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文學創作形式以詩歌為主,出遊訪友要寫詩,花前月下也寫詩,訴說衷腸還寫詩,總之詩歌無處不在。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寫過一首描寫揚州的詩,其中的千古名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讓世人對揚州充滿了嚮往。想要身臨其境看看揚州的橋,聽聽美人吹奏的音律。到底揚州有沒有這座「二十四橋」,還是揚州在唐代一共有24座橋沐浴在月光之下。這個問題還是需要研究分析一下,看看杜牧的詩中是寫實還是虛指。
當代揚州有一座橋叫「廿四橋」,廿四就是二十四的意思。很遺憾這座橋的歷史到不了唐代,應該不是杜牧詩中的那座橋。尋找唐代的地方志,並沒有發現有關揚州二十四橋的記載。在查找資料的同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唐代描寫揚州的作品中,只有杜牧一人提到了二十四橋。揚州一直以來都是江南名城,南北水上樞紐,各地商旅在此地聚集。如果真有這座橋,按理說不應該只有杜牧一人念念不忘,寫入作品之中。
唐代的書中沒有記載,那接著去南唐五代北宋的地方志中再去尋找。原來,在宋代的時候,二十四橋就成了一樁疑案。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是揚州名橋,毀於戰火。還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是泛指揚州城中水系交錯,共有二十四座有名字的橋。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佔據上風,當時的著名學者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補筆談》中記錄下他的研究結論。沈括認為,「揚州富盛,可紀者有二十四橋。」
關於橋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息,到了清代盛行考據,這個老問題又被提了出來。乾隆年間有個文人寫了一本《揚州畫舫錄》,按照他的考證,唐代杜牧所說的二十四橋就是當時依然還在的吳家磚橋。不過按照地方志中的記載,揚州沒有吳家磚橋,高郵有一座吳家磚橋,揚州和高郵之間相距300裡,實在無法自圓其說。
從歷代文獻中找不到答案,只能有一種可能,二十四橋不是寫實,而是虛指。杜牧在文學創作中有這樣的習慣。他寫的《江南春》中有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四百八十寺應該就是虛指。因為在《洛陽迦藍記》中有北朝寺廟的記載,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更何況地傑人靈的南朝。既然四百八十寺可以是形容江南多寺廟,那麼二十四橋也可以是形容揚州的橋多,揚州的橋美,揚州的橋充滿魅力。
拓展閱讀
由「正午牡丹」想到,創作要嚴謹認真,還要合情合理
天上明月見證了李白的坦誠與叛逆
打破成見,在山水畫中發現不一樣的八大山人
《古詩十九首》,無名氏留下的千古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