中國文化圈當中無法避免的存在。
所以,當有朋友提出讓我評測餘秋雨的最新小說《空島》,我是無法拒絕的。哪怕有一種理性的聲音告訴我,評測這本書註定會惹來太多爭議。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評測。
跑路了。身為男主角的岑乙,覺得自己有責任找回趙南。於是他也上路去找。
得了,就這麼個故事吧。我感覺我都快劇透完了……
說說這本書的看點吧。
首先,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看點,就是餘秋雨寫的。正如前面所說,以散文和擔任歌手大賽評委屢屢犯錯聞名的餘秋雨,是一個當下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無論如何,餘秋雨哪怕寫了一本只有一個字的書,照樣是會有看點的。
第二,這是一本小說。近年來,由於心靈雞湯泛濫成災,很多人寫個段子集就當小說賣了,還美其名曰「短篇小說集」。我就怕餘秋雨也走上這條路,寫個段子集就當小說賣了。還好不是,這好歹是個完整的小說。
槽點 我無法承認這是
「以紀實筆調寫的懸疑推理小說」
老實說,如果單純以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並不算難看。
但是這本書的題記當中稱,這是「以歷史紀實的筆調,寫了一部懸疑推理小說」。作為一個看懸疑推理小說不知道有多少的、沒啥格調的讀者,我對這種說法實在是難以認同。
下面做具體分析。
1.這本書的部分遣詞造句總是讓我感覺不爽,臺詞太過於雷,仿佛在看吳宇森拍的《赤壁》。
比如小說第43頁:「但他們是輔仁書院的學生啊,」岑乙說,「社會上一聽都會高看一眼,怎麼會這樣?」
「社會」這個詞語,我國也一直有,然而這個詞語最開始的意義是「村民集會」,是個動名詞。此處顯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現代意義上的「社會」。那麼,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是什麼時候有的呢?
日本學者在明治年間最先將英文「society」一詞譯為漢字「社會」,近代中國學者在翻譯日本社會學著作時,襲用此詞,中文的「社會」一詞才有現代通用的含義。
那麼明治年間是什麼時代呢?從1868年開始的。那麼乾隆朝是什麼時代呢?到1799年就結束了!我實在是難以理解,為什麼一個最早也得在1868年出現的詞語,會出現在1799年之前的中國呢?
的確,這算不上什麼大毛病。在這本書裡還有「中國朝廷」、「市民」、「和珅的幻想式追查」等等讀起來和時代背景有違和感的詞語。
我不能接受這種寫法,因為這些詞語並不傷及小說的核心,它只需要稍微改動一下就立刻變得不那麼面目可憎。比如上文中的「社會」,完全可以改為「坊間」,這不是什麼難事兒吧?
2.我實在是讀不出什麼懸疑小說的感覺。
懸疑小說麼,當然要有懸念。好的懸疑小說會依靠一個大的懸念來挑動讀者的內心,然後又通過不斷製造小的懸念來推進故事,增加讀者一路讀下去的欲望。
我覺得《空島》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小說一開始設置了一個懸念:王直的財富到底在何處?並由此引出了趙家的事情。然而還沒讀到一半我就發現,這王直的家產就幾乎沒怎麼提了,作者似乎把這個設定給忘了!那趙家的家產又是哪兒來的?這懸念剛拋出來,馬上就解決了—做買賣唄。
我的天,這叫哪門子懸念啊!整本書幾乎都在平鋪直敘,大部分能夠製造懸念的東西,都會在轉瞬之間給出答案。既沒有設置任何反轉,也沒有任何能挑動我神經的陰謀,這就仿佛給了我一個受傷的人,又給了我一條狗,我本來覺得不會是狗咬人這麼簡單吧,結果仔細一看,果然是狗咬人。
3.我實在是讀不出任何推理的痕跡。我覺得作者似乎誤會了一件事情,並不是在小說裡寫了一個或者幾個案子,就算是推理小說了。推理小說當中一定要有推理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符合邏輯的,也是符合科學的,是講究手法的,然而這本小說幾乎沒有這樣的要素。
如果我這麼說你不能理解的話,那我換個說法。你不能說在小說裡寫了個機器人就說自己的小說是科幻小說,掃地機器人還是機器人呢!
4.莫名其妙、如同講課一樣說教的講述手法。
我讀這本小說,有時候都不覺得自己在看小說,而是覺得自己好像在聽一個喋喋不休的老師講課。這種感覺在我看到小說的第112頁時達到了頂峰,因為我看到了如下的文字:
這部小說開頭「引子」的情節,也就出現了。
他,岑乙,就是那個紫衣架。
現在,就要接著「引子」的情節,接續說下去了,直達終點。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老師講課的即視感:老師突然說「同學們注意聽啦,這堂課我一開始講的問題出現了,誰不認真聽就要考不好了」。
事實上,這本小說經常出現一些具有說教意味的話語,比如在描述輔仁書院用誹謗的方式試圖侵佔海葉閣時,反覆說明中國文人相互陷害、文化鷹犬的醜惡。我個人認為,過多的說教不僅造成了小說內容的割裂,也造成了閱讀上容易出戲。
5.過於細碎的章節。
《空島》總共有六大章節,對於一個說長不長的長篇小說來說,比較正常。然而在大章節裡,小章節的切分太過於細碎了。有些大的章節當中,竟然有15個小章節,顯得文字支離破碎。
總結 不要太小看懸疑推理小說,
沒那麼好寫!
再次聲明,雖然這本小說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但作為小說本身來說,或許並不差。然而,我實在是不明白作者到底哪裡來的自信說這就是懸疑推理小說。
我建議書商在賣這本書的時候千萬不要放在「懸疑推理」的書架上,最好放在暢銷書這一行,我打賭這本書很暢銷。
好了,今天的評測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開箱 空曠的封面和較差的紙質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真不愧是《空島》啊,這個封面畫可真是空得可以。除了一葉扁舟和封面左上角的山以外,基本沒有別的東西了。
我個人是比較欣賞這樣的封面的,因為這看起來非常高大上。作為一個經常帶著書出門的人,我感覺這樣封面的書總比封面就是個大腦袋的書要強。不過,封面畫雖然令我滿意,但是封面的紙質不佳。摸起來有一種粗糙的感覺,而且特別容易損壞。我斷斷續續看這本書,大概翻閱了三四天的樣子,中途也就帶出去一兩次而已,封面的紙已經出現了裂紋。
看點 或許「餘秋雨」三字就足夠了
首先稍微劇透一下。
話說那是在乾隆年間,和珅在主持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偶然聽說了明末的大海盜王直藏有巨額財富,然而財富的下落卻不明晰。於是和珅派人去查看王家的家譜,認為家譜到手,財富也就能浮出水面。家譜藏在何處?應該就是那些大量購買書籍卻並沒有明確出資人的書閣,一來二去,就盯上了揚州的海葉閣。
這海葉閣是揚州趙家的產業,和珅的手下—一名總是穿著黑衣、名叫何求的人,找了一個讀書人(也就是男主角)岑乙,潛入到了海葉閣,探查趙家財富的來源以及王家家譜的所在。
然後和珅倒臺,有人認為這件事應該繼續查下去。結果把趙家弄了個底朝天,甚至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
原來,這趙家的財富都是經商得來,和王直沒啥關係。至於說是誰經商的呢?是趙家的女兒趙南。由於鬧得太厲害,趙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