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爆料、微生活、微代購,時下,隨著微信人氣的不斷攀升,網友利用微信做「門面」出售自製私房蛋糕也逐漸成為一種新型銷售方式。
現做現賣,送貨上門,吃貨網友在追捧私房蛋糕的同時,也難免有些顧慮,在微信售賣的私房蛋糕,製作原料從何而來?製作環境衛生如何?消費者的權益能受到保障麼?
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微信銷售私房蛋糕目前在法律上並沒有相關規定,監管上處於空白階段,安全性沒有太大保障。
製作私房蛋糕
部分店主為的是愛好
據網友爆料統計,千島湖目前擁有各類「私房蛋糕微店」不下5家,主要出售以新鮮水果主打的蛋糕和布丁杯等。
新鮮的水果,繽紛的色彩,誘人的圖片讓人看著就垂涎三尺。微信朋友圈的「有圖有真相」,讓很多吃貨抵擋不住誘惑,一般都會撥打電話火速訂購。一小時左右,就會有人將訂購品送至家門口。
這樣的美食便利的確符合大眾的消費心理,可又是什麼原因,讓店主打起這個「微生意」的算盤?
某私房蛋糕店主透露,自己最初並不曾想做蛋糕生意,只是生完孩子後不上班有點無所事事,於是上網學點製作工藝。剛開始只是想為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做一些蛋糕甜點,滿足一下自己的動手欲望,消磨時間。沒想到,發到朋友圈後,大家紛紛幫我做宣傳,於是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接收訂單,慢慢地就變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吃還是不吃 市民各有糾結
「下個月我媽過生日,可我人在外地,我想定個蛋糕,直接送到家裡,給媽媽一個驚喜,哪位大神有高招?」讀者「霞」在朋友圈發出「求救」信號。
「找微信上的私房蛋糕啊,有圖有真相,現做現賣,送貨上門,不要太方便。」吃貨「艾琳」自曝,她的微信好友中光「私房蛋糕」就有3家之多,時不時還會在朋友圈曬一曬自己訂購的美食誘惑。
「只要是吃的,總是難以抵擋誘惑,相比蛋糕店的蛋糕,我總覺得自家做的更有安全感。」「艾琳」說,「私房蛋糕可以私人定製,根據你的口味選擇水果種類,大部分都是新鮮水果,吃起來味道更好。」
與「艾琳」一樣愛嘗試新鮮事物的「露露」,第一次看到微信宣傳圖片,就毫不猶豫地預定了幾杯與同事分享。「味道是好的,但是如果天天吃,貌似價格有點小貴。」露露說。
從微信價目表上,筆者了解到,「大芒果」的價格是35元/杯,小的也至少要15元/杯,蛋糕一般在100元以上。
面對這個價位,讀者「友人」認為:「東西好,價格不是問題,只是這個價位誰來定?誰來管?一旦店主生意越來越好,大量製作後的進貨原料是否合格?衛生問題怎麼辦?這些或許都是消費者擔心的問題。」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這樣的監管有點難
值得肯定的是,雖然私房蛋糕微信銷售越來越多,但截至目前,工商部門尚未接到該類食品安全相關的投訴電話。
關於網友的擔心,筆者也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做了一個簡單了解。
正所謂「法無授權不可為」,對於監管部門來說,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管理授權,他們的工作顯得尤為被動。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上來說,監管部門建議各位市民不要購買沒有有效證件的「私房蛋糕」,因為其材料來源、添加劑、製作過程和場所、人員資質等均不能保證安全。微信上銷售的私房蛋糕,一般都沒有登記入冊的明確信息,一旦發生問題,相關部門根本無法找到銷售方的具體地址和銷售人,很難為受害者維權。
就市場消費需求看來,日益增多的微信銷售好似淘寶店,馬雲曾說,淘寶上的店從法律意義上嚴格講,都是違法的。但是由於是新興領域,所以暫時不會去管,等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研究相應辦法。
利用微信銷售的店主,無論出於愛好還是經濟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加強自我監督。對於消費者而言,也需提高消費安全意識,萬一遇到食品安全問題,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加強監督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