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百香果、鹿角靈芝、土雞……這些產自梅州蕉嶺的「山貨」如今在南沙就能買到。8月14日,南沙區幫扶蕉嶺縣特色農產品展銷區在南沙保利城南北寨門店正式設立,向南沙市民推介蕉嶺縣貧困村的農特產品,助力消費扶貧,鞏固脫貧成效。
近年來,南沙區通過強化產業造血、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幫扶舉措力度,持續助力蕉嶺縣貧困村脫貧。目前,由南沙區對口幫扶的蕉嶺縣17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蕉嶺百香果日銷四五百斤
一走進位於黃閣鎮的南沙保利城南北寨門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放滿百香果的一個貨架。這些黃金百香果是該門店近期主推的時令水果,正是從蕉嶺縣貧困村鐵西村收購的。
「我們在廣州有六家線下門店,南沙就有兩家,店裡面約有七成商品是從蕉嶺來的。」蕉嶺長壽南北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何莉娜介紹,包括絲苗米、玉米、苦瓜、土雞、乳鴿、木耳在內的蕉嶺農特產品很受歡迎,單百香果這一項在南沙保利城門店的日銷量就有四五百斤。
蕉嶺長壽南北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梅州本土發展起來的一家農業企業,在南沙區駐蕉嶺幫扶工作隊的助推下,該企業對接17個貧困村籤訂產銷合同,越來越多產自蕉嶺的蔬果、生鮮、乾貨走向大灣區。今年疫情期間,南北寨還通過自身的全國電商平臺和線下門店幫忙打通「出山」渠道,緩解蕉嶺縣貧困村蔬果禽肉的滯銷難題,2月至6月從農戶手裡收購的農產品貨值已超過1000萬元。
小車間發揮大作用
除了消費扶貧,就業幫扶舉措也在蕉嶺縣持續推進。近日,在南沙區駐村扶貧工作隊引進的扶貧車間內,蕉嶺縣象嶺村的最後一個脫貧戶鍾梳正在和村內30多名工友一起忙碌著,完成耳機等配件製作的一道道工序。她是一名聾啞殘障人士。
鍾梳的日子曾過得很辛苦,村裡結合她家的實際情況,在去年底資助其購買了7頭種羊,今年已繁育小羊羔10多頭,而在扶貧車間的務工,讓她的日子更有奔頭。據了解,車間內女工們月收入約3000元,鍾梳雖然手腳沒那麼麻利,但也能掙到1000多元。
這是助力脫貧奔康、復工復產的車間,也是蕉嶺縣新建成的第一個扶貧車間,不但讓因疫情滯留在村的原外出務工人員在家門口有活幹,還解決了2名貧困戶的務工需求,讓他們「離土不離鄉」就近就業,發揮「小車間」的「大作用」。
據悉,南沙區駐蕉嶺縣對口幫扶工作隊依託蕉華工業園區和蕉嶺縣產業集聚地,積極引導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到今年上半年已累計為31名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
17個貧困村全達標脫貧
同樣在象嶺村,五保戶劉金宏住上了新房子,由村裡和幫扶單位籌資建成的房子寬敞亮堂,讓他老有所養。近年來,這個由南沙區對口幫扶的貧困村已完成危房改造22戶,讓50多位村民受益。
從危房改造、村道建設到教育幫扶、產業幫扶,2016年到今年上半年,南沙區幫扶蕉嶺縣17個省定貧困村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8542.47萬元,精準投向了20多個涉及產業配套、民生、鄉村振興項目和322個到村扶貧項目、7076個到戶扶貧項目;引進產業化組織30個,發展特色產業28個,合計帶動貧困戶439戶1436人。
在南沙區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推動下,蕉嶺縣各貧困村逐漸摸索出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之路,其中象嶺村建起絲苗米種植示範基地,峰口村建成百香果產業園,上村村引進樹葡萄產業,在突出本地特色的同時增強輸血造血功能。
據了解,蕉嶺縣的17個貧困村2019年村人均收入16569元,相對貧困戶共計891戶2174人,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共計482戶1601人,均已達到脫貧標準。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 餘麗穎、張衛軍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 劉偉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