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石河子,南有阿拉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兵團城市「石河子和阿拉爾」的地位和作用尤為重要。儘管石河子設市早於阿拉爾,但阿拉爾的重要性在南疆地域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座兵團城市位於阿克蘇地區境內,北起天山南麓,南至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世界最大的內陸河——塔裡木河穿過阿拉爾市區。
1、阿拉爾的前世今生
阿拉爾,古稱昆崗或塔裡木,漢代歸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代屬安西都護府,清光緒八年(1882年)屬阿克蘇道。自漢唐時期,塔裡木盆地西北緣城鎮和居民點星羅棋布,交通線縱橫交錯,西北和東北分別是姑墨國和龜茲國屬地。向南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就是所謂的「于闐道」,指的是從龜茲出發,行至阿拉爾後,再沿著和田河通往于闐國。
和田河是塔裡木河的分支,千年以前,和田河從阿拉爾注入塔裡木河,如今卻在阿瓦提縣境內的三江口(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匯入一條河流,統稱塔裡木河。有關于闐道的記載,不少史書均有文字出現,但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卻一直找不到考古實物的佐證。
如果從塔裡木河上遊及分支來看,和田河流域的洛浦縣發現了山普拉墓葬群,阿瓦提縣古墓群、烏什縣、溫宿縣均發現過不少古墓群,在塔裡木河下遊的羅布泊發現了小河墓地河樓蘭墓地,而在中遊的阿拉爾地域未曾發現古墓群。這也是困擾考古專家的難解之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阿拉爾市十一團十三連一片被農田包圍的荒漠裡,當地人在此地打柴發現了方圓數裡的古墓群。古墓多數在沙丘頂部或者半坡上,有的被風吹得露出了一組甚至幾組棺木。棺木由四塊直徑20至30釐米一劈為二的胡楊原木拼成。出土的所有棺木皆無底座;屍骸頭髮全為金黃,顴骨高聳、臉龐狹長,腿骨粗壯、身形高大,整體呈現歐羅巴人種特徵。男女雙人葬多為上下合葬,屈肢葬成為主要類型。
根據英國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C14世界測年中心的檢驗結果,古墓分別為4600年、4300年、3800年、2600年、1200年和900餘年前的6個序列,為遠古羌人文化遺址,是名副其實的「大河文明」佐證。此外,根據相關研究人員初步判斷,位於昆崗古墓旁的小湖泊為塔裡木河古道和和田河古道所在地。
由此證明,昆崗古墓群不僅進一步佐證了阿拉爾的歷史,更見證了「于闐道」上的古人類活動的足跡。說明了在漢唐之前或之後,阿拉爾地域處在塔裡木河兩岸沿線,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和生存,再說古代的阿拉爾一帶,到處生長著大片的原始森林,後來由於生態的變化,逐漸出現了「沙進人退」的沙漠化現狀。
建國後,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的前身是創建於土地革命時期的紅六軍團、著名的三五九旅、一野二軍步兵第五師。1949年11月,揮師西進,駐防南疆。1953年6月5日,在阿克蘇地區整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75年6月,農一師建制撤銷,改稱阿克蘇地區農墾局,隸屬新疆農墾總局和阿克蘇地區行署雙重領導。1982年6月,阿克蘇地區農墾局恢復原農一師建制。
2002年9月,國務院批覆在兵團農一師最大的阿拉爾墾區設立自治區縣級直轄市——阿拉爾市,與農一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2004年1月19日,阿拉爾市正式掛牌成立。2013年1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更名為兵團第一師。
2、阿拉爾之印象
1996年7月份,從武警指揮學校畢業,我和十幾位軍校同學被分配到兵指武警一支隊。當時要在支隊機關學習一個星期,正好趕上「7·15」沙雅縣犯人暴獄事件,我們便向支隊領導主動請纓,要求隨同平暴小組抓捕罪犯,結果支隊領導考慮到我們剛從軍校畢業,萬一出現意外事故,無法向上級組織交待,最後拒絕我們參加平暴行動。
學習結束,支隊幹部股股長朱朝輝徵求我們的意見,說你們都想分到哪些基層大隊,自己可以提出來,支隊領導會考慮的。我不是從一支隊走出去的戰士,對部隊的情況也不熟悉,於是就對朱股長說,哪裡遠就去哪裡,反正都是在基層,無論分到哪裡都可以做貢獻。
當支隊宣布分配名單時,我被分到了農一師阿拉爾十四團,是距離阿克蘇市最遠的團場。十四團,在塔裡木河畔,緊挨沙雅縣,是農一師最艱苦的團場之一,有著「水到頭、電到頭,路到頭」的說法。有幾位是從這裡考上軍校的同學,他們對我開玩笑地說,老朱,你去了一個好地方,等有空了,我們去十四團看你去。
後來,我才明白他們說的意思。因為十四團緊緊挨著大沙漠,常年有風沙,並且條件艱苦,距離阿拉爾市也有100多公裡,通往團場的道路都是土路,無論去哪裡都會弄得一身土。從阿拉爾過塔裡木河大橋,到了十二團,往左拐就是一條筆直的土路,一直走到頭就是十四團了。
這條路旁邊就是一條大渠,過了十二團,沿途就是十三團、十一團、十五團,最後就是十四團。昆崗古墓群就位於十一團境內,而十一團團部就緊挨著路邊的大渠,可以說算是條件不錯的團場了。那時候,我並不知道十一團有一個處發現十多年的古墓群,不然的話,我肯定會抽空騎摩託車去看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阿拉爾還未設市,是農一師九團團部駐地,只有一條寬闊的主街道,可以一直通往阿克蘇方向。最熱鬧的地方,就是九團菜市場,有小吃店和商店等,周圍沒有幾棟樓房,即便有樓房,高度也不超過六樓。每次路過阿拉爾,我都會買點日用品,因為十四團的商店也是很少,我所在的駐地距離團部也有十多公裡,畢竟是在沙漠腹地,生活條件差得沒法說。
阿拉爾還有一個地方較為繁華,就是塔裡木大學門口一帶,那裡到處都有飯館和商店,也有遊戲廳和書店等。我曾過去一兩次,那條路居住的人較多,都是大學生消費帶來的效應,很多有經營頭腦的團場居民,就在此處開商店和飯館,賣冷飲和衣服等。記得在學校門口不遠,我吃過一次拌麵,味道還算不錯。
從塔裡木大學出來,順著街道往前走不遠,左前方就是塔裡木河,河上有一座大橋,長度大約有一公裡多,橋面比較窄,差不多有兩輛車的寬度。如果相向行駛錯車的話,還要小心翼翼地過橋,不然就會發生撞車事故。這座塔裡木河大橋應是建國後修建的,至少有60多年的歷史,現在橋身已有不少裂痕,目前已禁止重車通行。
3、新時代的阿拉爾
如今的阿拉爾,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縣級市,與新疆建設兵團第一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機關大樓建設得非常有氣派,就像一座宮殿一樣,圍繞這座辦公大樓,周圍就是花園式的綠地和廣場。三五九旅紀念館就坐落在廣場上,很多到阿拉爾的遊客,都會感到這座沙漠邊緣上的城市,簡直就是一個大花園。
按照城市規劃,阿拉爾市拉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寬闊的街道,高樓林立的住宅和辦公區域,新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讓阿拉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駐阿克蘇市的兵團各單位已搬遷到阿拉爾市,人口的急劇上升,徹底讓這座兵團城市恢復了古代絲路之繁榮景象。
在塔裡木河上,如今又修建了一座現代的塔裡木河大橋,隨著阿拉爾城市建設規模擴大,以前的十二團已納入阿拉爾城區,而塔裡木河正好從城中穿過,塔裡木河景觀帶也正在建設之中。不久的將來,阿拉爾將會是一座擁有百萬城鎮人口的南疆兵團大都市,作為屯墾戍邊之地的南疆新興城市,它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塔裡木河畔,屹立在沙漠邊緣,時刻發揮和肩負著「人進沙退」的重任。
阿拉爾市不僅有三五九旅屯墾文化紀念館,還有塔裡木祥龍湖風景區、多浪湖旅遊景區、千鳥湖旅遊風景區等,另外,還有兵團成立初期的地窩子文化遊覽區、沙漠胡楊觀賞區等。可以想像,處在古地域的阿拉爾,在千百年前,這裡已是人類繁衍生息之地,但經過時代變遷之後,在這片沙漠邊緣的綠洲,又要肩負起「向沙漠進軍」的偉大歷史進程。
新時代的阿拉爾,如今已成為南疆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這裡是全國糧油棉的重要生產基地,又是塔裡木河畔見證人類輝煌歷史進程的地域,這座城市的崛起,將為新疆大地譜寫一曲新時代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