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遍布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千百萬的華僑。過去幾百年內,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中國哪個省份的人遍布全世界?按華僑華人的數量,你可能會想到廣東。而它的鄰居福建,似乎永遠都是那一片被沙灘和海浪環抱的歲月靜好之地。
你不會意識到,那些海陸相接的港口裡,藏匿著無數福建人的冒險和遠行。
2005年調查時,福建擁有1264萬華僑,分布在世界上的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僅次於廣東的中國第二大僑鄉[1]。
而論外出方式,福建人的花樣更是防不勝防,以至於旅行社不得不差別對待,比如一些旅行社在辦理入臺證時,明確指出「不接受福建福州的客人辦理」。
福建人為什麼遭遇了這樣的歧視?他們又是怎樣走遍全世界的?
曾經是海上貿易的王者
就像中國其他的東部沿海省份一樣,福建擁有令內陸省份羨慕不已的海洋資源,坐擁3700多公裡大陸海岸線和數以千計的海島,福建人是當之無愧的「大海的兒女」。
然而,你也很難找到另一個沿海省份像福建一樣,幾乎被山圍得水洩不通。75%的山區面積將福建人逼向狹長的沿海平原,同時也封鎖了他們與鄰省浙江和江西的交流。
2019年4月7日,福建福鼎,遠處是太姥山鎮。福建沿海許多城市與鄉鎮都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
山東 、浙江、廣東這些省份一邊面朝大海,另一邊還有廣袤的種植地區,能與內陸省份互通有無。福建人卻只能「以海為田」,通過海上貿易來彌補先天不足的農業生產。
先進的造船技術和優良的港灣是福建人出海的硬資本。早在唐代,福建就有了福州和泉州這兩個造船中心。
2018年8月31日,福州連江苔祿鎮北茭村。漁船交織成一組熱火朝天的景象。唐天寶三年(744年)鑑真為了日本僧人返回,還曾經派人在福州買船[2]
今天你在東南亞旅遊時,能感受到無數的福建、廣州、客家特色,從雲吞麵到釀豆腐,從媽祖廟到中西合璧的大樓。但是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福建人佔領東南亞的時間有多早。
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得東南亞首先成為福建人的貿易據點,從16世紀晚期到18世紀晚期,福建人就在整個東南亞華人社會中佔主導地位。他們如此精於商貿,卻又對政治佔有興趣寥寥,一下子就成為了當時歐洲殖民者不可或缺的助手。
1511年馬六甲被葡萄牙殖民者佔據時,這些歐洲官員和商人並不清楚如何從殖民地人民手中牟利,當地的華商便繼續在馬六甲港充當中間商。
2018年12月27日,馬來西亞馬六甲。馬六甲城內以傳統建築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國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到了16世紀後期,當地的華人數量如此之多,以至於葡萄牙人認為有必要任命一位華人「甲必丹」來管理華人。當時馬六甲的大多數華人都說閩南方言,而且當地貿易、金融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也都掌握在福建人手中,因此華人官員無一例外都是福建人[3]。
福建人運來瓷器和絲綢,吸引著東南亞各地的商人前來貿易。福建人換得銀元,又一船一船地運回福建。巨大的利潤不斷吸引著更多人前來,1691年到1740年間,平均每年有至少11艘大商船從中國抵達巴達維亞。而隨船而來的,還有更多渴望財富的福建勞動力[4]。
到鴉片戰爭前夕,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僑總數達到了150萬人左右,在距離福建最近的菲律賓,當地90%的華僑都是福建人。在曼谷、爪哇、馬六甲、檳榔嶼、新加坡等地,福建人也都佔了半數以上[4]。值得一提的是,「南下」不是唯一的選擇,福建人也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了日本。
1880年代,日本長崎港(老照片修復)。1639年,日本江戶幕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荷蘭和中國商船到長崎港進行貿易。福建商人,尤其是來自晉江、漳州、泉州的私商抓住了機會。從17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由福建起航的商船佔到了赴日商船總數的60%-70%[5]
雖然大部分福建商人在外貿易時並沒有移居的打算,然而回鄉安居樂業有時候卻可望不可即。早期的航海依靠季風,過冬以後等到來年春夏東南風起才能返回中國,有時一誤就是幾年,便成了僑民,在當地組建起第二個家庭。
福建人與東南亞各地人通婚形成各種混合族群,如馬來西亞的的「峇峇娘惹」,印度尼西亞的「伯拉罕幹」,它們和那些媽祖廟、祭神臺一起,成為了當年福建人輝煌的航海貿易的見證。
遠渡重洋的勞工
在東南亞和日本這些一衣帶水的近鄰發現福建人不足為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秘魯、古巴、蓋亞那、模里西斯、留尼旺、馬達加斯加,這些一直到今天大部分中國人都還很不熟悉的地方,居然也被福建人納入版圖。
如此大範圍的流動,還要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勞工貿易。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環境使福建在人口增長以後耕地稀缺。1661年到1812年的150年間,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卻只增加32%,人均耕地從7.11畝降到了0.9畝[6]。
2017年10月21日,福建三明,聯合梯田。福建是被中國人遺忘的旅遊目的地,實際上福建有許多值得一看的風景,多山的風景就是其中之一
鴉片戰爭以後,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被開闢為通商口岸,福建一省就佔了兩個。洋紗、洋布、洋糖、洋油堆積於廈門、福州,轉販到內陸地區,使得民間的家庭紡織業、種植業受到巨大衝擊,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瀕臨破產。
與此同時,洋貨由洋船直接載著進入,一些為了偷漏關稅的中國商人甚至僱傭洋船運載貨物,原有的中國商船失去了用武之地,相繼失業,造成大批水手、船工「衣食無資,流而為匪」[7]。
19世紀,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美洲、大洋洲他們建立起自己的生產基地,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成倍增長。
衣食無著、陷於貧困,又能吃苦掙血汗錢的華人勞動力成了他們的囊中之物,福建人更是首當其衝。
1845年,「賣人行」開始在廈門和福州的領事館和商行出現,如英國開辦的「和記洋行」,西班牙開辦的「瑞記洋行」,它們以契約的方式招募,或是直接掠奪拐騙勞工,經由香港和澳門轉運到世界各地充當勞動力[8]。
從廈門出境的契約華工人數統計 /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福建省志 華僑志[8]
「淘金」是19世紀40、50年代廣為流傳的致富之路,年輕勞工們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只要一旦離開中國,他們最終會到達金山」,這是那個年代勞工們背井離鄉、漂泊海外的全部夢想[9]。
1885年左右舊金山的唐人街。加利福尼亞今天被叫做「舊金山」,因為早在1848年,它是以金礦所在地為國人所知的。後來接連興起的加拿大淘金熱、澳大利亞淘金熱,以及美國1865-1869年開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都促成了福建港口源源不斷地勞工輸出 / Getty images
而在拉丁美洲,華人勞動力則成了大西洋奴隸販運禁止後的替代品,在那些熱帶種植園裡,運河、港口、鐵路的建設工地裡,他們成百上千地到來,幹著歐洲人和當地人都不屑的活。
1847-1874年中國前往古巴的華工有14.3萬人[8]。早期的拐賣契約華工是從福建開始的,廣東人後來才成為了主力。
東南亞憑藉著老移民地的優勢,迅速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參與它的錫礦開採和種植園經濟。1882-1932年的大多數年份中,每年抵達馬來半島從事錫礦開採的華工都在10萬以上,短短數年,華人就一躍而成馬來西亞西海岸地區的最大移民族群[3]。
在這一時期裡,福建人的海外移居數量和範圍都是空前絕後的。
2018年2月26日,菲律賓馬尼拉最古老酒廠由華人創辦,講述五代菲華融入故事。1875-1898年的這24年間,從廈門乘船到馬尼拉的移民有204747人之多,他們大都是被拐賣去種植園出賣苦力的契約華工[10]
從1841年到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百多年裡,福建的出國人數達到了近580萬,抵消掉回國人數以後依然有180多萬的淨出國人口[11]。
而這些出國的閩籍華僑,相當多的人都屬於契約華工,他們中的部分得以返回故土,另一些則在艱苦的非人勞動條件下客死他鄉,還有部分在當地長期生活,繁衍後代。
新時代的偷渡大軍
在有組織的出國勞工潮中,福建人和廣東人一起,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但是你要以為福建人走遍世界的能耐僅限於此,那你還是太低估他們了。
稀缺的土地在過去無法養活福建人,改革開放以後大批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更是無處安置。當廣東農民湧入深圳的工廠成為工人,溫州農民將自己的小本生意一點點做大,福建農民像他們的祖祖輩輩一樣,將目光投向了海外。
偷渡技能max的福建人迅速成為了海外移民大軍。在他們眼中,「偷渡」根本不是什麼違法犯罪行為,它不過是靠自身奮鬥和運氣追求更好生活的方式,只不過這種更好的生活,不在國內[12]。
2014年5月1日,在福州閩江入海口一帶,有這樣一群留守兒童——他們跟著爺爺奶奶等親人生活在村裡,但他們是外國公民,具有外國國籍。孩子父母在國外打工,多數是非法移民
1979年到1996年,福建全省的新移民約為50萬,除去辦探親、留學、旅遊、勞務等因私護照的25.6萬人,公派勞務滯留不歸的2萬人,非法出境成為新移民的至少也有22萬[13]。
在過去的海上貿易和勞工販運中,閩南沿海地區的人一直是主力。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的偷渡香港、澳門,依然是泉州地區遙遙領先。
然而到了80年代末,賺得盆滿缽滿的泉州人把外出打工錢投資於泉州的服裝、鞋業發展,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漂洋過海去賺錢了。
閩東地區的福州人一舉接過了偷渡大旗。2002年福建省查獲的非法移民中,71%都是福州地區的,其中福清一地就佔了40%[14]。
2011年1月20日,福建省長樂市郊曹朱村,一處空蕩蕩的大宅院。這個村子經過半個世紀的接力移民,如今已經有3000多人移民在美國
「美國幹一月等於家鄉幹三年」,這樣的說法成了無數偷渡者的赴美動員。2010年以前在福州的出口加工工廠揮汗如雨,一年收入也只有1500美元,而這是在美國的中餐廳打工一個月的工資。偷渡費用雖然昂貴,但偷渡成功以後只要賺錢還清了負債,甚至還以存下自己的積蓄。
偷渡人口往往難以測算,但根據紐約的福州人社團估計,自1980年起,來到紐約的福州人大約有30萬-50萬。紐約的唐人街過去是廣東人的地盤,短短的時間裡就被福州人佔領[15]。
福州的福清、長樂、連江這些地方本身靠海,擁有眾多港口,這裡的人民對於海洋從來就不陌生,選擇偷渡海外也可以理解。
2018年10月26日,「中國鮑魚之鄉」 ——福建連江 「海上田園」蔚為壯觀
令人驚異的是,深居福建內陸的三明、南平、龍巖等地也出現眾多新移民。地處閩西北的三明市,1997年統計有海外新移民8154人,到了2003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15288人[5]。
其中明溪縣,這個在1980年前從未出現過出國勞務經商記載的地方,2003年時全縣有5%的人身處國外,71.9%都在歐洲,被稱為「福建旅歐第一縣」[16]。這些海外移民,大多是以非法的方式實現的。
2019年3月23日,福建三明,明溪洋龍村雲霧繚繞。明溪縣被稱為「福建旅歐第一縣」
當然了,當代福建人旅居國外不全靠偷渡,正兒八經地合法移民也不少。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出去的,今天的福建,都是中國大陸最具有「國際色彩」的省份之一,你隨便和一個福建人聊天,就可能發現TA的親戚朋友遍布世界幾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