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農墾東昌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農戶正忙著採摘胡椒。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通訊員 林寶華
6月15日,在位於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的農墾東昌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裡,胡椒成熟掛果,映著陽光透出瑩潤的光澤。海南農墾東昌農場公司職工黃麗貞麻利地摘下一串串胡椒粒,放入桶中。
在海南民間曾流傳過這樣一句俗語:「一金二銀三胡椒仁」,可見當年胡椒市場價格之高。然而近年來,受到產品附加值不高等眾多因素影響,海南胡椒價格走低,收購價從幾年前的每公斤80元,降到如今每公斤約30元。這讓一眾海南胡椒企業思考,如何轉危為機,轉型升級,謀求產業突圍。
坐擁2.8萬畝胡椒種植基地,東昌農場公司是我國胡椒種植面積最大的企業。在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付謹盛看來,「實現產業規模化發展,打造精深加工產業鏈條,面向中高端市場,推出高附加值、高認可度的拳頭產品,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
發揮規模優勢
抱團發展提升質量
「現在是胡椒掛果期,每天一早,我就來採摘胡椒,直到中午才回家吃飯。」在種植基地裡,黃麗貞是最早到達、最晚離開的那批人之一。2015年,在公司工會幫扶下,她管起5畝地800株胡椒,如今每年能有三四萬元收入。
胡椒,讓黃麗貞嘗到美好生活滋味的同時,也增添了一絲「椒」慮。「市場變幻莫測,這幾年胡椒收購價格也隨著變化,不知明年價格如何。」在東昌農場公司,擁有同樣憂慮的種植戶不少。他們渴望發揮規模化種植優勢,闖出一條市場新路。
業內人士認為,海南胡椒市場競爭力不明顯的原因包括產業基礎散、弱,省內胡椒以低端收購,粗淺加工居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加上品牌不響,附加值不高。
付謹盛介紹,胡椒種植產業在當地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數十年過去,僅東昌農場公司便有3000餘戶職工種植胡椒,家家戶戶都有成熟種植技術,種植面積達2.8萬畝。可以說,胡椒在當地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產業基礎,具有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的先決條件。
2017年來,隨著新一輪農墾改革轟轟烈烈開展,東昌農場公司通過企業化發展,帶動種植戶抱團闖市場,並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胡椒標準化規範種植體系,從源頭提升胡椒產品的種植質量。
改進加工工藝
效率更高產品更優
「這幾年,經過產業化發展,我們發現,海南胡椒缺乏市場佔有量大,知名度高的拳頭產品。」付謹盛表示,長期以來,海南的胡椒加工企業數量不多、規模小、技術不夠成熟,胡椒精深加工產業亟待加強。
過去,椒農習慣採用傳統工藝脫皮,先將胡椒放入水中浸泡10日至15日,待其水漚發酵後逐漸脫皮,隨後將其放入河中,以水流浸泡衝刷徹底去皮。「如此加工,不僅產品存在燻臭味,品質不夠高,還有加工效率低下,不夠環保等問題。」付謹盛說。
為提升胡椒產品精深加工技術,2019年3月,東昌農場公司與雲南一企業合作研發環保型胡椒加工技術,引入新式機械自動化環保生產線,以新工藝生產胡椒產品,於當年6月試生產。
「以前我們用傳統工藝加工胡椒仁,得花十五六天。公司有了新生產線後,五六個小時內,機器就能自動完成胡椒脫皮、烘乾等工序,不產生汙水,還可集中回收椒皮進行環保處理。」黃麗貞說,生產線省時省力,受到了職工們的歡迎。
「高效環保之外,新式生產線出產的胡椒產品品質也更勝一籌。」付謹盛介紹,新式工藝生產的胡椒籽辛香濃鬱,氣味芬芳,且加工過程中最大限度減少了殘留的雜質,保留胡椒鹼成分,使得胡椒更具清香和營養價值。付謹盛說:「新式生產線運行後,農場公司能進一步掌控資源,助推胡椒集約化發展,拉長產業鏈,加大胡椒加工技術研發力度,促進胡椒精深加工,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東昌農場公司還在品牌打造和市場營銷上不斷發力,以「昌農」為品牌,推出胡椒粒、胡椒粉等系列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迎合市場打造佔有量高、認可度強的拳頭產業,並組建專業市場營銷團隊,和墾區其他企業抱團發展,利用其線下專營店等渠道,推廣胡椒產品。
此外,海南農墾還在謀劃整合胡椒產業,組建海南農墾胡椒產業集團,推動墾區胡椒產業協同發展、資源整合,實現海墾胡椒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對於廣大椒農和胡椒企業而言,胡椒產業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付謹盛認為,海南胡椒產業要走出困境,做大做強,還需要依靠政企校多方合力,通過政府政策支持引導,企業發力轉型,科研機構提供科技助力等舉措,共同打造產學研一體的產業發展鏈條。
(海南日報海口6月15日訊)
原標題:聚「椒」深加工 抱團闖市場 海墾企業改良胡椒生產工藝,打造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