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京人歷史上,伊瓦爾是人所共知的偉大領袖,他當然也成了眾多藝術作品的主角。
一直追《維京傳奇》朋友們一定都知道,拉格納死了以後,他的幾個兒子就成了主角。這部劇的編劇腦洞之大,想必大家都清楚,所以安排兄弟之間自相殘殺,似乎也很符合一貫風格。
今天,我們就結合真實的歷史,聊聊拉格納最著名的兒子:伊瓦爾。
某種意義上說,歷史上的拉格納應該算是維京時代早期的標誌性人物,他的兒子們,以及其他的維京人領袖,才是真正的主角。
從拉格納死後,維京人開始了大規模對英格蘭的入侵,當然,法蘭克王國也未能倖免。在這期間,拉格納的兒子們接過父親的戰旗,開始縱橫馳騁。
歷史上的拉格納有這樣幾個兒子:伊瓦爾、烏比、哈夫丹、西格德,以及比約恩。至於還有些傳說中,不太能確定的,就不說了。
之所以把「無骨者」伊瓦爾排在第一位,因為極有可能他才是拉格納的長子。關於伊瓦爾的傳說並不多,所以人們並不知道「無骨者」這個稱呼到底怎麼來的。
電視劇中,伊瓦爾天生下肢癱瘓,無法行走,所以被稱為「無骨者」。在維京人的傳說中,伊瓦爾全身上下沒有一根骨頭,因為拉格納在和亞絲拉琪成婚時,亞絲拉琪警告拉格納,必須三日之後才能同房,否則生出來的孩子是畸形兒。拉格納沒有相信這個預言,結果真生出了「無骨者」伊瓦爾。
實際上,伊瓦爾不可能全身沒有骨頭,電視劇中安排的下肢癱瘓,也可能只是為了戲劇衝突——種種跡象表明,伊瓦爾是個正常健康的維京人。
在維京人的傳統中,有殘疾的人是不可能受尊重的,就像電視劇中所表現的,如果伊瓦爾真的出生就無法行走,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被拋棄荒野。所以,「無骨者」的稱呼,應該是稱讚伊瓦爾動作靈活、身體柔軟,這樣他才有可能帶領維京人上陣打仗。
最重要的,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伊瓦爾是個殘害兄弟的人。
歷史上,伊瓦爾得知父親被埃拉國王處死,立刻就和兄弟烏比、哈夫丹一起,帶領大軍渡海而來。伊瓦爾顯然是這支維京大軍的領袖,他在公元865年發動了對不列顛群島的最大規模掠奪。
其實,在此之前,其他維京人已經在這裡劫掠多年,而且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幾個王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不過,維京人並不團結,他們缺乏統一的指揮,所以只能突襲劫掠,無法真正做到開疆闢土。
伊瓦爾是維京人中少有的鐵面無私、冷酷無情,且很有謀略的領袖。他帶領了多支維京人的力量,而且他們都聽命於伊瓦爾——這很可能也得益於拉格納的影響力。伊瓦爾這支軍隊大約有3000人,英格蘭人稱其為「異教徒大軍」。
英格蘭人之所以這麼稱呼伊瓦爾的隊伍,因為之前的維京人目的都是劫掠,搶完就走了。而伊瓦爾想法不同,他要靠這支軍隊佔領土地,建立維京人的統治——這對英格蘭人來說,才是真正的威脅。
伊瓦爾的軍隊在東盎格利亞登陸,當地領主基本沒有抵抗,乖乖地籌集了一筆錢財,送給了伊瓦爾。《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記載了下面的事情:「異教徒大軍闖入了英格蘭,整個冬季都駐紮在東盎格利亞,他們在那裡獲得了糧食補給,東盎格利亞人與他們和平相處。」
很明顯,伊瓦爾不是「維京海盜」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徵服者。
和東盎格利亞人和平相處,就是在為第二年的徵服做準備。
第二年,伊瓦爾大軍殺向了諾森布裡亞王國,輕易佔領了大城市約克。傳說中殺死拉格納的埃拉國王,召集了軍隊,將約克城團團圍住。下面,就是展示伊瓦爾聰明謀略的時候了。
《維京傳奇》中也有類似的片段,伊瓦爾堅守約克,但是故意放鬆了某一段城牆的防守。埃拉國王自以為可以順利偷襲,於是帶兵衝進了伊瓦爾的陷阱。
伊瓦爾在城中布置了複雜如迷宮般的陷阱,雖然盎格魯-撒克遜士兵人數佔優勢,但他們在巷戰中慘敗,埃拉國王也被俘虜了。為了給父親報仇,伊瓦爾對埃拉施行了「血鷹之刑」——在某些版本中,伊瓦爾甚至在埃拉的傷口上撒鹽。
伊瓦爾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戰略上,為了穩定統治,他專門扶植了一個名叫埃格伯特的英格蘭人為傀儡國王,統治諾森布裡亞。此後,伊瓦爾可以放心大膽地繼續進軍,攻佔麥西亞王國了。
在麥西亞王國的諾丁漢城,伊瓦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敵人:麥西亞國王伯格雷德、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爾雷德,以及埃塞爾雷德的弟弟阿爾弗雷德。
這支強大的英格蘭大軍來到諾丁漢城下,想和伊瓦爾決戰。伊瓦爾表現出了維京人中少有的沉穩:既然英格蘭人這麼多,那就不出城迎戰了,就這麼耗著吧。
英格蘭人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卻攻不下防守嚴密的諾丁漢。最終,伊瓦爾耗到了糧食成熟的季節,臨時徵召的英格蘭軍隊,大部分人都是農民,他們毫不猶豫地放下了武器,回家收糧食去了。
伊瓦爾趁機和英格蘭人議和,解決了這次危機。
此後,伊瓦爾又徵服了整個東盎格利亞,成為英格蘭最有權勢的統治者了。公元871年,伊瓦爾獲得了「全愛爾蘭與不列顛境內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之王」的稱號,建立了超出其父親拉格納的豐功偉績。
但是,兩年之後,伊瓦爾就死了。他沒有死在戰場上,應該是死於疾病吧。
所以,《維京傳奇》中的伊瓦爾,和現實中的伊瓦爾完全不同。歷史上,伊瓦爾是拉格納最出色的兒子,聲名顯赫,是眾多維京人崇拜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