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無障礙設施調查:400米盲道13個電線桿(圖)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記者調查發現 無障礙設施很多但細節需完善

  昨天是國際殘疾人日,無障礙設施是殘障人士融入社會不可或缺的幫助。近年來,北京的無障礙設施日益普及,但不少細節仍需完善。北京晨報記者昨天走訪多個地鐵站和部分路段發現,有不少無障礙電梯仍處於關閉狀態,個別換乘通道甚至根本沒有無障礙設施,路面盲道被障礙物阻攔現象依舊十分普遍。專家表示,無障礙設施要鋪設,但市民的相關意識也要提升。

  地點:黃平路

  400米盲道13個電線桿

  昨天上午,北京晨報記者乘坐地鐵8號線到育新站下車,從B口出來後,沿著黃平路東側的盲道向北行走。整個途中遭遇重重障礙,先是被地鐵口盲道上的十幾輛自行車攔住了去路,隨後在向北走的過程中,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個電線桿擋在盲道上,或是一個大井蓋直接切斷盲道。記者稍作統計,在約400米的道路上就有13個電線桿和3個井蓋。而在華泰龍旗大廈的南側,一個用來支撐電線桿的粗壯柱子側著支在盲道上,正常人行走都需特意避開繞行,很難想像如果盲人行走至此會有什麼樣的遭遇。

  在道路的最北側是幾家小店,記者發現,因盲道距建築十分近,不少商家就直接將貨物成排地壘在門前。記者詢問店家有沒有意識到下邊的盲道被壓住,對方反問:「啥是盲道?我不清楚。」

  地點:奧林匹克公園

  無障礙電梯被鎖

  隨後,記者來到奧林匹克公園地鐵站附近,準備乘坐2號觀光梯下到地鐵站時,卻發現電梯被欄杆圍了起來,而外邊停放著十多輛自行車,想必已被鎖了不少時日。儘管電梯口張貼著無障礙標識,但同時也貼上了「暫停使用」的提示。旁邊寫道:「如需無障礙服務,請向南100米乘坐1號觀光梯」。無奈,記者只好再繞到南邊,乘坐另一臺升降電梯。

  地點:雍和宮地鐵站

  缺無障礙設施

  雍和宮地鐵站是2號線和5號線的換乘站,記者沿著標識,從2號線走向5號線,整個過程要下30多階臺階,並有一個90度直角的轉彎。但在換乘通道中,並未看見任何無障礙設施,也未看到旁邊有工作人員或者電話可供求助。這意味著,如果殘障人士需要工作人員幫助,則需折返至2號線呼叫工作人員。

  記者在現場也看到,一位殘障人士正拄著拐小心翼翼地向下挪動,後邊幾十個乘客的腳步也被迫放緩。而一位推嬰兒車的女士經過時則抱起小孩,旁邊的家人幫忙拎起嬰兒車下臺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換乘站確實缺少無障礙設施。「如果是輪椅的話,只能生抬。我們幾乎天天都需要抬」。

  地點:西直門地下通道

  灰色盲道

  在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不少地鐵站為追求「協調」在站內鋪設灰色盲道,西單十字路口地面的盲道也是灰色。而西直門附近地下通道的盲道甚至與周圍的灰色瓷磚十分相似,在地下通道較為昏暗的光線下輕易被隱藏。

  其實盲道針對的不只是「全盲」人群,還有很多留有殘餘視力、有光感、接近半盲的人,想必這樣的盲道,實在增加了半盲人群的使用難度。

  地點: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前

  盲道成停車位

  北京晨報記者又來到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門前,校門口便道上停滿了社會車輛,有的地鎖甚至直接裝在盲道上,這使得盲道根本無法正常使用。由於便道和盲道被侵佔,幾乎所有學生都被迫在馬路上行走,需要不時躲避機動車輛。

  一位盲人學生說,學校裡近百名全盲、半盲的學生,平日也經常結伴外出,但校門口這條路卻一直「危險重重」。校門口的保安也表示,因為學生被迫在馬路上行走,經常發生安全事故。

  聲音

  殘障人士:設施缺細節

  靠輪椅出行的皓宇告訴記者,北京許多公共運輸和旅遊場所的無障礙設施還不錯,「但細節和實用性還有太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他說自己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地鐵,而最讓他頭疼的就是地鐵1號線、2號線這樣相對老舊的線路,無障礙設施整體比較差,用的許多都是老式的爬樓機,這讓他們的出行成本增加很多。「好在地鐵工作人員的服務都還不錯,可以直接求助工作人員」。而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號線換乘5號線,整個過程無任何無障礙設施,「幾十階的臺階對普通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我們來說就是攔路虎,根本無法跨越。」

  視障人士:盲道障礙多

  對於視障人士楊先生來說,他較為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地鐵。「地鐵裡的盲道還相對算完善,但很多盲道的鋪設都是沿著牆壁的,繞的路太多了。」他說,同樣一段路,可能普通人行走僅需要1分鐘時間,他拄著盲杖、跟著盲道走四五分鐘才能到,而過程中也經常遇到意外。「盲道被閘機攔腰斬斷的情況很多,也沒有任何提示,一不小心就撞上去了」。

  因為障礙物太多,楊先生說自己幾乎是沿著牆根走而不走盲道。

  公交出行對楊先生來講同樣困難重重,「主要是很多時候不報站或者直接報錯站,這對我們來說,糾錯的成本就太高了。」

  專家:市民應提升幫扶意識

  在城市管理專家羅亞蒙教授看來,車站、機場、體育館和圖書館等,無障礙設施基本都有,但部分設施的施工與維護沒達到標準。

  「還有很多盲道被大家的自行車或者汽車佔了,或者說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衛生間被居民放雜物了,這就是我們市民在這方面的意識還有所欠缺」。羅教授解釋,無障礙設施是一個城市「人性化」的指標,而人們應該意識到無障礙設施的服務人群不僅僅是殘障人士,還有廣泛的老年人、兒童以及行動不便的人群。「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提升對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和保護意識,可能有的時候,它也會變成你所必需的。」

  北京晨報現場新聞

  記者 康佳 文並攝

  線索:辰先生

相關焦點

  • 斷頭的盲道,陡峭的坡道……北京這些點位的無障礙設施還需完善
    數據顯示,城市道路緣石坡道、提示盲道和過街語音提示等無障礙設施設置率為76.5%,人行天橋等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連貫性、完整性、科學性還需進一步完善。新建設施存在設計缺陷點位:地鐵生命科學園站外10月7日,記者從昌平線地鐵生命科學園站西北口出來,沿著北清路輔路往西走,發現非機動車道旁有一條將近6米寬、兩三米深的排水溝,旁邊沒有任何防護設施。
  • 獨家調查|無障礙設施何以障礙重重?
    此前,14個市級部門和16個區級政府參與,歷時半年對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摸底調查,發現無障礙建設解決了「有」的問題,但尚未達到「好」的程度;解決了「點」的問題,但沒有連成「線」,交通出行無障礙建設仍是弱項。
  • 赤峰十八彎盲道已改成直線,住建局:把綠化位置改了,在逐步進行
    8月26日,內蒙古赤峰,一處新修路段約150米盲道被改成十八彎,市民感嘆這樣的設計只會給盲人帶來麻煩。相關單位收到市民反饋後作出回應:逐步改,很快就會處理。8月28日,這條盲道開始整改,31日盲道已變成了直線。
  • 斷頭盲道、陡峭坡道、突出路牙……無障礙設施何以障礙重重?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最能體現一座城市溫度。《北京市進一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2021年行動方案》即將頒布實施。此前,14個市級部門和16個區級政府參與,歷時半年對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摸底調查,發現無障礙建設解決了「有」的問題,但尚未達到「好」的程度;解決了「點」的問題,但沒有連成「線」,交通出行無障礙建設仍是弱項。
  • 盲道「坑人」:不足500米的道路埋伏5個陷阱
    盲道「坑人」:不足500米的道路埋伏5個陷阱   8月1日,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實施一周年,來自廣州、江蘇、北京的共七人分別向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的市政府郵寄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希望各地市政府公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規劃以及具體的實施情況。記者「體驗」發現,海珠南路一段不足500米的道路就埋伏著5個陷阱,生活在廣州的視障人士丘玉華希望,能夠進一步完善各種無障礙措施,真正讓殘疾人放心出行。
  • 三天,內蒙古赤峰十八彎盲道已改成直線,住建局工作人員發聲
    湖北一處不足50米的盲道呈「S」形,23個轉彎另一處50米長弧形盲道有29個轉彎……有的盲道走著走著就斷頭,有的盲道通往下水道、電線桿,還有的盲道被汽車和小攤擠佔……這些對於健全人士來說,稍加注意即可,但對於盲人來說,則可能會傷人奪命。以更大視野來看,盲道不暢還只是殘障人士出行阻礙的一個縮影。公交車拒載導盲犬,公共場所臺階處沒有緩坡,殘障通道比輪椅還窄,這樣那樣的問題正變相剝奪著殘障人士的出行權益。
  • 部分道路商場公園無障礙設施「有障礙」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攝存在建設不合理、被佔、被擋等問題;專家認為大眾應有社會責任,尊重無障礙設施,職能部門要加強監管7月7日,北京「截癱者之家」創辦人文軍在雲南大理因無障礙通道被私家車佔用,找路時從2米高處摔下去世。特殊群體的無障礙出行問題引發網絡熱議。
  • 三亞城市公園設施「無障礙」
    這幾年,三亞新建一批無障礙設施完善的城市公園,三亞日報記者在東岸溼地公園、金雞嶺橋頭公園、鹿回頭濱海公園發現——三亞城市公園設施「無障礙」在城市文明建設中,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和管理要充分考慮不同人群在公共場合的便利度
  • 濱海新區的無障礙設施卻「障礙重重」
    昨天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橫倒在便道上的燈杆還將盲道截斷,行人經過時要跨越,盲人經過則會「受阻」。另外,燈杆燈座處的電線裸露在外存隱患。多年參與殘障人員志願服務活動的義工王震表示,經調查發現,本市現有的無障礙設施存在5個問題:無障礙設施環境意識有待提高,需打消無障礙設施只為殘疾人服務可有可無的觀念;城市規劃、工程設計對無障礙設施施工、驗收的監督力度需加強;無障礙設計的專用設備、產品少,急需開放更多類別的無障礙設施;對無障礙設施和部位考慮不細,影響無障礙設施的連續使用;另外,對已建的無障礙設施維護和管理亟待加強,特別是被攤位
  • 請給盲道讓個道什麼意思?盲道是什麼有哪些作用為何要給盲道讓個道
    無障礙建設,給殘疾人以及特殊群體出行帶來了方便。記者在北京街頭看到,一些盲道成為有些人的停車點,盲道被佔現象嚴重,隨意佔用盲道給視力障礙殘疾人出行帶來不便。我國在2012年就施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了明確規定。
  • 25米盲道 竟有28個拐點
    「短短25米盲道,竟拐了28個彎。」近日,趙女士致電北青社區報順義版熱線稱,在東風小學(西校區)西側的人行道上,一條盲道為躲避大樹竟連續繞出28個直角拐彎,這種現象已存在五六年。記者採訪了解到,該設計是為了既能鋪出盲道,又能兼顧道路上的兩排樹木造成的。17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東風小學(西校區)西側看到,從西側圍牆的最南端開始,共有7棵白楊樹生長在人行道上,總距離約25米。為保護7棵白楊樹,這條道路上的盲道分別繞著每棵白楊樹的樹坑做了4個直角彎道。如果盲人走完這25米盲道,需要拐28次直角。「這對盲人來說,就像走迷宮吧?
  • 全線配備AED、無障礙設施等,太原地鐵人性化服務超暖心
    據了解,目前,北京、廣州等地今年試點開展 AED 配置,而我市地鐵2號線現已在23個站點全線配置了「急救利器」,走在了國內地鐵行業前列。目前,這100名學員已經全部通過實操考核,並已在23個站點上崗。無障礙設施更便捷近年來,無障礙設施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全市各大公共場所,在即將開通的地鐵2號線的地鐵站內,也均有無障礙設施,這將為殘障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環境。
  • 盲道就這麼「忙」?北京宣武門地鐵口百米盲道停50餘量共享單車
    北京站西北側各種車輛長期佔盲道2月27日13時許,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輛黑色路虎、一輛白色英菲尼迪汽車直接停在盲道上。自東向西,停上盲道的有電動車、三輪車、摩託車等車輛,還有一些人站在盲道上聊天。2月12日15時許,在位於西城區的宣武門地鐵站東北口,一段長達百餘米的盲道上,齊刷刷擺著50餘輛ofo共享單車,另有幾輛摩拜單車乾脆直接躺倒在盲道上。一名身穿「ofo」工作服的男子說,他們只管檢查清運故障車,不負責清理盲道,但若有人要求,他也會幫著挪走侵佔盲道的共享單車。
  • 交通設施|無障礙設計:公平對待所有行人,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據近日媒體報導,北京截癱者之家創辦人文軍,在大理考察無障礙路線時不幸因「輪椅車頭掉進了停車場的坑裡,搶救無效死亡」。這起頗具諷刺意味的事故引起了公眾對無障礙設計的討論。從媒體報導來看,整個過程並不複雜,責任也很好區分。因亂停車堵住了路徑,文軍只好選擇了一條本應對公眾關閉卻未關閉的通道。
  • 無障礙設施滿覆蓋!成都中心城區有條件街道已基本實現
    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區內凡有條件的街道已基本實現了盲道和無障礙設施的滿覆蓋。「成都一直堅持無障礙設施與房屋和市政基礎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例如,在2019年實施的三環路改造工程、一環路改造工程,在建的6條地鐵線路等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都是按照有關規範進行設計施工。
  • 上海今年將整治完善130公裡盲道,投放兩百輛無障礙計程車
    最近,一段上海公交無障礙體驗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B站點擊量8萬多,評論上百條。發布視頻的是一位網名叫「大程子好妹妹」的女生,由於小兒麻痺症後遺症,她已在輪椅上生活了29年。「大程子好妹妹」是B站第一名殘障UP主,粉絲4.6萬,獲贊15.1萬。在上海生活了一年的她,最近萌生了製作「上海無障礙體驗系列」的想法。
  • 有障礙的「無障礙」之路 - 深度 - 新京報網
    受訪者供圖「很多地方殘疾人設施不好,是因為殘疾人不經常光顧。只有讓人們親眼看見殘疾人面臨的困難,才會有人願意解決」,文軍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統計,目前,中國有8500多萬殘障人士,大多要依靠盲道、坡道、無障礙廁所等無障礙設施出行。此外,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群體也有無障礙設施的需求。
  • 讓更多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設施 無錫無障礙地圖要來了
    將來,他們能夠從無障礙地圖上看到沿路何處有洗手間、何處有飯店,這些場所是否配備無障礙設施。目標近500個採集點打造無障礙地圖據了解,無錫市殘聯通過半個月的精心準備,於11月21日啟動無障礙地圖信息採集項目,調查採集基於城市已有的無障礙設施,為進一步製作無障礙地圖提供基本信息。
  • 重慶《城市人行道圖集》9月1日起實施 人行道寬度不宜小於兩米
    為了解決人行道寬度不足的問題,《城市人行道圖集》進行了規範,人行道最小值不宜低於2米;商業或公共場所集中路段、火車站和碼頭等人群集中地,人行道寬度要達到4-5米。《城市人行道圖集》由重慶中設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建設科學技術委員會主編,對人行道寬度、材質、盲道、樹池等都有標準,還結合「海綿城市」的試點,推薦使用透水磚、透水混凝土,更加生態環保。
  • 第37個國際盲人節,說說滬上公園內的這些人性化設施
    2020年10月15日,是第37個國際盲人節。為方便盲人日常出行,在生活中專門為他們建造了無障礙設施。今天,綠容君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滬上部分公園內專門為盲人打造的遊園設施。園中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並設置了中、英、盲文和語音系統,還在園內修建了盲道方便出入,並在園內設有適合視障人士使用的扶杆、憩亭、廁所等無障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