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古代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不僅在生前營建高大巍峨的宮殿,衣食住行無不窮極奢華,即使在死後,也要講究「事死如事生」,幻想能在「陰曹地府」繼續享受帝王待遇,因此對於自己百年之後的身後事也要大費周章。
按照慣例,古代皇帝們登基後不久,就會派遣自己信得過的心腹大臣,在都城四周踏勘所謂的「萬年吉壌」,選中 之後,要經過皇帝視察批准,然後就在此地大興土木修建陵墓,從全國各地調集成千上萬的工匠民夫,徵用難以計數的上好石料、木料,耗費白銀動輒以百萬計。可以說,營建陵寢,是每個皇帝在位期間的頭等大事之一。
因為是 皇帝的永久安息之所,因此從皇帝本人到大小臣僚,凡是參與其中者,一般都會力求盡善盡美,容不得有絲毫瑕疵。帝王陵墓營建過程中,有著諸多的「講究」與「規矩」,絕對不容觸碰。一旦觸犯這些忌諱,皇帝會勃然大怒,輕則有關官員受到懲處,重則會不計成本另行擇地重新營建陵墓,造成巨大的浪費。
清朝的道光皇帝,就曾幹過一次這樣的事。道光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也算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他最為人熟知的特點,就是儉省節約,幾乎已經到了吝嗇的程度,但對於自己的陵墓營建,他卻絕不含糊,甚至不惜揮金如土。
道光皇帝登基之後,就派人到處探勘「風水寶地」,最終在河北遵化附近的寶華峪,選中一塊地盤。這裡緊鄰安葬清朝歷代皇帝的清東陵,山明水秀,氣象萬千。敲定地址之後,道光帝陵墓營建工程就此拉開大幕。
《清宣宗實錄》記載,寶華峪道光陵墓工程持續了將近十年。道光帝對此極為關注,要求主管大臣定期稟報工程進度,他還另外時時派遣人員現場巡視,並且還御駕親臨工程現場。道光八年夏天,一件意外之事發生了。
道光皇帝派遣貝子奕緒,前去寶華峪視察,結果發現寶華峪陵墓地宮的木門「已有潮溼,及現有水痕」,貌似有過積水現象。皇帝營建陵墓最怕土石淺薄、挖出地下水,因為可能會導致皇帝皇后的靈柩百年之後被水淹沒浸泡。道光起了疑心,於是立即下旨給主管陵墓工程的大臣「明白回奏」,並再度派遣大臣敬徵、寶興前往視察。
結果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寶興回奏,經實地檢查,「門內地面,有積水五分,逐層石券,至地宮石券地面,俱有積水五六分不等」,「券頂石及石門鍁框,俱有蒸溽水珠」,寶華峪地宮,有極大可能距離地下水源過近、存在地宮進水的極大隱患。
道光帝不死心,親自跑到寶華峪地宮視察,結果然他暴怒不已,「木門內罩門券兩邊馬蹄柱門枕石下,往外浸水,明堂券,穿堂券,地平石縫,金剛牆極,俱有浸水處。三層門洞券門枕石後,及金券寶床下三面石縫,俱有浸水一二分不等」。換而言之,寶華峪陵墓的選址與工程都存在重大失誤,緊鄰地下水源,根本無法使用。
道光帝怒火中燒,下旨痛斥負責陵墓工程的大臣「辦理不善,喪盡天良。保無偷減情弊,必須嚴切根究」,成立調查組嚴加追查。結果一查果然有問題。陵墓地宮營建過程中,曾經挖出過「石母」,但主管大臣莊親王綿課、軍機大臣、戶部尚書英和,卻置若罔聞,漫不經心,隱瞞不報,結果最終導致花費數百萬白銀的寶華峪陵墓就此報廢。
那麼,「石母」到底是啥?所謂「石母」,是古代的一個地理名詞,又稱「泉石」、「滴水石母」。這種石頭屬於石灰巖的一種,一般是在地下水長期浸泡侵蝕環境下所形成的。古代皇帝在陵墓地宮營建中,最怕挖出「石母」,因為一旦「石母」現身,則附近有極大可能存在地下水源,會導致地宮無法使用,只能拋棄耗資巨大的工程,另行擇地重新建造。
道光皇帝這麼多銀子打了水漂,心疼的要死要活,下旨把綿親王、莊親王由親王降為郡王,戶部尚書英和發配黑龍江充軍,涉事官員一律革職,發配工地服苦役,並且不得不另起爐灶,在清西陵重新營建陵寢,此事才告一段落。
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傳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