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藍天白雲下的懷柔喇叭溝門滿族鄉色彩繽紛,秋色正濃,構成了一幅京郊山鄉美麗的畫卷。 卜向東攝
密雲區太師屯鎮龍潭溝村的山上,淺紫色的荊花開得漫山遍野,夏日站在半山腰俯瞰密雲水庫一角,嗡嗡聲傳來,成群的蜜蜂在花叢中穿梭。
「現在咱們這環境越來越好,水庫岸邊荊花特別多,蜜蜂在夏季採夠蜜,就能夠越冬了。」楊奇養了一輩子蜜蜂,以前每年秋冬季他都要帶著蜜蜂去南方越冬,受盡奔波之苦。而近年來隨著水庫周邊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追花的人」定住了。
保水護山,守綠興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中,生態涵養區的建設與保護不斷加速。
守護好綠水青山是生態涵養區的頭等大事。60年前,密雲水庫創造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水利工程奇蹟。
2020年,雨後的門頭溝山區雲霧繚繞,群山環抱的雁翅鎮田莊村美景如畫 王海欣攝
為守護好這盆首都的生命之水,10.4萬畝耕地退耕,清退94個庫中島,劃定867平方公裡禁養區……一項項措施確保清水下山、淨水入庫。
燕山、西山,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泃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拒馬河,老百姓熟悉的這些山川河流都在發生改變。近年來,本市圍繞「兩山三庫五河」,實施了高水平生態涵養保護。
如今的房山深山區百瑞谷已被綠色浸染,倒推十年,這裡曾是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山,觸目皆是煤山、石堆、灰坑。類似的廢棄礦山,散落在門頭溝、平谷、延慶、昌平等地區。它們曾為人們帶來財富,卻給大山留下深深傷疤。近年來,本市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285個廢棄礦山項目陸續得到生態修復。
為了拓展城市生態空間,北京千方百計「多元增綠」。上百座森林公園、休閒景區在蔥鬱蒼茫的林海中孕育而生;曾經缺少大片林地的北京平原地區,經過前後兩輪的百萬畝綠化造林工程,連方成片的森林、溼地、郊野公園拔地而起。
水清山綠的同時,生態涵養區也在思索著如何通過綠色發展,增強實現全面小康的內生動力。
2018年,順義區趙全營鎮興農天力農業園,遊客在200餘畝向日葵花海內留影 武亦彬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廣闊的京郊大地上,湧現出許多生態富民的生動實踐。密雲養蜂,就是其中一例。曾經,當地以密雲水庫為龍頭發展起了旅遊業。然而,隨著水庫功能的轉變,密雲版圖的三分之二都成為了水源保護區,旅遊產業不能發展了。
水庫真的成了包袱?小蜜蜂身上有答案。半個多世紀的保水養山,使密雲林木覆蓋率高達73.14%,水庫北岸更是北京最大的「自然蜂場」。大自然的回饋讓密雲找到了新的發展著力點——發展蜜蜂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密雲對養蜂業的持續政策扶持令「甜蜜事業」越做越大,不僅讓全區三百多戶低收入農戶「摘了帽」,還為全國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密雲方案」。
秋日,再登房山北部山巔,極目遠眺,層林盡染。逶迤的峰嶺間,世代採礦留下的累累傷痕已漸漸癒合。莽莽太行餘脈,慢慢還其綠水青山的本來面目。
2020年,藍天白雲下的城市副中心綠心,林木蔥蘢 馬文曉攝
房山的北部深山曾是全市的產煤重地。為還北京一片藍天,十年前,這裡最後18家煤礦關閉了,房山就此徹底告別千年煤炭開採史。
今天再看座座大山,盎然的生機背後,一處處新興產業已是星火燎原。山溝溝裡的數萬農民,放下煤鍬,揚眉吐氣吃起「生態飯」。
以前黑灰漫天的佛子莊已經大變樣,煤礦關閉,村民搬到平原區安居就業,閒置的老屋被修繕改造為一處處高檔民宿酒店;史家營鄉一座座曾經的礦山,經過大尺度造林綠化,變身百瑞谷景區,被網友譽為「北京觀賞銀河的勝地」;霞雲嶺鄉依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詞曲創作地和國家森林公園,打造「紅歌綠海」,每年吸引近20萬遊客……
昔日的首都煤海,如今的生態屏障。房山已逐漸走出了關礦的陣痛,踏上了生態興業的大道。
2017年,密雲水庫庫區環境優美,植被豐富,是名副其實的「華北明珠」 陳振海攝
在探索生態發展的過程中,「蜜雲」故事、「煤海」新貌不過是一個個縮影。延慶上水溝村在專家指導下引野山茶下山,採得流蘇富山農;密雲長城腳下的司馬臺村搭上民俗遊的快車,成為密雲區首屈一指的富裕村;一到夏天,懷柔區渤海鎮的千畝花海綻放在青山綠水間,吸引市民從城區趕來賞花消暑……
「種地種到天邊邊」「養牛養到水庫邊」完全成為過去式,北京的水庫、山川,不僅是「生態涵養地」,也成為了山區農民的「聚寶盆」、城市居民的「大氧吧」。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豐」澤而漁、「護」林而狩,北京走出了一條「見綠又生金」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之路。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順應了市民對美好環境的新期待,也更添一份小康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各地林草頭條丨北京:淼淼碧波映青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