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回顧一下關中翻秦嶺到漢中的兩條古道:褒斜道和陳倉道。褒斜道的走向是:眉縣斜峪口-太白-武關驛(姜窩子)-褒河口-漢中;陳倉道的軌跡是:寶雞(陳倉)益門堡-鳳縣-略陽-勉縣-漢中,後來另修連雲棧道軌跡是:鳳縣-留壩-武關驛(姜窩子),這就把褒斜道和陳倉道連接起來了。
漢中留壩縣這個武關驛鎮,俗名姜窩子,別看是大山裡的彈丸之地,可在古今交通史上,它可是一個可以撬動秦蜀、川陝政治軍事經濟命脈的支點,究其因有三。
穿越秦嶺古道示意圖
其一:武關驛地處兩河交匯處,從太白經江口而來的上南河,發源紫柏山經留壩縣城而來的北棧河,在此匯合南下後才叫做褒河。
其二:地處交通要衝。如果咱們把經武關驛(姜窩子)翻越秦嶺的交通網比作一個大家庭的話,褒斜古道是大爺爺,這條古道從眉縣斜峪口啟程,翻秦嶺主脊衙嶺順河南下,經過武關驛直達褒河口;連雲棧道是二爺爺,連雲棧道北由鳳縣而入,攀酒奠梁,過柴關嶺,順河而南,過縣城,至姜窩子接褒斜道。它又成了兩條古道上的共同驛站;到了上世紀抗日戰爭期間,武關驛成了秦嶺交通網的父親輩,它是1937年竣工的川陝公路的必經要地。
其三:當前武關驛的交通地位是兒子輩,它是兩條國道的分岔點,G316國道經它前往鳳縣,G244國道經它前往太白、眉縣。
稍稍總結一下:在古代,武關驛是褒斜道、連雲棧道這兩條古道的連接點,在今天,它是G316、G244兩條國道的連接點。
因為當今穿越秦嶺的國道都是按當年古道的軌跡修建的,很多路段直接疊壓在古道上,老夫今天就領大家走一趟武關驛(姜窩子)-鳳縣這段G316國道,也就是著名的連雲棧道。咱們走國道看風景聊故事……
武關驛(姜窩子)G316與G244的分叉路口
離開武關驛(姜窩子)的三岔路口,正北方向溯北棧河而上15公裡,就是現在留壩縣城。早年間留壩地處未開發不毛之秦嶺腹地,林莽溝深,山大人稀,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十二月,始設留壩廳。一年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將鳳縣南星(留鳳關為界)以南,褒城縣武休關以北,歸留壩廳管轄範圍。
廳的機構有了,地盤也有了,得有個城池衙門辦公呀,嘉慶五年(1800年),選址在現在縣城西邊河道旁的平坦灘地上(今留壩中學),築起一座土城,城高兩丈,牆基以沙、石塊砌壘,厚為3丈,城周長約3裡,東西、南北各長1裡,東西2門。可惜城牆牆體是沙土堆壘,洪水衝刷,山風掃蕩,加之土匪襲擾,不久就毀了。留壩處在連雲棧道要隘,自北而來的河穿城而過,故曰北棧河,就是它衝毀了留壩第一座廳城。
嘉慶十三年(1808) 為了一勞永逸,朝廷決定把新城址向西上移5裡到太平嶺坡上(今留壩縣治),《留壩廳志》上是這樣記載的:
「以山為障,東、西、南三面削土為之,五板而堵而雉。建城維時,經營草創,以敵匪滋事騷擾」。 「城之內,文武官廨居其半,兵房居其半,卒鮮隙地以處民故;商旅皆居南城外焉。」
老夫根據這段記載曾上到太平山上,俯瞰留壩老廳城,果真如同《廳志》上說的那樣:山體佔了城面積的三分之一(太平山居其半),山腳下從東到西排列,今留壩縣委機關(文武官廨居其半)佔三分之一,公安法院人武部(兵房居其半)佔三分之一,這樣一來廳城內就沒有多餘的空地來修建商鋪民房,所以今天留壩縣委大院對面的「老街」,就是當年留壩老廳城南門外的商業區(商旅皆居南城外焉)。
現在留壩縣城後山太平嶺上的廳故城遺址
留壩廳故城城牆遺存-西門
留壩廳故城城牆殘存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老夫坐班車從寶雞來漢中,路過留壩時車停河邊的國道上,清楚的看見半圈城牆圍著半個縣城。
留壩廳故城全貌示意圖
太平嶺上的廳城城牆遺存
留壩廳故城城牆外如今成了主城區
今天留壩仍然是山中小城,但早已不是舊時模樣。它也和山裡山外的許多縣城一樣,在快速擴張發展著,也在日新月異。老夫看到,最初城毀的地方已經被改造成河濱公園,亭廊橋榭,鮮花簇擁,百姓遊人好不愜意。
留壩廳故城西門遺址
如今縣城北棧河畔的河濱公園
河濱公園
今天來留壩人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南關老街,老街修復一新,基本上保持原景原貌,南北二三裡,隨意走走,品嘗當地美食,體驗風土人情,挑一清靜宅院,坐在竹簾後,沏一杯香茶,捧一本舊書,就這樣過上個三五天,成了都市人懷舊休閒的熱衷選擇。
留壩縣城南關老街
留壩縣城南關老街
留壩老街
留壩縣城往北走16公裡就到廟臺子(張良廟)。記得少年時期看小人書就知道「張良圮橋納履」 的典故,講的就是青年時的張良,幾次三番被一個神秘老頭「黃石老人」捉弄考驗,最終得到「真經」,出道發跡。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大漢功業的故事太多了,想必大家知道,這裡就不贅述了。唯有張良「知時務者為俊傑」急流勇退的胸懷和舉止,讓老夫敬佩不已。紫柏山下張良退隱潛心修道,最後羽化升仙,後人為紀念他修了張良廟即「漢張留侯祠」,並贈他「英雄神仙」的美譽。老夫多次拜謁過張良廟,這裡給大家做個程式化的介紹,各位自己的真實感受還得親臨此地感受一番。
張良廟
張良廟位於縣城北16公裡處的紫柏山下廟臺子街邊,是陝西四大風景名勝遊覽區之一,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廟規模宏大,建築群技藝精巧,布局奇特,樓殿亭閣錯落有致,雕梁畫棟,俏麗典雅,古色古香,與自然佳景渾然和諧,交相輝映。大小九院風貌各異,其建築集北方宮廷的宏偉氣勢與南方園林之秀麗於一體。泉水竹影,聲色成趣;古柏勁松,千姿百態;奇花異草,濃鬱馨香;碑石字畫,各具妙處;石徑巖梯,千迴百轉;神物典故,意趣橫生。身臨其境,如墜神仙境界。進履橋下溪水潺鳴,令人心舒神馳。
還有兩件軼事:其一,「棗木欄升鬥不平」 由張良廟向南一公裡,有一較大集鎮,現為留侯鎮駐地,以前名曰棗木欄,七裡八鄉的人們趕集的地方,今改名留候老集。舊時候這裡的財主巧取豪奪,剋扣百姓,每當糶糧放租時,量糧用的升、鬥總是比標準升鬥小,從中盤剝魚肉百姓,遂有此民謠予以諷刺。
昔日棗木欄 今日留侯鎮
其二,原國務院副總理陶鑄,1940年赴延安途中經漢張留侯祠(張良廟)時創作詩一首,找來以饗各位:
停車閒步瞻遺容,敢效亡秦抒所衷。
遙望延城光萬丈,輪聲欲起夕陽紅。
離了廟臺子北行盤山公路開始爬陡坡,兩邊的山崗越來越窄,G316國道就像一根細腸子,在山間繞來繞去,路兩旁壁石千仞,森林茂密,這就是昔日連雲棧道今G316國道攀爬柴關嶺險關之道。柴關嶺為紫柏山東峰,距縣城20公裡。這裡是漢中地區北部之天然屏障,山勢險峻,古為通往蜀漢的連雲棧道中的咽喉地段。一上一下十餘公裡,老夫騎著本田CB500X盤旋而上,快到山頂時一片浮雲飄來,霧氣升騰加上來路盤桓回曲,竟讓人產生穿越時空隧道,好像腳踏昔日之隘道雄關的幻覺,如同入雲山進霧海之中,不由得抒發一通歷史巨變、滄海桑田、古道變為通途之慨嘆。
連雲棧道雄關--柴關嶺
柴關嶺盤道險峻
柴關嶺上看風景,春夏,山花爛漫,濃綠蔽蔭,風涼清爽,乃避暑納涼之佳處;秋冬,紅葉遍嶺,雪花飛舞,銀裝素裹,滿目皎潔。
柴關嶺東峰雲遮霧罩
上得柴關嶺之巔,一座巍峨的關樓矗立眼前,仍然建在連雲棧道鑿開的山門位置,G316國道穿關樓而過,如今為留壩與鳳縣交界線。據史料記載,此關在明朝以前,曾設營兵把守。清代時,設步塘,屬留壩營,有守兵1名,步兵9名。一個班長帶九個兵。
古代有連雲棧道,近代有「川陝公路之寶漢公路」,今天又是G316國道通過此嶺,仍為「卡脖子」地帶,所以國家準備在柴關嶺嶺北的高橋鋪將G316國道改線,新線開建快一年了,屆時新線將從留侯鎮(棗木欄)東山隧道出來,再接上G316國道,這樣一來,就繞開了柴關嶺和廟臺子。雖說天塹更通途,行車更便捷安全,但少了體驗領略雄關險峻的機會,正如今天的川藏線G318、G317那樣,車從山半腰隧道走,原來山巔埡口絕美風光,一覽眾山小就看不到了!
連雲棧道上雄關--柴關嶺
下嶺前一定要去山頂路側的碑亭拍照留念,那裡立著民國時期,國家經委會公路處處長趙祖康提書「柴關嶺」石碑一塊,趙祖康何其人也?老夫在後面說酒奠梁時再介紹。
中國現代公路泰鬥趙祖康題字碑及碑亭
柴關嶺下完北坡先過高橋鋪,鋪在清代是有地方政權管理的驛站,那麼高橋鋪顯然就是當年官差商旅,上下柴關嶺時養腳充電之地。如今鳳縣高橋鋪是「陝西最美山村公路—高江路」的北起點,金秋時節很值得走一趟。
秦嶺最美鄉村公路--高江路(高橋鋪--江口)
在前往留鳳關的半路上,見到鳳縣管轄的紫柏山風景區山門,自然少不了打卡留影。
鳳縣管轄的紫柏山景區山門
鳳縣境內的紫柏山景區山門
留鳳關原名廢邱關,是古連雲棧道上的重要關隘。現在是寶雞鳳縣下轄的留鳳關鎮,街南古恩橋頭有「楚項羽封章邯處」石碑一通。
為何叫「留鳳關」呢?
其一:清同治元年( 1862)陝西布政使毛震壽在此視察時,觀其界與(留)壩(鳳)縣之交,取「鳳兮、鳳兮、有鳳來儀」的詩意,更名為「留鳳關」。
其二:1913年,民國政府廢留壩廳設置留壩縣,當時縣治定於此地,留壩、鳳縣兩交界,稱作「留鳳關」。
鳳縣留鳳關鎮
其三:在民間,「留鳳關」的地名還有另一段傳說和來歷。
很久以前,山村裡頻頻發生瘟疫和災荒,村民生活苦不堪言。村裡一名叫鳳姑的姑娘立志要解救鄉親們脫離苦海,她的精神感動了嫦娥,嫦娥垂下雲錦,讓鳳姑攀著雲錦到了月宮。
月宮裡的奇珍異寶、山珍佳餚都不能打動鳳姑,鳳姑只想尋找解除瘟疫的仙草靈藥,嫦娥送給她一株仙樹苗。人間的水澆不活這株仙樹苗,她決心去龍宮洞取水,鳳姑歷盡千辛萬苦拿回來的水竟然變成了金銀珠寶,她把金銀珠寶送給了窮苦的鄉親們。貪官知道了這事,便自己去取水,不曾想他取回來的水卻變成了馬尿,貪官氣急之下逼鳳姑再去取珠寶,鳳姑不從,貪官惱羞成怒架火燒死了鳳姑,在熊熊的烈火中,鳳姑變成了彩鳳飛到月宮,並向嫦娥訴說未了的心願——幫鄉親們解除的瘟疫。嫦娥說:「你在九天攬星、銀河攬霞,六月六日回家鄉撒下被你心血浸透的星星,星星會變成花椒實現你的心願。」
鳳姑勤奮的攬星攬霞,吸納日月精華,日復一日,六月六日鳳姑的身軀隨著星星飄灑在家鄉的椒樹的枝頭,花椒紅了,鳳姑的英魂笑了。火紅的六月椒散發著清香,驅散了瘟疫,為鄉親們帶來了健康和吉祥。在這個村子裡,人們揀到了鳳姑頭上遺落的花冠,為了懷念鳳姑,這裡便取名留鳳冠,後來人們叫轉了音叫成了留鳳關,只有心血凝成的粒粒鳳椒依然留香萬代,火紅如昔。
離開留鳳關前往酒奠梁,走的是平敞敞的一條川,野馬河曲裡拐彎繞著鎮子,青山綠水,旱澇保收,真是一塊山間寶地啊!
一馬平川留鳳關
酒奠梁是漢中到鳳縣必須翻越的一座不算險峻的山嶺。梁居山巔,有關隘之氣象;盤山而上,又具雄奇之表徵。當老夫不知轉了多少個彎才攀上梁頂,眼前豁然開朗,青的山、白的雲、藍的天、吼的風都仿佛要留你駐足,給你講述那些個久遠的故事。
酒奠梁位於鳳縣東南15公裡處,古時處在棧道最緊要處,今陝川公路(G316國道)由此通過。山體系鳳嶺南延支脈,呈東西走向,海拔1734米。這麼一個別致的地名,有什麼來歷?
其一,劉邦潑酒盟誓祭奠說。據清光緒《鳳縣誌》載「從鳳褒經連雲棧道,漢王至南鄭由之」。漢初,漢王劉邦入南鄭時途經此處,以酒祭天,祈禱建立帝王基業,故名。傳說當年劉邦鴻門宴上虎口逃生,項羽懷「婦人之仁」封他作了漢王,於是劉邦帶著蕭何、張良和樊噲等文臣武將,經陳倉道前往漢中南鄭赴任,走到酒奠梁展望四下景色特異,於是端起酒碗對天盟誓:定要滅項羽做天下王!隨後摔碎碗酒潑梁巔。四年後劉邦大漢初立,奇就奇在梁頂東側的巖石縫隙裡,涔涔湧出指頭粗細一股泉水,舀一瓢飲一口,竟然酒氣香濃,於是酒奠梁的名字就叫開了。
其二,韓信報恩灑酒祭奠說。韓信最初是投在項羽門下,但只給了他一個排長大小的官,不得志的韓信就逃離軍營來漢中投靠劉邦。被一路追殺的韓信到了酒奠梁上,巧遇一樵夫,眼看追兵就在眼前,樵夫指著莽林間一條隱秘小道,讓韓信快走,臨別前韓信問清樵夫住址,發誓來日發跡了定當回報。韓信順著樵夫指的路一溜煙兒地下山過河,幾天後到了漢中南鄭見了蕭何,後面的故事老夫這裡不講,單說等到西楚霸王死劉邦登基,韓信先是淮陰侯後來封楚王,回漢中報恩來了。再次登臨連雲棧道上的這道梁,手下人報,當年救他的樵夫在韓信逃走後,因不肯說出實情被追兵所殺。韓信聞訊,高舉酒碗,仰天長嘯,酒灑梁巔,後人就把這梁叫做了酒奠梁。
趙祖康題字碑及碑亭
俱往矣,換了人間!老夫今天看來,酒奠梁之所以能被人們記住並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古代與上面兩個頗具神秘色彩的傳說有關;在近代呢,與中國公路建設的泰鬥趙祖康先生密不可分。
傳說加名人,便生出一些引人遐想的不凡。
看過一篇文章《陝西公路應該記住一個人—趙祖康》,講述了趙先生在抗戰期間主持修建 「西蘭公路」和「寶漢公路」 的事跡。
趙祖康 192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土木工程系,旋即在武漢國民政府交通部任職。 1930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進修道路與給排水工程,並供職於紐約州交通局道路工程處。 1932年回國後在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交通委員會、交通部等任專員、處長、局長、顧問以及上海市工務局長。
20世紀 30年代,為抵抗日軍的侵略,他主持修建的公路在神州大地上綿延數萬公裡,成為中華民族堅持抗戰的運輸大動脈。那時,西安到漢中沒有公路,往來只好依憑古蜀道殘存的部分棧道,交通極為不便,加之秦嶺阻隔,當時陝川兩省的交通狀況正如李白所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於是國民政府決定修建寶雞—漢中公路,趙先生領下重任後,從選線到施工,無不親自過問。「漢寶公路」1934年底動工,由於三座大嶺(秦嶺頂、酒奠梁、柴關嶺)縱橫,難度頗大,兩萬多工人頂風冒雪鏖戰兩年,1936年 5月築成,最終打通了這條大西北到大西南的通道。
因趙先生本著「開邊須築路,救國仗書生」、「憂國惲忘病,籌邊不顧家」的理念,在指導修建「漢寶公路」時超常付出,故質量上乘,堪稱中國築路史上的典範之作。前人苦修路,後人得便利,現在平坦的G316國道只是在原路基礎上的拓寬改造。
川陝公路之「寶漢公路」 竣工賦
今日之酒奠梁,除了傳說和名人的映襯外,已經成為滄桑巨變的見證。公路的暢通帶來了物流的興盛,商旅的繁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之旅遊的興起,此處又成為發思古之幽情,覽現代之風光的景點。當老夫騎著馬剛剛擺脫迴環往復的盤道,正想舒一口氣時,那滿坡鬱鬱蔥蔥的人工松林又牽住了我的目光。那已經成林成景的松樹,盡情地炫耀無邊的綠色,讓我看到了生命的本真和茁壯,領略了創造的神奇和偉大。
如今人們只要車過酒奠梁、柴關嶺,都要停下來瞻仰祖康趙先生的題字碑並留影紀念,藉此來緬懷這位中國「現代公路之父」!
趙祖康題字碑及碑亭
老夫在酒奠梁上看了許久,想了很多,我覺得還是秋天來酒奠梁最好:一場秋霜過去後,酒奠梁就像是一個調色板被打翻了一般,各種色彩便漫延開來。遠遠望去,山巒疊嶂,層林盡染、色彩濃豔,如一副重墨山水畫;近處各種紅葉深淡相宜,錯落有致,風姿各異,爭奇鬥豔,勾勒出一幅五彩畫卷。
酒奠梁,絕對有理由成為你旅途歇腳的驛站,可以伸展睏乏的腰身,整理奔騰的思緒,愉悅尋覓的眼神,慰藉疲累的心靈。
金秋季節時的酒奠梁
酒奠梁下山不遠就是雙石鋪,半道上看見隧道正在施工中,心中惆悵又起,如果隧道一通,酒奠梁頂好景還能看到嗎?……
雙石鋪很早就是陳倉道、連雲棧道上的重要驛站,因過境的嘉陵江東岸,聳立兩座石峰,臨水負土,鎮水護岸,起名雙石鋪。歷史上劉邦從漢中出定三秦、諸葛亮伐魏皆經此,咱就不說了;單是現代,1935年徐海東、吳煥先率紅25軍北上陝北,1936年賀龍、肖克率紅二方面軍北上抗日,1946年王震、王恩茂率三五九旅南下北返,各路大軍都經此地休整。可見雙石鋪自古到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必經之道。1951年鳳縣治由黃牛鋪遷來,就此成為鳳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如今鳳縣縣城 雙石鋪
如今秦嶺腹地小城鳳縣,旅遊業做的風生水起,借嘉陵江自然水資源優勢,攔江築壩,平湖高峽,環繞城周,夏日涼風,有音樂噴泉表演,博得「七彩鳳縣」之美名,引得山外遊客趨之若鶩。老夫黃昏抵達,安頓好食宿,準備看看夜景噴泉,被告知非周末不表演,呵呵,這裡只好貼張前年來鳳縣時拍的照片。
雙石鋪夏日夜晚音樂噴泉表演
古連雲棧道,漢中留壩武關驛(姜窩子)--寶雞鳳縣城(雙石鋪)已經走過,去寶雞的陳倉古道S212省道(雙石鋪—益門堡)段留作後續吧。
如風雲遊記其他連雲棧道穿越遊記請點擊下面連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