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2日)是南社忠孝文化節的最後一天,在東莞茶山南社舉行了千叟宴,在東莞南社謝氏宗親的邀請下,我們深圳一行十多位宗親走進了南社明清古村落。
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建於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村內古建築眾多,四周綠樹成蔭、地理獨特,一派桃花源風光,村莊呈合掌對居,明清期間初顯繁榮,人材輩出,為茶山一大村莊。目前村內擁有謝姓3000多人。宗祠二十座。今天就讓小編帶你一起走進東莞南社的明清古村落,去了解這些百年謝氏宗祠,去感受場面盛大的千叟宴。
從深圳出發,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終於來到了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在村委會前往古村落的路上,我們看到了節日的氣氛,寫著「南社忠孝文化節暨非遺香文化美食周」,從12月9日開始,到12日,為期四天的忠孝文化節在南社開啟。
我們來到西門,一個家族姓氏榮譽「謝」字旗幟,高高掛在古村落的城門上。讓你倍感謝氏榮光。
城門的兩邊立滿了南社村所獲得的榮譽,其中南社村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列為中國景觀村落;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歷史名村;被廣東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文化部、財政部列為中國傳統村落;被中國民族建築學會列為中國民族優秀建築——魅力名村;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東莞南社謝銳斌宗親的引領下,從西門進入,我們走進了古村落。跟隨地圖來了解下這個謝家榮耀的南社明清古村落。
沿著大路往前走,我們來到第一座祠堂「任天公祠」,始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南社謝氏十四世祖謝任天房祠。1996年重建,三間二進合院式布局,佔地面積約142平方米。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任天公祠(建於清同治十二年)
該祠堂堂號為「敬思堂」
由於是南社謝氏古村落的第一座祠堂,該祠成為了南社的村史陳列館,展示了南社謝氏一族750多年來的艱苦奮鬥和發展過程。
宋淳熙初年(公元1178年),謝元偉出任南雄司馬,率全家遷徙廣東南雄。
謝元偉之子謝希良,為南雄節度使推官。
1238年,謝希良第三子出生,取名尚仁,號東山。1275年,37歲的謝尚仁辭別父母,僱船南下,經廣州,再到東莞茶山蘆狄墩暫住,後遷居來到南社,成為南社的謝氏開基始祖。
我們走進的第二座祠堂是「百歲祠」,該祠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為紀念村中百歲老人謝哲而建。清同治年間被毀,光緒三年(1877年)由進士謝遇雄重建。佔地面積196.88平方米。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祠堂堂號為「福蔭堂」
第三座祠堂為「間齋公祠」,建於清乾隆十八年,簡齋公祠建於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面積143.4平方。
據《南社謝氏族譜》載:謝簡齋,本名哲,為雲蟠公三子。雲蟠公長子曰震、次子曰褒、三子曰哲。目前該祠為莞香文化手信館,該祠堂堂號為「敬康堂」
在祠堂的門口,我們看到了一座小炮,炮的兩邊坐著兩位「清兵」,還以為自己穿越了。
接下來第四座宗祠為「藮谷公祠」,該建築始建於清康熙三年( 1664年),為南社謝氏八世祖藮谷公而建,公祠坐北朝南,二進三開間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頂抬櫟與穿鬥混合棵結構,兩側廊房為歇山頂,中間留有天井,便於採光及空氣流通,建築面積約116.3平方米。
該祠堂堂號為「於一堂」
第五座為「百歲坊」,該坊建於明萬曆年間(1592-1598),時東莞縣令李文奎為南社百歲老人謝彥慶、謝實斯、謝彥眷妻葉氏、謝振候妻黃氏而建。坐西北向東南,前坊、後祠布局,佔地面積150.66平方米。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簷下施如意鬥拱,心間為廡殷頂,次間為歇山頂,設整臺。坊後設影壁,灰塑及紅砂巖基座雕刻精美。二進祠堂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梁架木雕精美。
該坊的堂號為「仁壽堂」
在百歲坊內,我們看到了宣統登基賞老執照
還陳設著「百歲夫妻」十世祖卷石公及妻子葉氏
還有十一世祖百歲老人愛簡公
十世祖百歲老人社田公
百歲老人青山公
十四世祖東來公
還陳列著兩座百歲老人雕像謝彥疾和謝實斯
第六座祠堂為照南公祠,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
《南社村志》載:謝照南,謝氏十五世祖,生於清康熙十九年庚申歲(1680年),卒於乾隆八年癸亥歲(1740年),享年64歲。
第七座宗祠為念菴公祠,建於清光緒十九年。
第八座為謝氏大宗祠,該祠為南社謝氏家族的總祠,謝氏族人十分重視宗族的血脈關係,大宗祠既是南社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村裡集約議事總部。該祠始建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這是有建造年代記載眾多祠堂中最早一座。位於村中心祠堂塘北岸,前有樟崗嶺隔地相望,擁抱其前。遠可遙見梧桐寶脈圍繞,枕靠馬頭嶺,背負羅浮山。
祠堂不僅踞有全村的中心位置,論風水也可以稱得上有山有水的幽美環境,是難得的風水寶地。正是:
前拱樟崗盤旭蒼箐氣勢崢嶸如錦繡,後負馬頭奔騰澎湃春風回鶴映山河。
大宗祠三開間三進院落布局,兩進天井。設有包臺、樂事、享堂、後寢等。縱深二十五點五米,橫寬十二米,佔地面積為360平方。大宗祠的後寢租先牌位分層自上而下,以長者居中,坐位「左為大、右為小」對稱式排列。供奉著始太祖謝希良,始祖謝尚仁,等明清時期最受人尊敬的謝氏族人八十六位。謝族歷代宗祖之牌 位。並保存有始建時用的「崇思堂」漢白玉香爐,以及明朝萬曆四十一年 歲次癸丑十二月吉旦,鑲嵌的紅石碑誌....,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崇恩堂謝氏族人祭租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二日和九月十二日。堂內供桌上擺放著放燒豬等三牲祭品。由有成望的長者主持,領頭三脆九拜、僅式結束後,將祭品及利是分贈給族中男丁。每人一份,六十歲以上分得更多,以表示對老人的尊敬。在南社,當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要在來年正月初一到祠堂向宗族理事「報燈」,將孩子的名字載入族譜,並接受村中有威望的長者對其的祝福和訓勉:快高長大,聰明伶俐,尊敬長輩,兄弟和睦,大話細聽,今後出人頭地。」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村中舉行統一的開燈儀式。並以自願為原則在祠內擺燈酒,宴請六十歲以上男女老人。
第九座位雲野公祠,該祠為紀念十一世祖謝雲野而建,二進三開間布局,重建於2002年,面積158.8平方米
第十座為東園公祠,新東園公祠建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於2011年。二進三開間布局,面寬9.9米,縱深15.9米,面積157.4平方。原為謝文卓
而建,謝文卓號東園故開始稱為東園公祠。後因謝尚仁故居改建後稱為東園公祠,故東園公祠改稱為新東園公祠。
該祠目前為嶺南婚俗博物館
第十一座為應洛宗祠,應洛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紀念南社謝氏十四世祖謝應洛。2004年重修。坐百北向東南,三何三進合院式布局,頭門設兩整臺。佔地面積約225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項,治梁與穿於混合式木作採架。為東莞不可移動文物。
第十二座是晚節公祠,該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為南社謝氏七世祖謝晚節房祠。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2004年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合院式布局,頭門設四整臺。佔地面積約265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現存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碑2通。彩繪壁畫、封簷板及梁架木雕精美。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晚節公祠左側是望月樓。
第十三座是晚翠公祠,晚翠公祠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為南社謝氏七世祖謝晚翠房祠。1937年、1998年重修。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二進合院落式布局,頭門設兩整臺。佔地面積212.16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本作梁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十四座宗祠為少簡公祠,始建於清乾隆四於一年(1776,為南社謝天十一世祖謝少筒房祠。1997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間二進合院式布局佔地面積約91平方米。磚術結構,硬山項,拍梁與穿鬥混合式本作梁架。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在少簡公祠內我們看到明清時代所用的房契地契等。
我們走進小巷,看到了小巷裡的一座宗祠,該詞只有72平方,為南社第十五座公祠東園老公祠,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以紀念南社謝氏始祖謝尚仁。萬代均有修革。據說當年始祖尚仁公剛來時就住在這裡,該祠坐西北向東南,祠前有小院落,大門位於東側。一進三開同布局,磚木結構,硬山頂,治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現存清同治七年(1868) 重修得2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在巷子裡我們看到了許多明清時期的民居不計其數。
第十六座祠堂社田公祠,該祠為紀念百歲老人謝社田所建,同時該祠也是南社村的武術館。
在柳樹下巷有幾口古井
我們看到了一號古井,該進挖於明代,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十七座宗祠為謝氏宗祠,該祠始建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 為南柱謝天尤世祖謝西圃房祠。是南社族譜中記載最早的一間祠堂。清代、1995年重修。坐東意向西北。三同二進合院式布局,頭日設兩整臺。佔地面積約122平方米。磚術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
隨後小編來到了謝遇奇故居,但是故居並沒有開放,故居目前已經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載,謝遇奇,南社謝氏第十九世祖,字慕漁,生於道光十二年 (1832年),卒於民國五年(1916年),享年84歲, 謝遇奇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曾隨同左宗棠赴西域平息新疆、甘肅叛亂,累立戰功,歷補副將,賞音德本巴圖魯(勇士)花翎。歷官金門協副將、順德協副將,署漳州鎮、南韶連鎮總兵。封建威將軍。朝廷恩準其在家鄉建一座家廟。這就是南社的第十八座祠堂。
第十九座祠堂黃輝公祠,該祠建於明弘治十七年。
第二十座祠堂為倫學堂公祠,該祠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
在南社謝氏祠堂一覽中,我們可以看到,南社村謝氏宗祠曾經出現過32座公祠,都是建於明清時代,有些或已倒塌,或在修繕中,這或許是全國謝氏擁有最多祠堂的一個村落。
4點多鐘,陸續有老人前來參加千叟宴。六七十歲謝氏老人被安排在大宗祠前共享晚宴。
村裡老奶奶們也拄著拐杖前來赴宴。
東莞南社謝氏族親為我們深圳安排了兩桌,我們作為貴賓安排在舞臺前。
飯還沒有開,深圳謝樹英宗親帶我們前往參觀南社的資政第。
該資政第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會試中式第九十九名武進士、官禮部主事謝元俊所建。
屋內雕梁畫洞,讓我們非常震撼當時謝氏該有多麼的榮耀及輝煌。
在資政第的後面有一顆富貴古樹,該樹傳說為謝元俊祖父所栽,種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今170年的時間。該樹也稱為「進士樹」
當我們回來時,陸陸續續不斷有許多前往赴宴的謝家人。
在我們坐的旁邊,一位102歲的老人也如約前來赴宴
還有前往義務幫忙的義工們
小編找一個比較好的位置拍了幾張航拍,場面非常壯觀,萬人赴宴千叟宴。
正要準備出爐的美味佳餚
坐著大宗祠前享受晚宴的老人們
幹了,共慶美好日子
村裡的女長著們也如約前來赴宴,開始享受美味大餐
不時有廣東電視臺前來採訪,問阿姨們開不開心
深圳的宗親們也開始動起了筷子,享受著這萬人大宴,吃的非常開始
最後我們告別了南社,返回了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