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忠孝文化節—走進擁有二十座百年謝氏宗祠的古村落

2021-03-05 謝氏宗親會

今天(12月12日)是南社忠孝文化節的最後一天,在東莞茶山南社舉行了千叟宴,在東莞南社謝氏宗親的邀請下,我們深圳一行十多位宗親走進了南社明清古村落。

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建於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村內古建築眾多,四周綠樹成蔭、地理獨特,一派桃花源風光,村莊呈合掌對居,明清期間初顯繁榮,人材輩出,為茶山一大村莊。目前村內擁有謝姓3000多人。宗祠二十座。今天就讓小編帶你一起走進東莞南社的明清古村落,去了解這些百年謝氏宗祠,去感受場面盛大的千叟宴。

從深圳出發,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終於來到了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在村委會前往古村落的路上,我們看到了節日的氣氛,寫著「南社忠孝文化節暨非遺香文化美食周」,從12月9日開始,到12日,為期四天的忠孝文化節在南社開啟。

我們來到西門,一個家族姓氏榮譽「謝」字旗幟,高高掛在古村落的城門上。讓你倍感謝氏榮光。

城門的兩邊立滿了南社村所獲得的榮譽,其中南社村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列為中國景觀村落;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歷史名村;被廣東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文化部、財政部列為中國傳統村落;被中國民族建築學會列為中國民族優秀建築——魅力名村;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東莞南社謝銳斌宗親的引領下,從西門進入,我們走進了古村落。跟隨地圖來了解下這個謝家榮耀的南社明清古村落。

沿著大路往前走,我們來到第一座祠堂「任天公祠」,始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南社謝氏十四世祖謝任天房祠。1996年重建,三間二進合院式布局,佔地面積約142平方米。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任天公祠(建於清同治十二年)

該祠堂堂號為「敬思堂」

由於是南社謝氏古村落的第一座祠堂,該祠成為了南社的村史陳列館,展示了南社謝氏一族750多年來的艱苦奮鬥和發展過程。

宋淳熙初年(公元1178年),謝元偉出任南雄司馬,率全家遷徙廣東南雄。

謝元偉之子謝希良,為南雄節度使推官。

1238年,謝希良第三子出生,取名尚仁,號東山。1275年,37歲的謝尚仁辭別父母,僱船南下,經廣州,再到東莞茶山蘆狄墩暫住,後遷居來到南社,成為南社的謝氏開基始祖。

我們走進的第二座祠堂是「百歲祠」,該祠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為紀念村中百歲老人謝哲而建。清同治年間被毀,光緒三年(1877年)由進士謝遇雄重建。佔地面積196.88平方米。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祠堂堂號為「福蔭堂」

第三座祠堂為「間齋公祠」,建於清乾隆十八年,簡齋公祠建於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面積143.4平方。

據《南社謝氏族譜》載:謝簡齋,本名哲,為雲蟠公三子。雲蟠公長子曰震、次子曰褒、三子曰哲。目前該祠為莞香文化手信館,該祠堂堂號為「敬康堂」

在祠堂的門口,我們看到了一座小炮,炮的兩邊坐著兩位「清兵」,還以為自己穿越了。


接下來第四座宗祠為「藮谷公祠」,該建築始建於清康熙三年( 1664年),為南社謝氏八世祖藮谷公而建,公祠坐北朝南,二進三開間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頂抬櫟與穿鬥混合棵結構,兩側廊房為歇山頂,中間留有天井,便於採光及空氣流通,建築面積約116.3平方米。

該祠堂堂號為「於一堂」

第五座為「百歲坊」,該坊建於明萬曆年間(1592-1598),時東莞縣令李文奎為南社百歲老人謝彥慶、謝實斯、謝彥眷妻葉氏、謝振候妻黃氏而建。坐西北向東南,前坊、後祠布局,佔地面積150.66平方米。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簷下施如意鬥拱,心間為廡殷頂,次間為歇山頂,設整臺。坊後設影壁,灰塑及紅砂巖基座雕刻精美。二進祠堂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梁架木雕精美。

該坊的堂號為「仁壽堂」

在百歲坊內,我們看到了宣統登基賞老執照

還陳設著「百歲夫妻」十世祖卷石公及妻子葉氏

還有十一世祖百歲老人愛簡公

十世祖百歲老人社田公

百歲老人青山公

十四世祖東來公

還陳列著兩座百歲老人雕像謝彥疾和謝實斯

第六座祠堂為照南公祠,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

《南社村志》載:謝照南,謝氏十五世祖,生於清康熙十九年庚申歲(1680年),卒於乾隆八年癸亥歲(1740年),享年64歲。

第七座宗祠為念菴公祠,建於清光緒十九年。

第八座為謝氏大宗祠,該祠為南社謝氏家族的總祠,謝氏族人十分重視宗族的血脈關係,大宗祠既是南社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村裡集約議事總部。該祠始建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這是有建造年代記載眾多祠堂中最早一座。位於村中心祠堂塘北岸,前有樟崗嶺隔地相望,擁抱其前。遠可遙見梧桐寶脈圍繞,枕靠馬頭嶺,背負羅浮山。

祠堂不僅踞有全村的中心位置,論風水也可以稱得上有山有水的幽美環境,是難得的風水寶地。正是:

前拱樟崗盤旭蒼箐氣勢崢嶸如錦繡,後負馬頭奔騰澎湃春風回鶴映山河。

大宗祠三開間三進院落布局,兩進天井。設有包臺、樂事、享堂、後寢等。縱深二十五點五米,橫寬十二米,佔地面積為360平方。大宗祠的後寢租先牌位分層自上而下,以長者居中,坐位「左為大、右為小」對稱式排列。供奉著始太祖謝希良,始祖謝尚仁,等明清時期最受人尊敬的謝氏族人八十六位。謝族歷代宗祖之牌 位。並保存有始建時用的「崇思堂」漢白玉香爐,以及明朝萬曆四十一年 歲次癸丑十二月吉旦,鑲嵌的紅石碑誌....,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崇恩堂謝氏族人祭租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二日和九月十二日。堂內供桌上擺放著放燒豬等三牲祭品。由有成望的長者主持,領頭三脆九拜、僅式結束後,將祭品及利是分贈給族中男丁。每人一份,六十歲以上分得更多,以表示對老人的尊敬。在南社,當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要在來年正月初一到祠堂向宗族理事「報燈」,將孩子的名字載入族譜,並接受村中有威望的長者對其的祝福和訓勉:快高長大,聰明伶俐,尊敬長輩,兄弟和睦,大話細聽,今後出人頭地。」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村中舉行統一的開燈儀式。並以自願為原則在祠內擺燈酒,宴請六十歲以上男女老人。


第九座位雲野公祠,該祠為紀念十一世祖謝雲野而建,二進三開間布局,重建於2002年,面積158.8平方米

第十座為東園公祠,新東園公祠建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於2011年。二進三開間布局,面寬9.9米,縱深15.9米,面積157.4平方。原為謝文卓

而建,謝文卓號東園故開始稱為東園公祠。後因謝尚仁故居改建後稱為東園公祠,故東園公祠改稱為新東園公祠。

該祠目前為嶺南婚俗博物館

第十一座為應洛宗祠,應洛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紀念南社謝氏十四世祖謝應洛。2004年重修。坐百北向東南,三何三進合院式布局,頭門設兩整臺。佔地面積約225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項,治梁與穿於混合式木作採架。為東莞不可移動文物。

第十二座是晚節公祠,該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為南社謝氏七世祖謝晚節房祠。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2004年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合院式布局,頭門設四整臺。佔地面積約265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現存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碑2通。彩繪壁畫、封簷板及梁架木雕精美。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晚節公祠左側是望月樓。

第十三座是晚翠公祠,晚翠公祠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為南社謝氏七世祖謝晚翠房祠。1937年、1998年重修。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二進合院落式布局,頭門設兩整臺。佔地面積212.16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本作梁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十四座宗祠為少簡公祠,始建於清乾隆四於一年(1776,為南社謝天十一世祖謝少筒房祠。1997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間二進合院式布局佔地面積約91平方米。磚術結構,硬山項,拍梁與穿鬥混合式本作梁架。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在少簡公祠內我們看到明清時代所用的房契地契等。

我們走進小巷,看到了小巷裡的一座宗祠,該詞只有72平方,為南社第十五座公祠東園老公祠,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以紀念南社謝氏始祖謝尚仁。萬代均有修革。據說當年始祖尚仁公剛來時就住在這裡,該祠坐西北向東南,祠前有小院落,大門位於東側。一進三開同布局,磚木結構,硬山頂,治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現存清同治七年(1868) 重修得2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在巷子裡我們看到了許多明清時期的民居不計其數。

第十六座祠堂社田公祠,該祠為紀念百歲老人謝社田所建,同時該祠也是南社村的武術館。

在柳樹下巷有幾口古井

我們看到了一號古井,該進挖於明代,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十七座宗祠為謝氏宗祠,該祠始建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 為南柱謝天尤世祖謝西圃房祠。是南社族譜中記載最早的一間祠堂。清代、1995年重修。坐東意向西北。三同二進合院式布局,頭日設兩整臺。佔地面積約122平方米。磚術結構,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作梁架。


隨後小編來到了謝遇奇故居,但是故居並沒有開放,故居目前已經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載,謝遇奇,南社謝氏第十九世祖,字慕漁,生於道光十二年 (1832年),卒於民國五年(1916年),享年84歲,   謝遇奇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曾隨同左宗棠赴西域平息新疆、甘肅叛亂,累立戰功,歷補副將,賞音德本巴圖魯(勇士)花翎。歷官金門協副將、順德協副將,署漳州鎮、南韶連鎮總兵。封建威將軍。朝廷恩準其在家鄉建一座家廟。這就是南社的第十八座祠堂。

第十九座祠堂黃輝公祠,該祠建於明弘治十七年。

第二十座祠堂為倫學堂公祠,該祠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

在南社謝氏祠堂一覽中,我們可以看到,南社村謝氏宗祠曾經出現過32座公祠,都是建於明清時代,有些或已倒塌,或在修繕中,這或許是全國謝氏擁有最多祠堂的一個村落。

4點多鐘,陸續有老人前來參加千叟宴。六七十歲謝氏老人被安排在大宗祠前共享晚宴。

村裡老奶奶們也拄著拐杖前來赴宴。

東莞南社謝氏族親為我們深圳安排了兩桌,我們作為貴賓安排在舞臺前。

飯還沒有開,深圳謝樹英宗親帶我們前往參觀南社的資政第。

該資政第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會試中式第九十九名武進士、官禮部主事謝元俊所建。

屋內雕梁畫洞,讓我們非常震撼當時謝氏該有多麼的榮耀及輝煌。

在資政第的後面有一顆富貴古樹,該樹傳說為謝元俊祖父所栽,種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今170年的時間。該樹也稱為「進士樹」

當我們回來時,陸陸續續不斷有許多前往赴宴的謝家人。

在我們坐的旁邊,一位102歲的老人也如約前來赴宴

還有前往義務幫忙的義工們

小編找一個比較好的位置拍了幾張航拍,場面非常壯觀,萬人赴宴千叟宴。

正要準備出爐的美味佳餚

坐著大宗祠前享受晚宴的老人們

幹了,共慶美好日子

村裡的女長著們也如約前來赴宴,開始享受美味大餐

不時有廣東電視臺前來採訪,問阿姨們開不開心

深圳的宗親們也開始動起了筷子,享受著這萬人大宴,吃的非常開始

最後我們告別了南社,返回了深圳

相關焦點

  • 【東莞】南社古村,一個寶藏古村落
    又回到南社。原以為南社古村只有夜裡好看,但在白天看,竟怎麼看都看不夠。這個古村落就像是一個藏寶地,讓我發掘到一件又一件的寶藏。東門這邊位置稍偏,遊人極少,遠不及村中心的水塘一帶熱鬧。走在古村的街巷中,我像是走進了南社古村過去的歲月。我試圖在這些年代久遠的房屋中,讀懂古村的故事。
  • 南社明清古村落登上《旅遊世界》雜誌
    》帶你遊南社俗話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用這句話形容南社古村落最為妥帖不過。於是,走進南社,闖入眼帘的大多是鱗次櫛比的祠堂。可以說,祠堂是嶺南文化的精神核心在南社得到充分的體現。除了祀祖,崇神也是一個遷徙族群的精神依賴。走近南社,眾神廟宇散布各處:關帝廟、文廟、洪聖宮、蘇王廟、土地廟等都青煙繚繞,構成了富有神聖意義的人文景觀。
  • 南社古村落獲評省「家教家風實踐……
    10月9日,省婦聯、省文明辦公布了廣東省首批10個「家教家風實踐基地」,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成功上榜,這也是東莞市唯一獲此榮譽的單位。中央電視臺曾經七度推介該村孝德文化,將其獨特魅力呈現在全國人民眼前。
  • 珠三角上的遺落明珠,東莞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悠閒遊
    南社古村落位於東莞市茶山鎮,是東莞明清時期的歷史見證,是珠三角遺落的明珠。南社明清古村落是國家4A級景區,門票30元,不過,不想買票的可以從其他門或者小路進入。
  • 南社古村落
    從西門進,城牆恢弘堅固,城門寬大氣派。      順著青石鋪就的石板走進古村,只見居中一條長長的小河一直延伸到村尾,水流舒緩,水色青綠,跨河有橋連接兩岸。        另一座是造型秀麗的石拱橋,倒映在小河碧波裡,總是勾起人的遐想,仿佛一支烏篷船正從橋下翩翩搖來。
  • 南社明清古村落登上《旅遊世界》雜誌
    》帶你遊南社俗話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用這句話形容南社古村落最為妥帖不過。於是,走進南社,闖入眼帘的大多是鱗次櫛比的祠堂。可以說,祠堂是嶺南文化的精神核心在南社得到充分的體現。除了祀祖,崇神也是一個遷徙族群的精神依賴。走近南社,眾神廟宇散布各處:關帝廟、文廟、洪聖宮、蘇王廟、土地廟等都青煙繚繞,構成了富有神聖意義的人文景觀。
  • 尋幽訪古:東莞第一古村,南社明清古村落,錯落有致,炊煙嫋嫋
    位於東莞茶山鎮的南社明清古村落,歷明、清近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南社古村內,本地居民已越來越少,居住的多是老年人,來的多是遊客,也有很多電影,電視的拍攝也會在這裡取景。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也曾講述過古村的歷史。
  • 誦讀孝經傳承傳統文化 東莞茶山舉辦南社忠孝文化節
    近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活動之一,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採香請香、誦讀孝經、傳授祖訓、龍獅表演、傳統美食、旅遊展銷……活動當天,醒獅巡遊隊伍沿著古村落的池塘一路來到南社古村的莞香樹下,舉行請香、採香儀式。
  • 誦讀孝經傳承傳統文化 東莞茶山舉辦南社忠孝文化節
    近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活動之一,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採香請香、誦讀孝經、傳授祖訓、龍獅表演、傳統美食、旅遊展銷……活動當天,醒獅巡遊隊伍沿著古村落的池塘一路來到南社古村的莞香樹下,舉行請香、採香儀式。
  • 百年古村傳承忠孝文化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陳武東  通訊員 陳俊鵬 謝銳堅 茶山宣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
  • 百年古村傳承忠孝文化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陳武東  通訊員 陳俊鵬 謝銳堅 茶山宣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
  • 東莞南社明清古村:傳承良好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孝德文化
    上周,廣東省婦聯、省文明辦公布了全省首批十個「家教家風實踐基地」名單,南社明清古村落成功上榜,而這也是東莞唯一獲此榮譽的單位。至今延續嶺南特色節日風俗沿著石板路漫步南社明清古村落,一排排明清民宅、古祠映入眼帘,紅磚綠瓦、翹角飛簷。
  • 東莞茶山舉辦「2020年南社忠孝文化節」
    12月12日,2020年東莞茶山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活動為期兩天,將有採香請香、誦讀孝經、傳授祖訓、龍獅表演、傳統美食體驗、旅遊展銷等一系列精彩活動。
  • 東莞茶山舉辦「2020年南社忠孝文化節」
    12月12日,2020年東莞茶山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 活動為期兩天,將有採香請香、誦讀孝經、傳授祖訓、龍獅表演、傳統美食體驗、旅遊展銷等一系列精彩活動。
  • 12月9-13日|2017年南社忠孝文化節正式啟動
    2014年恢復南社齋醮民俗活動南社明清古村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景觀村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東莞古蹟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進一步落實「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為推動南社旅遊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為進一步將「南社旅遊文化」打造成為東莞每年最具特色的傳統忠孝民俗活動和鄉村旅遊文化產業小鎮,在鎮文廣中心、旅遊辦的指導下,南社村民委員會主辦,東莞南社創意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廣東省頂層設計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東莞市文化產業協會、和加仁莞香館承辦「南社忠孝文化節」活動。
  • 旅遊村,東莞茶山南社村,明清古村落,珠江三角洲特色文化景觀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此村莊,四周綠樹成蔭,地理位置好。明清時,初顯繁榮,人才輩出,先後出現9位進士,可謂茶山地區乃至東莞的一大村莊。
  • 東莞南社忠孝文化節有點意思!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正式開幕。請香採香傳承優秀文化12月12日上午10時,醒獅隊在陣陣鑼鼓聲中,領著巡遊隊伍沿著古村落的池塘,一路來到南社古村的莞香樹下。請香、採香儀式,吸引了不少村民、遊客、小朋友圍觀、拍照。
  • 東莞南社忠孝文化節有點意思!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正式開幕。請香採香傳承優秀文化12月12日上午10時,醒獅隊在陣陣鑼鼓聲中,領著巡遊隊伍沿著古村落的池塘,一路來到南社古村的莞香樹下。請香、採香儀式,吸引了不少村民、遊客、小朋友圍觀、拍照。
  • 誦《孝經》傳祖訓…… 東莞南社古村舉辦忠孝文化節
    通訊員供圖新快報訊 記者楊英傑 通訊員陳俊鵬 謝銳堅報導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東莞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
  • 東莞人文地理亮點南社古村考察記
    南社明清古村落古村位於東江之南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謝希良之子謝尚仁因戰亂南遷,幾經周折於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歷明、清近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牆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