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由於傳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因此也被現代人當成「中國情人節」,然而從乞巧節、女兒節、穿針節等別稱看,七夕節更像是女子的節日,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女子曾在七月初七夜裡乞巧、乞福和乞情,更不知有多少女子曾留下七夕節的詩詞?
一、南朝劉令嫻《答唐娘七夕所穿針詩》:
倡人助漢女,靚妝臨月華。連針學並蒂,縈縷作開花。孀閨絕綺羅,攬贈自傷嗟。雖言未相識,聞道出良家。曾停霍君騎,經過柳惠車。無由一共語,暫看日升霞。
六甲番人解讀:劉令嫻是梁朝女詩人,神童劉孝綽三妹,徐悱之妻,這是一首收到針線贈品的答詩,「連針學並蒂,縈縷作開花」描述了唐娘針線之巧,並蒂蓮花也暗含美好祝福,可惜正值妙齡的孀婦早已無心打扮,收到贈物也只能自憐自傷。
二、唐代魚玄機《迎李近仁員外》:
今日喜時聞喜鵲,昨宵燈下拜燈花。焚香出戶迎潘嶽,不羨牽牛織女家。
六甲番人解讀:詩如其人,魚玄機的這首七絕也是十分大膽的,描述了李近仁到來時她的喜悅心情,七夕夜她拜燈花期盼情人到來,第二天就迎來了潘嶽一般俊美的李員外,「不羨牽牛織女家」是勇敢示愛之句,表達了她希望長聚的美好願望。
三、宋代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六甲番人解讀:清照此詞借蟲鳴落葉起興,想像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表達了自己心中的離愁別恨,其中疊詞的運用甚是巧妙,值得仔細體會。
四、南宋朱淑真《鵲橋仙·七夕》:
巧雲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六甲番人解讀:朱淑真的詞多幽怨,此詞亦如是,七夕夜西風小雨消暑,但淑真卻依舊想著牛郎織女的故事而心生愁緒,深夜裡未婚的少女們仍在乞巧,牛郎織女今夕相會讓人們滿意了,但淑真卻提出疑問:為何不能讓牛郎織女們從此朝朝暮暮相廝守?
五、南宋嚴蕊《鵲橋仙·碧梧初出》: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謝。 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 人間剛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六甲番人解讀:自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後,很多詞人都愛用這個詞牌來寫七夕,朱淑真、嚴蕊等皆是也是如此,這首詞也是寫七夕節穿針線,也是想像牛郎織女的故事,然而卻帶著幾分懷疑,對美好願望能否實現的懷疑,人間忙於針織,喜鵲卻懶於搭橋,牛郎織女已無心思耕織,看來今晚相會不成了,我們等了一年,其實天上不過隔了一夜而已。
六、明代葉小鸞《七夕後夜坐,紅於促睡漫成》:
池畔芙蓉映碧蘿,歲星今又隔銀河。侍兒未解悲秋意,明月高懸怯素羅。
六甲番人解讀:葉小鸞是晚明文學家葉紹袁幼女,貌姣好,琴棋書畫皆通,被陳廷焯評價不減朱淑真,可惜十七歲就夭折了,這首詩題目的「紅於」是她的侍女,七夕夜深,紅於催她睡覺,她因此有感而發寫下自己悲傷情人經常分離的心情。
七、明代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六甲番人解讀:德容是明末清初江南女僧,因丈夫張我樸為科場所累流放,德容因此出家,《七夕二首》都帶有愁恨,其二是「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牛郎織女七夕相會在他人看來是如願以償,但德容卻只看到令人斷腸的庭前一玉鉤。
以上七位古代女詩人的七首詩詞,不知您最喜歡哪一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