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山海經》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幾個基本概念:
1、山:指書中所考察陸地的通稱,既可指山脈、山區、山地、山峰,也可指島嶼、沙丘以及人造景觀(如祭祀場所);
2、海:指書中所有記述的大面積、深水區域的通稱,包括大湖泊、海、海洋,此外,「海」又可代指遠方;「澤」通常指沼澤、溼地、淺水湖泊;
3、經:指書中所經歷的記錄,對於現在來說就是考察報告。
明白了這幾個概念也會給我們解讀這本遠古密碼書帶來一些指引。
接下來繼續《南山一經》的考察之路,這裡共記述了九座山,除了開篇第一座山招搖山之外,接下來一路向東依次是堂庭山、猨翼山、杻陽山、柢山、亶爰(chán yuán)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 。
書中原文如下:
又東三百裡曰堂庭之山。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裡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不可以上。
又東三百七十裡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魚,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又東三百裡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魼(qū)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lù ),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譯文如下:
由招搖山往東三百裡有座山,叫堂庭山,山上樹木主要有許多棪木,動物主要有許多白猿,同時山上還蘊藏著大量的水晶和金礦。
由堂庭山往東再走三百八裡有座山,叫猨翼山,山上有許多怪獸出沒,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魚,山上還有許多白色的玉石,有許多蝮蟲(一種毒蛇名)和各種各樣奇怪的蛇,還有好多奇形怪狀的樹木,這座山非常陡峭,人是無法爬上去的。
由猿翼山再往東三百七十裡有座山,叫杻陽山,山的陽面既南坡蘊藏有非常多的赤金礦,山的陰面既北坡蘊藏有非常多的白金礦(指銀礦)。山上有一種野獸,長得像馬,但頭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紋像虎紋,尾巴是赤紅色的,鳴叫的聲音像唱歌一樣,它的名字叫鹿蜀,與之相處有利於繁衍子孫。山上還有一條奇怪的小溪,向東流入憲翼水中。這條溪水中有許多黑色的魚,身形長得像烏龜,頭卻像鳥,尾巴像毒蛇,它的名字叫旋龜,聲音像是劈開木頭所發出的聲音,佩帶了它可防治耳聾,還可以防治腳底生繭。
由杻陽山再往東走三百裡有座山,名叫柢山,山上有許多水流,水窪,但是卻不生草木。水中有一種魚身形像牛,生活在深山谷的水中,長有蛇一樣的尾巴,還長有一對翅膀,羽毛生在兩腋之下,叫聲像犁地的牛一樣哞哞叫,它的名字叫鯥,它喜歡冬天蟄伏也就是冬眠,夏季到來時才出來活動。人如果吃了這種魚可以防治癰疽(yōngjū)的病。
其實讀到這裡,我們發現《山海經》真的是很像一部人類對於所生存地域的地理地質人文生物的考察,開篇便覺得很有章法,首先起點是西海之濱的鵲山,可以說是最西端,然後一路向東行進,對於路上所遇到的山川、河流、動物、植物、礦藏都有備註,並且有詳細的描述外貌特徵,屬性,有何特別之處,當然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從考證某些光怪陸離的神奇動物和植物,但足以讓我們遐想連篇,產生神往之情。
對於這四座山可以總結如下:
堂庭山盛產:
1、棪木:一種木本植物,果實像蘋果,顏色變紅後可食用;
2、白猿:一種動物,白色毛的猿;
3、水玉:一種礦物,指水晶,水玉是古是對水晶的稱呼;
4、黃金:一種礦物,這裡指黃色的金沙或金礦。
猨翼山盛產:
1、白玉:一種礦物,白色玉,也指白璧;
2、蝮蟲:一種動物,毒蛇的一種,也被稱為反鼻蟲,顏色紅、白相間,如同綬帶紋理,據說大的可達百多斤;
3、怪獸、怪魚、怪蛇、怪木:這些「怪」字說明這座山上有很多不知名的動植物,而且最後說「不可以上」,就是說這座山很難上去,很危險。
杻陽山盛產:
1、赤金:一種礦物,黃金。這裡指未加提煉的赤色金礦;
2、白金:一種礦物,白銀。這裡指未加提煉的銀礦;
3、鹿蜀:一種陸地動物,長得像馬的身上帶有虎的斑紋的尾巴是紅色的,聲音像唱歌的一種神獸,特效,與之相處有利於繁衍子孫;
4、旋龜:一種水生動物,黑紅色的,身形像烏龜,但頭像鳥,尾巴像毒蛇的一種水生動物,聲音像劈開木頭的聲音,特效,佩帶它可以防治耳聾,還可以防治腳底生繭。
柢山盛產:
1、鯥魚:一種水生動物,身形像耕牛,但尾巴像蛇,還長有一對翅膀,冬天冬眠,夏天出來活動,特效,吃了這種魚的肉可以防治癰疽的疾病;
2、多水:山上有很多水流,水窪,但無草木。
記錄的很詳細了,山的特點,特產都一一完整的描述了下來,為了得到這些詳實的記錄,考察者應該付出了很多艱辛。除了從當地鄉民了解到的,更多的應該是親身體會吧,也許,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會在當地生活相當長一段時間,來了解當地的地理地質人文以及各物種。早在幾千年前,老祖先就有這樣的智慧,真的讓我們後人嘆服。
探索的腳步不要停,下次我們跟隨老祖先考察的腳步繼續東行,看看接下來又什麼神奇的物種被發現。
亶爰山
又東三百裡曰亶爰(chán yuán) 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基山
又東三百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 yí),佩之為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鳥][付鳥],食之無臥。
青丘山
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流之澤。其中多赤鱬(rú),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箕尾山
又東三百五十裡曰箕尾之山,其尾踆( dūn)於東海,多沙石。漢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淯,其中多白玉。
總觀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寫本文僅緣起對《山海經》這部奇書的好奇,每日解讀一點,每日一更,探索遠古文明的奧妙,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一起分享。)