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華人紋身師紐約開店 盼樹立華人品牌

2020-12-13 中國僑網

「80後」華人紋身師紐約開店 盼樹立華人品牌

  中國僑網6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有個參軍的客人,我前後為他紋身三次,全是自己所在小隊的標誌和戰友的名字。他們總說,如果沒有紋身,怕萬一死在戰場上,分辨不出誰是誰。」八零後華裔紋身師孫銘岐和王昊天,日復一日用手為客人量身打造圖案,用心幫客人永久記錄經歷和故事。對於兩人來說,紋身是事業、是手藝、更是值得一生追求的藝術,「要讓全世界知道,華人也能出優秀的紋身師」。

  孫銘岐畫工了得 當起「刺客」

  34歲的孫銘岐十幾歲開始畫畫,曾在魯迅美術學院附中學藝,因為水平遠超同齡人,2002年接觸到紋身後,憑藉過硬的畫畫功底迅速從學徒升到師傅,在北京刺客紋身做得風生水起,還在東北老家開了兩家紋身店。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澳大利亞足球隊等運動員的紋身,全由他一手包辦,不少中國運動員也曾是他的客人。

  然而,多次往返歐洲、美國和中國參加紋身展會的孫銘岐,始終都面臨一個困擾:「我總被問是不是日本或者香港來的。像倫敦展會,根據藝術家的資歷、進行作品審核、通過了才提供攤位,我去的時候,僅美國就來了二、三十位名聲在外的紋身師,但整個亞洲區才只有六個中國人。」

孫銘岐曾為很多名人紋身。(美國《世界日報》/劉大琪 攝)

  帶著讓世界知道更多華人紋身師的夢想,孫銘岐決定在法拉盛開紋身店,取名他夢開始的地方——「刺客」,並培養學員,其中不少人後來都在法拉盛獨立經營起紋身店。他強調,好的紋身師要具備很強的綜合能力,從繪畫、到設計理念、到技法、到後期保養,所以學藝的前幾年很辛苦,他帶學員時也就要求很嚴格。「紋身是藝術,藝術無止境,要做到極致,就得打好基本功。」

  王昊天磨練耐性 不斷挑戰

  29歲的王昊天從小性格調皮,但非常喜歡畫畫,「只有畫畫能讓我靜下來」。後來他進入一所學校當起化妝老師,卻對學校開設的紋繡課程產生興趣,加上有美術功底,業餘時間就鑽研起紋繡,也為其日後成為紋身師埋下種子。移民美國後,他終於能自主選擇學習紋身,並在學習了38天後就為第一個客人順利完成作品。

  如今已和孫銘岐搭檔經營刺客紋身店的王昊天,不斷提高和挑戰自我,從小圖到大圖,從巴掌大的局部到更考驗技術和設計的滿背,「畫功固然重要,但耐性是必備」。他指出,受文化教育的影響,華人的審美側重東方色彩,而外族裔的想法相對更奇特,這就要求紋身師一定得專業,能結合對方的背景和特點設計合適的圖案。且過程中要勤於和客人溝通、完善設計,這一環節有時甚至比操作本身還重要。

王昊天強調與客人的溝通有時比紋身操作更重要。(美國《世界日報》/劉大琪 攝)

  孫銘岐和王昊天認為,從整體看,美國的紋身市場比中國專業和規範,但「技術上我們絕不比他們差」。為了盡己之力推動行業發展,孫銘岐參與翻譯了中國第一本講述專業紋身藝術理論的書籍《現代紋身藝術技法》,但在美國,他們還想做更多。

  兩人樂見近年來優秀華人紋身師不斷湧現,也呼籲同行不斷完善各自的繪畫基礎、紋身技法和設計理念,華人紋身工作室嚴格把關環境和工具衛生,共同樹立行業形象,「打出華人品牌,躋身美國主流」。(劉大琪)

【責任編輯:李明陽】

相關焦點

  • 紐約法拉盛華人超市月餅種類繁多 成華人購買搶手貨
    紐約法拉盛華人超市月餅種類繁多 成華人購買搶手貨
  • 華人按摩院變身私人妓院!拉斯維加斯兩名華人被抓了...
    短短的3-5年,美國的賣淫行業,尤其是華人集中的幾個大城市,華人幾乎完全地獨領風騷;佔據了整個賣淫市場的80%以上。其實這種店,80%–90%專門打炮,行價是:45分鐘;60-65美元。華人客尤其福建客上門,收45美元。任何客人還價,不能少於50美元。45分鐘叫一個鍾。光顧m.m店的基本是老外。當然;「徐娘」對外地打工的餐館工友光顧,會出於同胞之愛,25—45美元都可以讓他們打飛機,順至打炮。紐約大量華人開的指甲店,中國國內稱的「拔毛店」也玩相同的把戲。
  • 華人好心慷慨救助 引流浪漢聚集紐約法拉盛乞討
    華人好心慷慨救助 引流浪漢聚集紐約法拉盛乞討
  • 80多年前,一群華人美女身穿旗袍在紐約遊行,就因為有顆中國心
    愛國心切的女性們懷揣滿腔熱血竭力幫助祖國,她們正是80多年前的華人美女。身在異國的她們心繫中國抗戰局勢,身著中國特色旗袍,相聚美國紐約大街合力舉起民國旗幟,聲勢浩蕩地進行遊行示威以表華人愛國護國的迫切心情,更是通過募捐集資的方式來幫助祖國共渡難關打敗敵軍。穿旗袍遊行護國的華人女性是當之無愧的「絕色佳人」。
  • 智利騷亂尚未平息 華僑華人盼覆正軌
    中新社聖地牙哥11月9日電 題:智利騷亂尚未平息 華僑華人盼覆正軌  作者 餘瑞冬 李紫娟  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及該國多地出現的抗議示威及伴生的暴力事件,目前還未平息。生活在智利的華僑華人仍在謹慎觀望事態走向,更期望社會秩序儘快回到正軌。
  • 華人商家敗訴 紐約法拉盛公交車專用道計劃繼續推行
    因華人商家向市交通局提出訴訟,日前市交通局樹立禁止私家車進入緬街的車牌都被黑色塑膠袋擋住。(美國《世界日報》/牟蘭 攝) 中新網1月8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紐約法拉盛市中心公交車專用道計劃飽受爭議,但市政府2020年強行推進,該社區商家憤而提告,但日前被法官駁回,公交車道依原計劃實施;華人商家對市政府推行計劃深感失望。為阻止這項計劃,華人商家聘請前華裔法官伍元天向紐約州高等法院提起訴訟,狀告市交通局。
  • 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首辦美籍華人展 回溯華人史
    中新社紐約11月20日電 (記者 阮煜琳)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行《美籍華人:排斥/包容》展覽,展覽以1784年紐約第一艘駛向中國的美國商船的故事為開端,講述至今。這是該博物館首次舉行該主題展覽,旨在探索中美之間歷時幾個世紀的相互關係。紐約美國歷史博物館館長露易絲?
  • 美國紐約華人旅行社如何挑選?
    很多人都有去美國紐約旅行的想法,但由於語言和地域差異將計劃擱置,其實美國當地華人旅行社多種多樣,但是國人對美國華人旅行社知之甚少,下面小編通過介紹路路行旅遊訂購網(http://www.lulutrip.com/)給大家說明美國紐約華人旅行社如何挑選。
  • 出門被搶、開店虧本……2019海外華人「難中求變」
    2019年,海外華人在重重艱難中求新求變,尋找希望。生意難做:店鋪紛紛關門「飄香32年,密西根大學中餐館熄燈」、「租金過高壓力大,紐約華埠燒臘老店提前結束營業」、「新加坡『富良唱片』停業,曾在牛車水營業54年」……這一年,在世界各地,不少華埠老店紛紛關門。2019年,美國紐約華埠「最古老的」理髮店、「上海美發廳」宣告關門。
  • 紐約唐人街的華人援交女|洞察
    那是80-90年代,福建移民風潮最盛的年代。Candy在親戚朋友的建議下,決定想方設法去美國謀生。在前後歷經十年、三次從東南亞、韓國、中東偷渡失敗被遣返後,她終於在第四次從墨西哥偷渡入境美國成功。為了還債,Candy剛到美國便四處打零工賺錢,然而英文不好、沒有學歷、沒有合法工作身份的她,只能兼職做幾份零工:在華人家庭做保姆,在中餐館當服務員。每月收入1000多美金,付了紐約高昂的房租之後便所剩無幾,根本無力還債,更別提寄給家人。
  • 紐約衛生局叫停華人吃蟹黃 內含化學物質或癌症
    工作人員基南說,華人吃蟹認為最精華的蟹黃、蟹膏,實際上是化學物質集中之處。包括消化腺、排洩腺和肝胰腺在內,都可能包含大量化學物質,例如多氯聯苯、二噁英和鎘。  而華人烹飪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烹飪蟹類的汁液其實都不得再用做醬汁,例如做湯或者燉肉,因為80%的多氯聯苯都會在蒸煮後轉移到這些汁液中。
  • 5位紐約華人,親歷美國疫情真相
    曾積極援助中國疫情的美國華人再次出擊,「打完上半場,再打下半場」,一條採訪了位於美國疫情「震中」紐約的五名中國人,他們是連鎖中餐館老闆、畫廊主、物流公司創始人、頭痛內科醫生和企業培訓師。我們餐廳不在華人聚集區,員工也都是美國人,受到的直接衝擊還算比較小。但是,本來我們餐廳的美國客人是比較多的,疫情爆發後,留下來點餐的大部分都是亞裔。君子食堂店員準備愛心午餐疫情爆發的開頭兩周,紐約中心區的街上都沒人了,營業額一直上不來。
  • 在紐約、在巴黎,身處疫情中心區的華人,經歷了什麼?
    1在紐約疫情中心區抗疫 這位華人醫生經歷了什麼近幾個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美國蔓延,華僑華人以及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各方面也受到很大影響,而在美國紐約,有這樣一支華人醫生隊伍,在紐約有一位奮戰在疫情中心區的華人醫生,她叫尚玥婷,疫情爆發以來,她每天奔波於醫院、養老院、康復中心以及診所之間,為新冠肺炎病人提供醫療幫助,那麼在這期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 在美打工華人男子因車禍去世 紐約華人社區伸出援手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日前,在美打工的華人男子成先生在北卡羅萊納州遭遇車禍,不幸離世。了解情況後,紐約多名社區僑領協助警方,找到成先生在中國的家人,並幫助處理成先生的後事。據了解,成先生常住紐約,近期到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家餐館打工,不幸在一場車禍中遇難。事發後,警方一直在尋找他的家屬,聯繫了其打工的餐館老闆,餐館老闆找到了美國福建同鄉會。
  • 當地華人親述,「震中」紐約生活變化幾何?
    在美國新冠疫情的震中——紐約,華人、華商們的生活受到哪些影響?他們是如何攜手抗疫的?來看美國華人媒體人高娓娓發自紐約的觀察。美國媒體人高娓娓表示,紐約皇后區法拉盛是紐約華人的聚集地。美國是全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紐約是全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城市。據美國官方統計,疫情中確診和死亡人數最大的族裔是西班牙族裔,第二就是非裔,第三是白種人,第四是亞洲人和華裔。高娓娓表示,當武漢發生疫情的時候,雖然我們沒在那裡,但是我們的心在那兒。大家時時刻刻都在關注中國的疫情情況,捐款捐物。
  • 東京池袋現「新華埠」 華人盼其成日中交流場所
    東京池袋現「新華埠」 華人盼其成日中交流場所 2008年03月30日 15: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胡茵菲打造美國紐約第五大道唯一華人設計品牌
    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胡茵菲因受傷被迫放棄音樂,承父訓「在哪跌倒、在哪站起來」,花10年奠下珠寶設計專業功力,如今成就紐約第五大道唯一華人設計品牌。  胡茵菲,英文名為Anna Hu。有著甜美外形,頂著訂製珠寶設計師的身分與品牌創辦人。胡茵菲有著驚人毅力,造就她32歲就進駐紐約第五大道的皇家城堡飯店Plaza Hotel開設訂製珠寶品牌。
  • 瞄準華人家長望子成龍心 紐約旅行社爭推大學遊
    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明報》報導,紐約華人小區各旅行社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除拼命降價爭奪客源外,旅行社亦爭打概念牌,新近推出的「大學遊」項目成為火熱賣點。「學到教室裡學不到的東西」、「體驗世界一流大學的氛圍」,這些大學遊的宣傳語,對華人學生和家長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 美紐約小商業局與洛克蘭郡籤約 望吸引華人觀光
    ,搶攻華人旅遊市場。洛克蘭郡副郡長羅薩(Guillermo Rosa)指出,洛克蘭郡緊連哈德遜河與拉瑪波山(Ramapo),風光優美,距離紐約市區只有30分鐘車程,開車或搭巴士前往都很方便。此次更為紐約州廣大的華裔居民與觀光遊客,量身打造了中文旅遊簡介,推薦當地的自然景觀、購物中心和博物館,希望吸引華裔都市居民,體驗傳統美式生活與文化。
  • 紐約疫情漸緩 華人社區掠影
    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5月12日,紐約曼哈頓唐人街,華人郵遞員正在投遞郵件。隨著近期紐約新冠肺炎疫情漸緩,紐約華人社區街頭行人逐漸增多。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5月12日,紐約布魯克林八大道華人社區,街頭的商販與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