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上周小編與大家分享了一文【德國友人魚場的智慧 || 水族經營與管理】,由於太過於言簡意賅引起大多魚友們不滿,意猶味盡處突然沒有下文掃了興,這裡小編表示抱歉考慮欠周,願意接受批評,同時也看到大家對於水族經營管理以及國內外觀賞魚市場動態表示極大興趣,為此ifish特別向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的黃之暘教授邀稿。
接下來的幾期,黃教授將會針對全球三湖慈鯛市場的前世今生作一個詳細分享。
【1】
三湖慈鯛的緣起
目前市場已對三湖慈鯛有清晰明確的定義,意即分別原產於非洲東部三大湖區,包括馬拉威湖 (Lake Malawi)、坦幹依喀湖 (Lake Tanganyika) 及維多利亞湖 (Lake Victoria) 的慈鯛種類;同時隨著信息普及、快速傳遞與消費市場針對各式形質特徵、產地來源與生產形式愈益關注與講究,也讓目前市場上之非洲三湖慈鯛,有著來自野生撈捕 (wild caught,WC) 或繁殖培育 (captive bred, CB)、產地變異型 (geographic variation) 或水族品系 (aquarium strain),以及異地輸入或本地生產等多樣選擇。而支撐相關物種持續生產與飼養風氣者,則分別來自專業繁殖場與溫室,或是著迷乃至深陷其中的愛好者與玩家。
▲ 非洲三湖慈鯛有著近乎海水魚般的豔麗體色,同時也因體健易飼,而成為許多人初嘗水族飼養之樂的首選對象。
▲ 三湖慈鯛的特色與飼養樂趣,往往就像個體隨成長與成熟而逐漸顯現的體色與光澤般,有著引人入勝的無窮魅力。
三湖慈鯛有別於一般南美產中大型慈鯛(例如三間, Cichla spp.)、短鯛(dwarf cichlid, Apistogramma spp.為主)或是水族品系相關種類(如花羅漢或血鸚鵡等),除在物種演化歷程與親緣關係上截然不同外,同時種類組成、形質特徵、欣賞重點與飼養樂趣也多大相逕庭。例如被多數飼養者認識乃至熟悉的六間(Cyphotilapia spp.),除了廣泛分布於湖域各處,且其組成多樣的種別(species)與龐雜的地理變異,在特殊體色、紋路線條乃至側線間鱗片數量的微妙差異,形成飼養收集與觀察比較的樂趣外,其隨不同種類、品系、成長階段乃至性別所顯現的形質特徵差異,以及隨飼養過程的不斷變化,與實際飼養數量或性比搭配、混養對象挑選乃至投餵與健康管理等,便已然具備一類或一群觀賞魚種的規模與特徵;更何況,類似本屬物種的例子,不論在坦湖中的鯉形鯛屬(Cyprichromis spp.)、錦麗魚屬(Lamprologus spp.)、新錦麗魚屬(Neolamprologus spp.)與異羅非魚屬(Xenotilapia spp.)等物種,乃至馬拉威湖與維多利亞湖,不但屢屢皆是,而且各自擁有死忠的愛好者與追隨者,並對其展現的色彩、形態、光澤與複雜行為,深深吸引而難以自拔。
非洲三湖慈鯛的飼養、欣賞、收集乃至繁殖,是條漫長但卻樂趣無窮的路程;引人入勝之處,除了長時間於國內外市場發展所累積,同時涵蓋環境、生態與物種的豐厚底蘊外,也包括了持續不斷的新產地型問世,以及頻繁貿易流通下,伴隨活體一併傳送擴散的信息、樂趣乃至風潮。面對方興未艾的三湖慈鯛市場,我們希望能藉由信息回顧、匯整以及相關議題的持續關注與報導,嘗試擔起承先啟後的使命,讓更多人能接觸、認識、體會並領略三湖慈鯛難以取代的迷人風採。
▲ 野生與養殖培育個體,向來在質量、價格與欣賞價值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圖為經蓄養至穩定的薩伊藍六間 ( Cyphotilapia gibberosa Zaire )。
▲ 野生個體的價值不僅在於品系或產地型的特殊形質表現,還包括了培育作為親種並應用於繁殖生產的無窮潛力;圖為產地輸入的摩巴藍六間 ( Cyphotilapia gibberosa Moba )。
巧遇與初見
雖然持續飼養非洲三湖慈鯛已臻第30個年頭,但是回想當初巧遇的第一眼,那種驚豔、興奮但也困惑的情緒,卻仍舊曆歷在目,仿若昨日一般;雖然這30年間,陸續因為三湖慈鯛的緣故,多次造訪全球各地魚場、結識相關領域的高手玩家,甚至因為喜好而自行嘗試進口或與同好交流,並讓三湖慈鯛成為研究工作的探討對象;只是那在30年前第一眼的交遇,迄今仍讓我震撼不已。
猶記得第一眼見到的是全身豔黃的非洲王子 ( Labidochromis caeruleus )、帶著厚重金屬光澤的阿里 ( Sciaenochromis fryeri ),以及額頭明顯隆起的皇冠六間 ( Cyphotilapia frontosa );驚豔的是,怎會有如此的魚種兼具流線外型、濃鬱色澤及優雅泳姿;然而不免疑惑的卻是,如此樣貌,多出現在熱帶珊瑚礁區的物種組成,怎會在淡水觀賞魚中,擁有如此形質特徵的表現。當然,對於少不經事且缺乏專業知識,當時僅是國小高年級生的我而言,現在回想起來不免有種井底之蛙的冒失與無知,但那乍見的悸動,卻成為我這30年來,生活不乏三湖慈鯛相伴的主要動力與樂趣。
落地生根
三湖慈鯛進入臺灣,該在1980-1985年間,雖然初期來源多為美國或歐陸輸入,且多以繁殖培育的單品為主,因此相信在更早階段,便有諸如非洲鳳凰 ( Melanochromis auratus ) 或斑馬雀 ( Pseudotropheus zebra ) 等種類輸入。
由於當時市場飼養風氣,並無產地、水質、種別或類群之設定與概念,而多數飼養僅是在體型大小、顏色與是否可和平共處的直觀考慮下,因此並不會有諸如目前針對湖域、科屬或種別組成,甚至是針對單一種類之不同產地型,進行比較、收集與保存其形質特徵的飼養動機與實際管理。
臺灣貿易商在1980年前後引進的種類,雖然組成數量不豐,但卻因為鮮豔體色、昂貴价格、明顯的消費需求與偏好,乃至貿易出口的殷切需求,因此自然在引進供作消費飼養之餘,有了繁殖培育的起心動念;而兼具豐沛水源、穩定氣候與充足日照的臺灣南部,格外是長期發展水產養殖並已有草創觀賞魚培育生產的臺南與屏東,便理所當然的成為非洲三湖慈鯛落地生根,同時也為帶動產業蓬勃發展的濫觴。一直到今天,不論是臺南的歸仁或白河,或是屏東的潮州、內埔、長治與麟洛,仍是生產非洲三湖慈鯛的主要供應來源。
▲ 臺灣挾氣候與水質之便,與亞洲地區相對純熟的繁養殖技術,成為繁殖非洲慈鯛之先河;圖為臺灣繁殖場的非洲王子 ( Labidochromis caeruleus ) 培育池。
▲ 規劃完善的養殖設施,加上相對純熟的經驗與技術,讓臺灣成為亞洲地區主要非洲慈鯛的繁殖供應來源。
▲ 持續累積的紮實經驗,讓臺灣在多種類觀賞魚的繁殖培育上成績斐然;其中非洲慈鯛更因為種別與品系之多樣性,而成為貿易出口之主要商品。
群芳爭豔
非洲慈鯛市場,不論在亞洲或全球,在1990年前後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而促成此一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迅速蓬勃興盛的消費市場,其針對特定種類的殷切需求與暢旺貿易,帶動了更多種類的持續進入,另一則是包括歐陸、北美與日本,多在專業雜誌上多所披露,甚至是以定期專欄與特輯持續對相關市場加溫,乃至海報與專書的出版,以及專業繁養殖場、溫室或貿易供貨商,如雨後春筍般櫛比鱗次的興起,也多讓當時不論是臺灣、亞洲乃至全球觀賞水族市場,充滿了以三湖慈鯛為主題的飼養、販賣與流行風潮;而在此時,除足以與當時盛極一時的七彩神仙 ( discus, Symphysodon spp.) 在市場上分庭抗禮外,也為日後朝向專業與信息導向的市場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在當時,除有專業的進口商,分別自英國、捷克、美國與德國,進口多種類繁殖培育的三湖慈鯛,同時亦有直接自產地輸入的個體,同時因為活絡殷切的消費需求,讓只要是國內未曾見過的物種或品系,總會掀起市場討論熱潮,並多成為臺灣觀賞魚場繁殖培育的對象。而隨著在市場流通與飼養接觸種類多樣,不論在產業或玩家與愛好者間,逐漸有了因著造景、水質、混養對象與投餵管理差異上的區分概念,於是在各以型質特徵與行為生態而群芳爭豔的非洲慈鯛,便再加諸了以湖域作為區隔的分野;不過雖說如此,許多愛好者雖然專注特定湖域或屬別的飼養對象,但卻因仍難忘情其它湖域種類的風採魅力,而在飼養缸數上多有持續累積,正好呼應了那美好年代中,蓬勃興盛的活絡市場。
▲ 俗稱珍珠蝴蝶或藍面蝴蝶的 Tropheus duboisi,供貨商品形式主要以體全長3公分左右的幼魚為主;圖為臺灣繁殖場中的種魚飼養狀態。
▲ 珍珠虎 ( Altolamprologus spp.)是早期進入臺灣市場的坦湖慈鯛種類,但大量穩定的繁殖技術,直至近10年間才被建立。
【下期預告】下次我們將在「關於三湖二三事」單元中,分享非洲三湖慈鯛在臺灣的發展歷程!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黃之暘,1972年生,臺灣高雄人。觀賞魚愛好者,也同時為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觀賞水族、活魚運輸、觀賞魚疾病與繁殖技術開發。業餘撰稿人,曾多次出版水族專書,並醉心於兩生類、變色龍、胎生魚與非洲三湖慈鯛的繁養殖培育與品系收集。
【 ifish特別專欄 】
臺灣黃之暘教授專欄
智慧 . 啟示 | 水族經營與管理
作者親身探訪世界各地水族館,對水族業進行一個借鑑與反思,獨特視角,新穎觀點,值得水族業者與所有熱愛水族人一讀的啟示語。
每周一,不見不散。
- 完 結 -
能看到這裡的一定是 「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